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教学内容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政治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所述的“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与第二框所述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共同构成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主题,简要回顾了我国法律法治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2.学习者分析 (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依法治国相关知识,已初步了解关于法律的基础知识;进入高中阶段后,在学习本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这些都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垫了良好的知识经验基础。 心智特征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高二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可塑性,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有梯度的任务,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讨论,全方位、多角度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在合作探究中落实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落实核心素养。)
3.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2.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历程,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3.简述新中国发展简述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的本质。 难点:法的阶级本质。)
5.学习评价设计(讨论式教学法。)
6.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导入:奇葩法律条文展示进行导入。学生活动:阅读法律条文。篇章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教师活动1 1.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 阅读材料,思考2分钟,结合教材,你能从材料中得到哪些关于法的信息。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基于同样的或相似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法律制度之间会有很多差别?”,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列举案例,让学生进行断案,引出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教师列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常回家看看”列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二者区别,结合教材谈法的产生。 教师点出法的基本特征三: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法的职能。学生活动1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法的本质、产生和决定因素。 学生结合案例、教材,思考法的作用,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学生对比例子,得出法的产生:制定或认可。 学生判断区分法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法的本质、产生和决定因素、基本特征以及法的职能)篇章二:中华法系之发展历程教师活动2: 教师展示董仲舒案,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历史背景,判断董仲舒最后的决定。 播放视频,并引导学生梳理中华法系发展历程。 点出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学生活动2: 阅读董仲舒案,结合历史背景,判断董仲舒案的结果。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梳理中华法系发展历程。 阅读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该环节,讲解中华法系相关知识。)议题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教师活动3: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教材,说出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法治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中华法系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法系。 学生活动3: 1.观看图片,结合教材,说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活动意图说明:(在该环节,通过学生回答点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板书设计 中华法系的含义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发展历程 中华法系的地位 法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法的本质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的本质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历史类型 法的基本特征 法的职能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框集价值、知识于一体,在进行本框讲授时,既要突破教学重难点,也要落实情感价值。 本框涉及专业概念较多,具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与点拨。
说明: (1)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课时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设计情境化、活动化、任务化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实践性和整体性。日常工作中,教师“基本信息”可以简写。 (2)教学反思与改进突出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依据学生的变化和本课教学的特色,从教学观念系统和操作系统两方面进行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等是否合理,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情境活动和师生关系等是否符合教学规律,等等。从设计、实施、评价、理念落实等方面找优点,并说明今后完善与改进不足的办法。教学反思与评价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须真实客观。 (3)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学习评价要保持一致性,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评”的改进。可依据课堂实施实际状况整理教学实录和教学案例,详细呈现某一课时的教学实践过程,呈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表现;呈现教师引导(评价)学生深入学习的方式方法,从而分析学生在课堂每个环节中的实际表现和实际收获,突出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师的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对应。过程完整,资源齐全,任务具体,互动充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