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傅雷家书》知识点通关简介:《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作者简介:傅雷(1908—1966),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名家著作,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内容摘要一、艺术讨论傅雷先生把儿子“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傅雷先生跟儿子傅聪谈莫扎特、李斯特、肖邦、巴赫等艺术家;谈观赏音乐会的感受,谈看儿子演出的演奏感受;谈文学、绘画、哲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涉及文化,傅雷先生不断给儿子寄去中外经典著作,其中有《世说新语》《中国文学史》等。傅雷先生此举就是要使儿子的学养博取广收,更加深厚,让儿子能够融会贯通,集百家所长,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二、爱子情深在傅聪离开祖国之后,傅雷及其妻子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在信中常有体现,也成为了贯串此书的情感脉络,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有所选择地读。三、指路明灯面对二十出头的傅聪,独在异乡的儿子,傅雷不能不思念,也不能不担心。年轻人的理念能否保持中正都是需要过来人引导的。傅雷深知这一道理,在书信中多次对傅聪进行指导,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四、待人接物对于初到国外的傅聪而言,有很多的不适应。作为父亲,傅雷在为人处世、社交礼仪方面给了儿子适当的提醒。教礼仪的同时,还教给了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艺术和夫妻之间的交流方式。读这些文字,便如同 位过来人在教育年轻人如何处世,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沟通。信中语言温婉,文意明白,情感真挚而朴实,这就是家人之间的谈话风格。五、爱国情怀学子在海外受到他国文化的影响,心中产生一丝波动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傅聪在父亲的教导和不断提 点下,始终没有忘记祖国的培养之恩。傅聪的母亲在 信中也重点提到应当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培养六、婚恋伴侣在1960年8月29日信中,当傅雷得知傅聪已寻找到人生伴侣时,透露出了极大的喜悦和开心。但是 在欣慰之余,也不忘叮嘱儿子选择另一半时应当慎重。在信中,他对夫妻之间感情维系的哲理,如怎样对待伴侣等爱情生活将面临的问题做了细致的讨论。傅雷也与年轻的家庭成员好好谈论了一番关于居家过日子和夫妻间的相处之道。他在信中时不时地提醒儿子和媳妇弥拉要多阅读,要讨论艺术,与弥拉的父亲也时有沟通。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庭的和谐面貌七、以身作则傅雷先生认为:“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在他所从事的翻译工作中,他从不摆架子,绝不满 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越是对原作体会深刻,越是欣赏原文的美妙,越觉得心长力细,越觉得译文远远传达不出原作的神韵。返工次数越来越多,结果却总是不满意。”就是这样的不满足和不知足,给儿子树立了一个严谨的榜样。主要思想:用现身说法,教儿女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人物形象:傅雷:长者的形象,人生阅历丰厚,善于说教,慈祥仁爱,爱子深切,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底蕴。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傅聪:热爱音乐、执着追求理想,热爱祖国,不断努力奋斗的年轻艺术家的形象。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精彩语句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唯有艺术和学问从来不辜负人;花多少劳力,用多少苦功,拿出多少忠诚和热情,就得到多少收获与进步。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艺术特色:书信形式。只有通过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读者可以直接地、清楚地感受傅雷做人、做学问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感情真挚。《傅雷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的真一一真诚、纯真、真实。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启迪。4.蕴含广博的学识与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书中涉及的艺术领域相当广泛,“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练习题一、填空题。1. 《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2.傅雷是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3.《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他有两个儿子(傅聪\傅敏) ,长子傅聪。4.《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年至(1966)年六月。5.在1954.3.24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6.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7.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8.(杰维茨基)教授是傅聪留学波兰时的钢琴老师,是著名的学者,钢琴教育家。9.《傅雷家书》在12月的家信中,傅雷说“毛选”中的(《矛盾论》)及(《实践论》)可多看看,因为这两篇文章可以帮助傅聪深切了解马列主义及辩证法,加强理智和分析能力。10.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11.傅雷告诫儿子,过多的音乐能麻痹人的感觉,使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自己的艺术,长此以往,大有成为(钢琴匠),甚至(奏琴的机器)的危险。12.傅雷告诉儿子,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时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 13.今日之下,你已经过掉了这一道骄傲自满的关,但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14.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待 )。15.不要再已经觉得疲倦的时候再force自己。多留一份(元气),在长里看还是(占便宜)的。 16.关于感情问题,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17.年轻人往往(高估)自己。 二、简答题第一封家书 1.这封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是在儿子受到打击意志消沉时写的,劝慰儿子面对感情创伤要学会泰然处之。作者在信中告诫儿子“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2.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儿子在打击之下,父亲用这样亲切疼爱的语气对儿子进行劝慰和开导,便于抚平儿子心灵的创伤。3.傅雷在信中是怎样开解劝慰儿子的? 一是告诉孩子在人生旅途上遇到精神消沉的情形是难免的;二是开导儿子有困难要及时向父母倾诉;三是告诉儿子在失意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寻求心理的平衡;四是鼓励儿子要像克利斯多夫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打击。 4.“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这句话饱含哲理,它形象地告诉人们,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失败;有得意,更有失落。因此要以一种达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诸多痛苦。 5.作者在家书中举克利多夫的例子的用意是什么? 克利斯多夫的经历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而傅聪在国外学音乐,一直以克利斯多夫为榜样,甚至自称为克利斯多夫。作者特举克利斯多夫的例子正是为了激励儿子勇敢地直面困难,从消沉中振奋起来,重新投入到艺术之中去,以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第二封家书 6.第二封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包围时候写的。 7.傅雷对儿子演出的成功进行怎样的评价? 为儿子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幸福和骄傲,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涕泗横流的”,道出傅雷的喜悦之情。 8.“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艺术是艺术家们艺术才华的精妙体现,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欣赏艺术时,它没有世俗的功利色彩,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作者认为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9.结合家书内容,说说傅雷眼中“坚强”的含义是什么? 在傅雷的眼中,“坚强”不仅是在失败时能勇敢地直面现实,达观地看待事业上的失败;而且更包括在成功时,面对鲜花和掌声,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样才能如古人所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得失泰然。10.对“赤子之心”和“孤独”,你是如何理解的? 从傅雷的论述看,“赤子之心”指内心纯洁,不含私心杂念,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因而没有欲望纷争。而这种境界很难为一般的人所认识和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境遇不佳,处于孤独的处境。但人类的最美好而纯洁的感情却是相通而永存的,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因为他在精神上是不会孤独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