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学案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学案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复习学案
【课标要求】
4.3 解析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特点和程序,说明不同诉讼中的举证规则,树立证据意识。【自主学习】
总议题:怎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诉讼权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2.法律援助的目的?不同诉讼类型的法律援助的获得方式、适用范围?
3.说说你对诉讼程序的认识?
4.证据的重要作用?
5.不同诉讼类型中举证责任?
6.诉讼的基本原则、灵魂?
【议学情境】
周某5岁时,父母离异。不久后,周某的母亲王某与李某再婚,周某也跟随继父李某一起生活。周某7岁时,母亲王某生下了周某同母异父的弟弟。尽管有了亲生儿子,但继父李某一直对周某视如己出,从不区别对待。李某年老后,周某也一直尽心赡养继父李某。继父去世后,周某同母异父的弟弟声称自己才是李某的亲生儿子,只有他才能继承父亲的房产。双方争执不下,周某遂向法院起诉,要求继承房产。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法院是否应当支持周某的诉讼请求,请说明理由。
(2)周某认为,向法院起诉必然导致诉讼成立。请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某的观点。
【必备知识】
诉讼一把手:特点、类型、权利、程序、举证
1.诉讼权利面面观(速记:托申上)
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诉讼代理人(民事和行政诉讼中、刑事诉讼中帮助被害人、自诉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当时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和辩护人(刑事诉讼中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刑事诉讼涉及辩护权)的主要职责。
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回避制度含义、需要回避的情形(课本P89,相关链接,谁需要回避: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回避方式(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令回避)、意义。
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以获得更高审级救济)。两审终审制。如不服,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若不及时提起上诉,一审裁判就会生效,当事人就会失去上诉权。
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诉讼当事人 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民事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 诉讼代理人
行政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 诉讼代理人
刑事诉讼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辩护人
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自诉人或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 诉讼代理人
三大诉讼中当事人提起上诉的期限
诉讼类别 提起上诉的期限
一审判决 一审裁定
民事诉讼 判决书送到之日15日内 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
行政诉讼 判决书送到之日15日内 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
刑事诉讼 判决书送到之日10日内 裁定书送达之日起5日内
法院的判决与裁定的区别
  (1)判决解决的是案件的实体问题,裁定是解决诉讼中的程序事项
  (2)判决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一般1个案件1个判决;裁定发生于诉讼的各阶段,一个案件可有多个裁定
  (3)判决只能采用书面形式,裁定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
  (4)一审判决可以上诉;除不予受理、对管辖权的异议、驳回起诉的裁定可以上诉外,其他裁定一律不准上诉
  (5)当事人不服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可以上诉的裁定,当事人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寻求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含义(受援对象: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目的(保障公民自身合法权益)、获得方式适用范围(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刑事诉讼法规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刑事诉讼活动中)、申请程序与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
[提醒]
法律援助主体是当事人。
法律援助是国家为保护和促进人权而建立的一种无偿法律服务制度。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
判断: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申请后,要及时提供法律援助。(错,应当先审查)
当事人未提出法律援助申请,均不得获得法律援助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并不是提出申请后享有)
3.严格遵守诉讼程序——起诉与应诉、审理与判决
开放性试题注意:课本P91民事起诉状的格式。
起诉
起诉,俗称“告状”,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在我国,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均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
起诉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我国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中级、高级、最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金融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
注意:提出诉讼请求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全面理解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归谁管)
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
解决问题 在法院的上下级之间确定管辖权 确定某个一审案件应由哪个地区的法院来管辖
一般原则 基层人法(县)—绝大多数普通案件(与县级政府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之间相关) 中级人法(市)—具有全市影响的案件、对县级以上(含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所作出的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 高级人法(省)—具有全省影响的案件 最高人法(全国)—具有全国影响的案件、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事案件 民事诉讼,“原告就被告”,多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被告住所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行政诉讼,多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 刑事诉讼,多由犯罪地的法院管辖
提示:1.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如果两个以上的法院都有管辖权,应当由一个法院行使管辖权。
应诉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诉的一方称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
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不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审理前准备:立案登记时——开庭审理前。
判断:
