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哲学时政结合原理模板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高考哲学时政结合原理模板学案

资源简介

哲学时政结合原理模板
结合矛盾问题的精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意蕴。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既要把握事物的普遍特征,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准确把握其中的普遍规律。
但是,各国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民族习性、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因此,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同时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时代背景,赋予其具有本国特色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从认识论的哲学视角,分析为什么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自实践,要发挥好它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还须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以进一步发展完善。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来自实践的认识或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来自实践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的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演进过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为什么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好‘两个结合’”?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必将焕发更璀璨的真理光芒。
说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主体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受意识的指导;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结合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如何理解"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应有之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普遍联系着的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就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并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以确认事物的普遍有机联系为前提,进而具体把握事物的系统存在、系统联系与系统规律,遵循以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和风险性等为基本内容的思维原则,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习近平明确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立足现实需要,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从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到要求“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再到提出“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都是系统思维运用的光辉典范。
6.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第二,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只看到不利的一面,还要善于化不利为有利。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既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又要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运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发展原理”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发展原理"指的是矛盾要分主次。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不平衡性发展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待工作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主次都要考虑,要有全局观,但是应该更加突出主要矛盾。
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会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无法实现重点突破,容易走弯路,这样是做不好工作的。
结合“真理的发展规律”分析。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发展。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待真理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应该坚持实践的检验标准,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地将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结合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说明为什么要“始终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上"。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每一次重大关头,我们党都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战胜困难、赢得胜利。这些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有哪些“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11.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