2.1 坚持依宪治国 同步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坚持依宪治国 同步教案

资源简介

第1课时 坚持依宪治国
【课标要求】
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明确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宪法的构成,知道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知道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2.能力目标:认识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从而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宪法的重要作用,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的权威。
【教学重点】
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教学难点】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学环节】
一、新闻导入
【多媒体呈现】
2022年1月4日下午,2021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暨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及腾讯会议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主办。开幕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教授致开幕词。韩教授首先简短回顾了自2006年以来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的发展历程,随后对十大宪法事例的举办意义进行了阐述。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宣布了2021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依次如下: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进行房地产税试点;②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授权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③地方计生法规中的强制性亲子鉴定规定被废止;④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落地……
教师点拨: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宣扬了宪法的价值观念,提高了宪法的生命力和公信力,推动了中国社会法治化的进程。宪法作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要坚持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的最大权威。
二、探究新知
(一)根本的活动准则
活动一:合作交流
【多媒体呈现】 宪法史话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内容共七章六十条,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对于团结一切力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第一部宪法除序言外,包括总纲,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国旗、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零六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其在1975年颁布,故称其为“七五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部宪法,除序言外,包括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共四章三十条。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
1978年颁布了第三部宪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经重新修改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部宪法(因其在1978年颁布,故称其为“七八宪法”)。第三部宪法的内容除序言外,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国歌,共四章六十条。这部宪法在结构上与前两部宪法相同,主要内容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增加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宪法即现行宪法(因其在1982年颁布,故称“八二宪法”)。1982年12月4日,“八二宪法”诞生。“八二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八二宪法”除序言外,总共包含四章一百三十八条。“八二宪法”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进行了修改。我国现行宪法就是2018年修改版本的“八二宪法”。
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总共制定和颁布了几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2)我国现行宪法是什么宪法 它是哪一年制定的 它经历过几次修订
(3)我国现行宪法由哪几部分组成
(4)我国现行宪法都规定了哪些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要求:自主思考探究,小组合作分享并探究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总共颁布了四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分别是“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我国现行宪法先后历经五次修改,它是2018年修订版的“八二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多媒体呈现结论】
1.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及构成
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四十三条。
2.我国宪法规定的内容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及职权等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活动二:合作探究
【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决不能违规干预司法。对涉及违纪违法行为的举报,对党员反映的问题,任何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不准隐瞒不报、拖延不办。涉及所反映问题的领导干部应该回避,不准干预或插手组织调查。
——节选自《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问题:(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为什么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要求:邀请一名同学读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多媒体呈现结论】
3.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的原因
(1)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4.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的要求
(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
(3)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二)最高的法律效力
活动三:图片探究
【多媒体呈现】
      图片一                 图片二
问题:(1)从图片一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片二中可以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什么地位
(3)两幅图片共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求:学生观察思考,然后教师邀请三名学生在班级分享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小结: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统一而又分层的立法体制,使各项事业发展步入了法治化轨道,从根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多媒体呈现结论】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活动四:合作分享
【多媒体呈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
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二十七条
问题:(1)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公民的哪一基本权利
(2)选举法第二十七条对选民条件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3)宪法和选举法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要求:邀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两则材料,学生思考后,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最后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教师小结: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选举的权利,并对享有选举权利的公民做出了条件的限定;选举法第二十七条则对选民的资格做出了具体的细化和规定。由此可见,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是不相同的,其他法律是宪法规定的内容在国家某一生活方面的具体反映。
【多媒体呈现结论】
2.宪法与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活动五:合作分享
【多媒体呈现】
第一条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问题:(1)以上三部法律为什么都要依据宪法而制定
(2)这些法律能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吗 如果不符合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结果会如何
要求:邀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则材料,学生思考,邀请几名同学在全班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师小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都必须依据宪法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多媒体呈现结论】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活动六:合作探究
【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四条
材料二 “八二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的决议。1980年下半年,在叶剑英委员长直接主持下,我国开始对宪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的修订。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修改,并经过全民讨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第四部宪法。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问题:(1)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为什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其他法律不同
要求:师生一起朗读宪法第六十四条,引发学生思考;指定一个学习小组一起诵读材料二,学生思考后,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观点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多媒体呈现结论】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可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5.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活动七:朗读感悟 情感提升
【多媒体呈现】
宪法七字歌
序言
百年奋斗路艰辛 三座大山被推翻 社会主义大道上
无数英烈梦难圆 四部宪法先后颁 民主专政旗帜扬
马列主义春风吹 八二宪法耀华夏 初级阶段国情明
神州诞生共产党 依法治国谱新章 四化建设中心亮
基本原则立国本 党的事业为至上 各族人民大团结
改革开放强国路 多党合作共存长 平等互助共繁荣
三个文明齐建设 统一战线大发展 独立自主外交策
三大目标放光芒 政协发挥大用场 和平共处美名扬
活动八:合作总结 梳理知识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课时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展示分享。
本课小结: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