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公平与制度的关系,知道司法维护正义的相关内容,掌握个人维护公平正义的有效方法。2.能力目标:增强关于公平问题的辩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习惯;培养自觉维护正义的实际行动能力和见义“智”为的践行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自觉维护正义、伸张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教学重点】个人维护公平正义的有效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公平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环节】一、漫画导入【多媒体呈现】教师点拨: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公平正义的守护》,来了解如何维护公平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二、探究新知(一)坚守公平 活动一:问题探究【多媒体呈现】小美在某公司找到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她按公司的要求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一个月,满怀喜悦地去领工资,但公司负责人以她曾迟到为由,扣除她20%的工资。小美觉得这对她很不公平,因为自己因堵车只迟到过一次。问题:(1)如果她接受了这种不公平,情形会怎样 (2)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要求:认真阅读并思考,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问题后达成共识。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公平,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用合法的手段,求得问题的合理解决,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多媒体呈现结论】1.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活动二:问题探究【多媒体呈现】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材料二 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通过司法断案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审理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荣誉案,坚决维护共和国功勋的尊严。审理女童热心助人致伤案,判决善意助人不担责。审理小区保安送老人就医被索赔案,驳回无理赔偿请求。审理号贩子逃跑摔伤索赔案,判决追赶者无责。审理高铁霸铺案,判决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曝光无需担责。对长期霸占已售房屋、耍横抗拒执行的当事人采取强制搬迁措施,绝不让“赖而不决”有机可乘。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要求: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并形成明确的共识。教师小结:材料一说明了国家在立法上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材料二说明国家在司法过程中体现公平原则,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多媒体呈现结论】2.制度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二)守护正义 活动三:图片探究【多媒体呈现】材料一 材料二 小王上学途中,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小偷在偷乘客的钱包,是出面制止还是置之不理,小王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实话实说:假如你是小王,你会如何选择 为什么 人生AB剧:A.小王眼睁睁地看着小偷为所欲为,事后得知被偷的乘客急需这笔钱给孩子治病,而且还发现自己口袋里的学费也不翼而飞,真是追悔莫及。B.小王大喝一声“住手”,勇敢地制止了小偷的行为,事后却遭到了小偷的报复。(具体情节可由学生自由发挥)问题:(1)材料一中三幅漫画共同反映和说明了什么 (2)在材料二人生AB剧中,两种方法都不可取,那么有没有两全之策 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为小王出谋划策。要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并形成明确的共识。教师小结: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当然,我们是未成年人,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匡扶正义。【多媒体呈现结论】1.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活动四: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 五部门联合出台新规:明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为准确惩罚犯罪,切实保障人权,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等规定,结合司法实际,制定如下规定。一、一般规定第一条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第二条 采取殴打、违法使用戒具等暴力方法或者变相肉刑的恶劣手段,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而违背意愿作出的供述,应当予以排除。第三条 采用以暴力或者严重损害本人及其近亲属合法权益等进行威胁的方法,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而违背意愿作出的供述,应当予以排除。第四条 采用非法拘禁等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 问题:上述材料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要求: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并形成明确的共识。教师小结: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党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司法改革部署,事关依法惩罚犯罪、切实保障人权,是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多媒体呈现结论】2.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活动五:合作总结 梳理知识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课时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展示分享。本课小结: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