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 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自由的内涵,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2.能力目标:增强自由、平等意识,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培养学生对自由、平等概念的理解,提高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自由平等意识,崇尚法治精神,培养学生正当行使权利的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教学重点】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教学难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学环节】一、材料导入【多媒体呈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将这一信条奉为圭臬,并在实践中努力将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循序推进,发扬光大。 教师点拨: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自由平等的真谛》。二、探究新知(一)无法治不自由 活动一:欣赏思考【多媒体呈现】 关于自由的诗句自由!自由意味着解脱了束缚;自由意味着飞翔于天空。自由!我渴望自由。我渴望我的自由,假如我拥有它,我要变成一只鹰,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去世界上最高、最远的地方,去完成我的梦;在风雨中,我会傲然飞翔,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做最好的自己。鸟儿,拥有一片属于它自己的天空;鱼儿,拥有一片属于它自己的海洋;草儿,拥有一片属于它自己的草原。我,温室的花朵,想要拥有一片自由的天空。自由是一种力量,埋藏在深邃的大海之中,为人生的奋斗激荡起波涛汹涌;自由是一个梦想,孕育在宽广的天空之中,为生命的真谛谱写出风云变幻;自由是一份责任,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方向与梦想。问题:请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要求:集体朗读诗句,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问题后达成共识。教师小结:“自由”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行为的自由,也可以是思想的自由。【多媒体呈现结论】1.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地行动;渴望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施展才能;渴望不受他人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 活动二: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2022年4月,张某为博取他人眼球,在网络上发布一段在河道内驾驶快艇的视频。该视频中张某和几名乘客,既没有系安全带,也没有穿救生衣。警方发现视频后,通过信息核查身份,确定其为无证驾驶。随后,将其传唤至公安机关接受调查,面对民警询问,张某如实交代自己为追求刺激,借用朋友船舶并无证驾驶的违法事实,最终警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张某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问题:上述案例给我们青少年哪些启示 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并形成明确的共识。教师小结:我们决不能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理解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世界上不存在为所欲为的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要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多媒体呈现结论】2.(1)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2)自由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活动三:阅读感悟【多媒体呈现】 法治与自由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争取自身意志与行为的自由。当自由与法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似乎法的规则便会无情地对自由加以约束。事实上,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因为法的一系列规则的存在才给了自由以最大的活动空间,法的规则的约束保证了自由的存在与充分行使,而不是对自由本身哪怕是丝毫的限制与约束。但同时,自由也决不能绝对化,绝对化的自由是没有任何意义而且非常可怕的,因为那样就无自由而言,就是绝对的不自由。对自由的限制与约束并不是法的规则对自由本身直接发生作用,而是通过限制与约束原本不是自由的东西而保证真正的自由的实现。可见,所谓自由必然包含正义与公平,否则便不是自由本身的内容。从上述简单分析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由与法治是不可分离的,法治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自由是法治的表现和产物,无法治就无所谓自由。问题:法治与自由有什么关系 要求: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并形成明确的共识。教师小结:自由是法治要实现的目标。没有法治的保障,自由就无法实现。【多媒体呈现结论】3.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二)法眼看平等 活动四: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材料一 我国法律中关于平等的规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民法典: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材料二 记者从交运温馨巴士获悉,温馨巴士陆续在市区、城乡共计4000余辆公交车上张贴“爱心专座”标识,呼吁乘客将这些爱心专座留给特需乘客,留给身边最需要的人。问题:(1)我国法律中关于平等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的爱心专座是否有违平等 为什么 要求: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并形成明确的共识。教师小结: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国家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及爱心专座的设立说明了对平等的追求。材料一属于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材料二属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多媒体呈现结论】1.法律上平等的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活动五: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材料一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材料二 2022年8月26日,贵州省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唐某受贿一案,对被告人唐某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处罚金人民币二百万元,并对受贿所得财物予以追缴,上缴国库。经审理查明,1998年至2021年,被告人唐某利用担任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黔西南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等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诉讼纠纷处理、干部人事提拔调动、工程项目承揽等事项上谋取利益,以及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在工程项目承揽、产权登记、土地调整等事项上谋取不正当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021万余元。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要求:认真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探究交流并达成共识,最后由小组代表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小结:两则材料都体现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多媒体呈现结论】2.(1)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活动六:合作总结 梳理知识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课时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展示分享。本课小结:自由和平等是人的一种权利,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我们需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法治的公平正义性。法治保障公民充分享有自由和平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