酒店若不服城管部门行政处罚可以起诉,法院可以接收酒店的诉状。(错,法院不是可以接收,而是应当。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
起诉意味着诉讼的成立。(错,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
谢某必须到卖家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错,太绝对,谢某可以到买卖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或到卖家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审理
开庭审理含义。我国实行公开审判制度。
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是开庭审理的核心、重心)、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等阶段。
刑事公诉案件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侦查阶段(公安机关等)、提起公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和审判阶段(人民法院)。
判决
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上诉(上诉≠再审),启动二审程序。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裁判同时还规定了审判监制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的,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但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同时就是终审判决,对此不能提起上诉。(区分一审、二审、再审、终审)
刑事公诉案件大致要经过侦查、提起公诉、审判三个阶段。
再审:
再审是一审与二审的审判监督程序。
当事人认为已经生效的二审裁判仍有错误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再审。
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发现已经生效的裁判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的,可以主动启动再审程序。不用当事人申请再审。
第二审与审批监督制度的联系区别 教参P635
区分上诉、起诉:
起诉,俗称“告状”,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见课本P92。
上诉是对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在规定时间内向一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行使的权利。简言之,上诉是基于一审判决后产生的。见课本P89。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第一审普通程序主要流程表
程序 环节 主要任务 具体要求 实施主体
起诉 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予以司法保护的具体要求 符合诉讼法规定的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 当事人(原告)
立案 受理 对起诉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登记 在法定期限内审查完毕并根据决定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人民法院(立案庭)
审理 前准 备 为开庭审理进行充分准备以确保庭审活动 顺利、及时进行 送达起诉状副本和答辩状副本、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和审判组织成员、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或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确定开庭审理日期 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组织进行、当事人参与
开庭 审理 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对案件作出公正裁决 进行开庭准备后宣布开庭,过当事人举证、质证、辩论等查明是案件事实、分清是非,休庭评议后作出判决并宣告 人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进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
判断:在法庭调查阶段,书记员应查明原被告是否到庭。(错,在开庭准备阶段)
4.处处留心皆证据
证据:含义(证明的依据,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基本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作用(打官司就是打证据、P95相关链接)、类型、收集保存证据的意识与方法(P96第一段及相关链接,可考开放性试题)。
证据的取得要合法,如果偷拍、偷录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如窃入别人家中),这种资料就不能作为证据;如果不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则可以作为诉讼证据。
案件事实只是法律事实,与生活事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三大诉讼中的证据
共同的证据 各自的证据
民事诉讼 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当事人的陈述
行政诉讼 当事人的陈述;现场笔录
刑事诉讼 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书证(用文字、符合、图案等所记载和表达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还款收条、合同书、借据、购机发票、不动产权证书、建筑图纸、手机专修店给出的意见(不是证人,so不是证人证言)、银行卡账户明细、医院病例、出院证明等。
物证(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和痕迹,以其外部形状、物质特征、存在的情形证明案件事实)。如:该款净水器及其随附的说明书、产品合格书。
当事人的陈述是指当事人就与本案有关的事实情况向法院所作的陈述。
证人证言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
视听资料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利用图像、音响以及电脑存储的资料等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依据。
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鉴定意见是指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对民事案件的某些专业性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后所作出的书面意见,如医学鉴定,技术鉴定,工程质量鉴定、产品质量鉴定书、专家鉴定意见等。
勘验笔录是指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人民法院对与案件有关的物证或者现场进行勘察、检验后制作的笔录。
5.主张权利靠举证
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出于公平合理的考虑,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举证责任倒置并不意味着原告不需要承担任何举证责任),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时,由对方负责举证。
常见的举证责任倒置情形有: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发生纠纷,由行为人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由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对其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其原因在于行政诉讼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行政相对人在举证能力上无法与行政机关抗衡。因此,法律以这样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来体现公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为了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并排除用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承担举证责任的应该是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个别的罪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要证明自己无罪)。
