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公平正义的价值 同步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公平正义的价值 同步教案

资源简介

第1课时 公平正义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的丰富内涵,理解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全面地了解正义的内涵,掌握正义和法治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理解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培养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增强公平意识,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能力,培养正义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努力成为一个正义的人。
【教学重点】
公平的作用;公平正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
正义与法治和社会制度的关系。
【教学环节】
一、材料导入
【多媒体呈现】
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一个农民邻居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觉得本应是3斤重的一包黄油似乎太轻了点儿。于是他开始定期称一称黄油,发现每回都是分量不足,就是说,他每次都是多付了钱。他特别生气,便开始向执法机关提出诉讼。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到法官那里。
“你没有天平吗 ”法官问农民。
“有啊,我有一架天平。”农民回答道。
“有很准的砝码吗 ”
“没有,我不需要砝码。”
“没有砝码,那你怎么称黄油呢 ”
“这好办,”农民回答说,“你瞧,就在面包师从我这儿买黄油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一直买他的面包,我总是要同样重量的面包。每次这些面包就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砝码不准,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而是他的过错了。”
于是,法官判定农民无罪,而面包师不得不承担诉讼费用。
  教师点拨: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的理想。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平正义 怎样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公平正义的价值。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公平
  活动一:探究分享
【多媒体呈现】
一个炎热的下午,两个农民在一棵大树下乘凉。其中一个人叫拉姆,另一个人叫希亚。两个人都带了美味的面包充当午饭。拉姆带了3个面包,希亚带了5个面包。正当他们准备吃午饭的时候,一个商人路过此地。
“下午好,两位先生。”商人问候拉姆和希亚。商人看起来又累又饿,所以拉姆和希亚邀请他一起吃午饭。
“但是,我们有三个人,怎么分这8个面包呢 ”拉姆为难了。
“我们把面包放在一起,再把每个面包切成均等的三块。”希亚建议道。
把面包切开后,他们把面包平均分成三份,每个人都不多也不少。吃完面包后,商人坚持要给他们钱。拉姆和希亚推辞不掉,只好收下。商人离开后,两人一起数金币,一共是8个。
“8个金币,两个人。我们每人4个金币。”拉姆说道。
“这不公平。”希亚坚决反对,说:“我有5个面包,你只有3个面包。所以,我应该拿5个金币,你只能拿3个金币。”
拉姆不想争吵,但他也不想给希亚5个金币。
“我们去找村长做裁决。他是个公正的人。”拉姆说。
他们来到村长毛尔维的家,把整个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毛尔维想了很久,最后说:“分配这笔钱的公平办法就是希亚拿7个金币,拉姆拿1个金币。”
“什么 ”拉姆惊叫道。
“我为什么该得7个金币 ”希亚也觉得很奇怪。
当毛尔维把他的分配理由解释清楚后,拉姆和希亚都没有对这个分配方案再提出异议。
这真的是一个公平的裁决吗 要知道毛尔维的裁决是否公平,就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1.8个面包被切成了多少块
2.每个人吃了多少块面包
3.拉姆的面包被分成了多少块
4.拉姆吃了几块面包,还剩几块面包留给商人
5.希亚的面包被分成了多少块
6.希亚吃了几块面包,还剩几块面包留给商人
毛尔维裁定只给拉姆1个金币,而给希亚7个金币,是因为商人吃的8块面包只有1块面包是拉姆的,而其余7块面包都是希亚的。答案如下:
  1.8×3=24
  2.24÷3=8
  3.3×3=9
  4.9-8=1
  5.5×3=15
  6.15-8=7
  这时你也许会问,因为面包是堆在一起的,如果商人吃的8块面包中4块是拉姆的,4块是希亚的,或者还有其他的情形,那又会怎样呢 如果你把所有的可能都考虑到了,然后再计算,你会发现结果仍然是相同的。因为无论怎样的情形,每个人都吃了8块面包,拉姆或者只吃自己的面包,或者吃希亚的。这样,拉姆每吃1块不属于他的面包,他就欠希亚1个金币。在拉姆付清欠希亚的账之后,拉姆剩下的就只有1个金币。
问题:(1)你觉得这样分配是否公平
(2)结合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
要求:认真阅读并思考,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问题后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不同的个体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是否公平、如何做到公平的问题。
【多媒体呈现结论】
1.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活动二:图片感悟
【多媒体呈现】
问题:图片反映了关于社会公平的哪些内容
要求: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并形成明确的共识。
教师小结: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公务员考试”——机会公平(考试的机会)。“异地高考”——规则公平(异地)。“选举权”——权利公平(城里人和乡里人都具有选举权)。
【多媒体呈现结论】
2.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
  活动三:图片探究
【多媒体呈现】
        漫画一        漫画二       漫画三
问题:(1)以上三幅漫画分别说明了什么
  (2)结合以上漫画,谈谈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要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并形成明确的共识。
教师小结:漫画一说明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漫画二说明公平竞争要有相同的条件;漫画三说明要公正司法。
【多媒体呈现结论】
3.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二)正义的力量
  活动四:探究分享
【多媒体呈现】
问题:上述漫画中哪些是正义行为,哪些是非正义行为 为什么
要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形成明确的共识。
教师小结: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正义有着丰富的内涵。
【多媒体呈现结论】
1.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活动五:探究分享
【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 2022年1月,柳州市柳江区人民法院举行涉务工人员工资执行案款集中发放仪式。据悉,柳江区人民法院自2021年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行动”以来,共执结欠薪案件340件,为数百名劳动者讨回工资558万余元。
材料二 “本身我患病花钱地方就多,再加上疫情原因,家里负担越来越重了,3900元的临时救助对我们家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啊。”2022年4月15日,家住宿迁市湖滨新区的何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患病,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社区、街道两级了解情况后,及时为她申请了临时救助。这正是国家温情救助,守牢社会兜底保障线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介绍,去年法院审理女童热心助人致伤案,判决善意助人不担责;审理小区保安送老人就医被索赔案,驳回无理赔偿请求;审理医院号贩子逃跑摔伤索赔案,判决追赶者无责……坚持司法决不向耍横霸道者让步,决不迁就纵容恶习陋俗。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并思考,然后在小组内探究交流并达成共识,最后由小组代表参与班级展示分享。
教师小结: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努力维护正义。
【多媒体呈现结论】
2.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1)要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
(2)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活动六:探究分享
【多媒体呈现】
我国义务教育已实现县域基本均衡发展 到2035年全面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2022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据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从2012-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到2021年底,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均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这是继全面实现“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表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下一步将坚持政府主责、强化统筹,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坚持先行创建、示范带动,鼓励支持各地探索优质均衡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坚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指导各省各县根据实际、分期分批加快实现县域优质均衡,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什么意义
要求:认真阅读并思考,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参与班级展示分享。
教师小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了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彰显了社会正义。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多媒体呈现结论】
3.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活动七:阅读感悟
【多媒体呈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提出,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问题: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要求:认真阅读并思考,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是对刑法中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也是对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文的落实,并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司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多媒体呈现结论】
4.法律体现正义原则,是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
5.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活动八:阅读感悟
【多媒体呈现】
活动九:合作总结 梳理知识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课时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展示分享。
本课小结: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激发个人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以公平的方式处理事情,积极维护社会正义,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