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课 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型 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包含两框。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围绕中华民族在近代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讲述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及失败原因,阐述了只有新民主义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历史规律。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2.学习者分析
本课教学面向的学生是高一年级新生,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关于近代历史和新民主主义历史的知识,但对如何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仅表现为基本事实的层面,无法做到用历史事实论证问题。因此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呈现,唤醒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化学生对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论述,强调对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
3.学习目标确定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要求2.1编写。内容要求:“2.1阐明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1.政治认同: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科学精神:结合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的过程,从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4.学习重点难点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历史任务 (2)为什么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应运而生的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标准评价维度5分3分1分自主学习能力标出本课全部知识点,熟悉教材内容,高标准完成预习任务。标出本课部分知识点,熟悉教材内容,较好完成预习任务。不能标出本课主要知识点,不熟悉教材内容,不能完成预习任务。问题探究能力准确总结出知识要点较准确总结出知识要点不能准确总结出知识要点生活实践能力高标准完成课时作业和调查报告较好完成课时作业和调查报告不能完成课时作业和调查报告素养发展能力完全落实了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部分落实了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没有落实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评价表任务自主学习 (5/3/1分)问题探究(5/3/1分)生活实践(5/3/1分)素养发展(5/3/1分)1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2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3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4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6.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出总议题教师活动:复习导入 提问: 1.请简述世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 2.如何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在中国发展的,论证“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 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明确本节课探讨的中心问题活动意图说明:导入环节,引出本节课的主议题。环节二:子议题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历史任务?教师活动 材料: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在17-18世纪,中国的国力仍居于世界的前列。1820年,中国的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1/3左右。但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发展,改变了这种局面。一方面,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仍然以天朝自居,固步自封,闭关自守,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机会,导致中国发展大大落后于主要西方国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是一部血腥的历史,它对内残酷地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对外野蛮地推行殖民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掠夺落后国家人民的财富,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苦难岁月。中国沦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不是被某一个西方国家所占,而是被众多西方列强所侵略、蚕食、瓜分。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1.中国为什么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批准《议和大纲》 一部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的历史。引导学生明确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3.近代中国人民的各种尝试和斗争都没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任本应该由资产阶级来肩负,为什么最后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基本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承前启后,为进一步论证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学生活动 自主探究,任务驱动 预设回答: 1.原因:(材料中)一方面.....另一方面......。 2.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3.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突破不了自身的局限性; 地主阶级是落后的生产力的代表,封建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所以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救亡图存运动都相继失败了。 无产阶级联合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党,有统一的思想的指导。因此可以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可以领导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活动意图说明:在历史真实事件的对比分析中使学生明白事理,达成共识,坚定道路自信,为后面的学习做理论铺垫。环节三:子议题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历程?教师活动 P24专家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主要体现在3各方面: 一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 二就革命前途来说,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就属世界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总路线)是什么? 【名词解析】官僚资本主义:以民国时期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蒋控制的是政治,陈控制的是党,宋孔两家先后担任财政部长,长期把持国家的财政大权。 【设计意图】理解“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含义,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2.结合图片,描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实的重要影响和意义,说明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 3.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为什么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辛亥革命后(1912),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作用和意义,进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民、中国革命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关于中国革命的步骤和前途,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党的领导人陈独秀认为,现实的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就应该由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之后建立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等待无产阶级成为人口大多数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而需要进行“两次革命”。 也有人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并作一步,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毕其功于一役”。 5.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怎样实现中国革命的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两种不同观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搜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明确党带领全国人民最终选择两步走的历史必然性。 学生活动 自主探究,任务驱动,回答问题 预设回答 1.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2.(1)指导思想: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2)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主心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有了主心骨。 (4)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 (5)胜利标志:1949,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3.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觉醒了。学生和工人初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开始思考走无产阶级革命的路线。 4.意义:(1)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辞旧); (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迎新); (3)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对外)。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主义两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环节四:子议题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如何实现从形成到成熟的?教师活动 P25相关链接:毛泽东思想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在不断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著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分析了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中央的实际领导地位,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遵义会议后,《实践论》、《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 学生活动 根据材料理解毛泽东思想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活动意图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理解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课堂小结: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铭刻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丰碑上。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和真题测试 2.课时训练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以“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主议题,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时政材料,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设置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突出重点。讲授新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概况,合作克难。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1.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历史事实的意义更加明确,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从教学过程上看,本节课使用材料较丰富,设置值得探究的问题,课堂互动丰富,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3.在教师的启发和激励下,同学们通过自主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落实相关知识点,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