以事实(法律事实,非生活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任何诉讼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的灵魂。在诉讼中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
【典例精练】
学法指导:客观题回书,基础知识扎实;注意用词;
主观题为什么写好多得分低—思路不清—分点不明—表述不准。答主观题前列知识框架,思考答题布局。
判断
公民对一审判决都可以提起上诉。
偷拍、偷录的资料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
证据是开庭审理的核心。
单选
1.某投毒案中,犯罪分子用液体毒剂A使被害人中毒,投毒后该液体即迅速挥发为气体,融入空气中,后经专家现场检测认定了空气中的A气体。在本案中,A属于
A.物证 B.鉴定意见 C.书证 D.既是物证又是鉴定结论
2.从小被叫作“万眼镜”的万语向王芳借钱以解燃眉之急,借条上借款人写的是“万眼镜”。到期时,王芳找万语还钱,而他却以借款人是“万眼镜”为由拒绝。于是,王芳将其诉至法院。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由王芳举证“万眼镜”就是万语
②根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法院举证“万眼镜”就是万语
③万语违背了诚信原则,应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④王芳可能因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承担不利后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患者甲与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甲认为该医院误诊,导致其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造成了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院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甲提出病例和X光片保存在该医院,只要医院出示病例和X光片就可以证明医院对此负有责任。如果X光片在本案中被作为证据,则该证据属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
A.物证 B.书证 C.视听资料 D.鉴定意见
4.下列哪项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的证据种类
A.物证 B.视听资料 C.书证 D.侦查实验
5.2021年12月,患者李某与某三甲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李某认为由于该医院误诊,其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给他造成了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医院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原告李某负有举证责任的争议事实有
①李某在该医院就诊的事实
②医疗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③李某受到的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数额
④医生诊断时是否存在过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去年春节期间,王某从A商场购得一台B公司生产的电热取暖器,后在使用时因电热取暖器存在质量缺陷而受伤,为此花去医疗费5000元。王某据此向法院起诉。本案中
①法院只能按照当事人提出的诉讼事实和主张进行审理
②王某可以向中级人民法院起诉
③A商场对王某既构成违约又构成侵权
④王某起诉后,法院必须立案登记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7.以下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是
A.老马承包政府某项公共工程,政府欠款20万元,久拖未还
B.郑先生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政府对其作出居家隔离的行为表示不服
C.村民马某向乡镇政府说明村委会擅自变更农业承包合同,乡镇政府置之不理
D.税务局职工小林工作失职被税务局以违反内部规章制度为由开除,小林不服
8.小光今年15岁,涉嫌故意杀人被提起公诉,小光没有委托辩护人,其父母也未为其聘请,对此A.小光可以自行辩护,不必请辩护人 B.小光无须聘请辩护人,自己也无权辩护
C.法院应当为小光指定辩护人 D.法院可以为小光指定辩护人
9.张勇以诽谤罪向法院起诉王南。在一审审理过程中,经调解达成协议,调解书合法送达后,张勇反悔,在此情况下,张勇有权采用哪种做法?
A. 要求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判决 B. 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
C. 重新起诉 D. 提出申诉,要求再审
【知识结构】
答案:
【议学情境】(1)①父母与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继父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法律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②本案中,周某虽然与继父李某没有血缘关系,但自幼与母亲和继父生活在一起,由母亲和继父抚养成人,而且对继父尽到了赡养义务,有继承继父遗产的权利。因此法院应当支持周某的诉讼请求。
(2)起诉并不必然导致诉讼的成立。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一律接收诉状。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成立。
【典例精练】
一、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的,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但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就是终审判决,对此不能提起上诉。
×证据的取得要合法。如果偷拍偷录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如窃入别人家中),这种资料就不能作为证据。如果不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则可以作为诉讼证据。
×法庭调查是开庭审理的核心。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的灵魂。
二、
1.A 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物品属性、存在状况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痕迹。本案中以A气体的属性证明案件事实,故应属于物证。
2.C 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决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举证责任倒置”是处于劣势的当事人难以举证时,赋予当事人的权利,应选①,排除②;万语违背了诚信原则,但不是其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③不选;材料中王芳如不能证明“万眼镜”就是万语就可能要不回自己的钱,④入选。
3.C 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反映的声音、图像以及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x光片是借助技术手段,属于视听资料。
4.D 侦查实验属于刑事诉讼法的证据种类。
5.A 医疗纠纷诉讼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6.C 民事诉讼实行“不告不理”原则。这起案件属于基层法院的受理范围。
7.C A为平等主体的民事合同关系;B中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符合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C中乡镇政府存在行政不作为的行为,马某可以提出行政诉讼;D中税务局职工小林与税务局是行政管辖关系,不属于民事纠纷或行政纠纷,只能提起复核或审核,不能提起诉讼。拓展:受到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核或者申诉。
8.C 依刑事诉讼法,小光为未成年人。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应当”与“可以”分别是法理上的强制性规定与授权性规则,“应当”即法定的必须如此,若不如此即违法,行为效力会受到影响;而“可以”相当于有权进行自我选择,可以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中进行选择。
9.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