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四框 全民守法(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课标要求:阐述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学习活动,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表现及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提升全民守法的政治认同感、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案例等学习活动,明确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提升法治意识、理性精神等核心素养,积极参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全面理解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2.学习难点:理解全民守法之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文献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要闻播报】【自主梳理】议题一:言论自由是想说啥就说啥吗?案例一:2021年,南京网民贺某在朋友圈内发消息称,“已经检测出新冠阳性,本人在夫子庙上班,接触的人很多,请远离我。”经核实,此消息为贺某编造的虚假谣言,而这则谣言引起了群众恐慌,贺某因此被当地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对此,有网友跟帖留言:言论自由,想说啥就说啥。小组合作探究二:运用全民守法等知识,分析贺某为什么会被行政拘留并评析跟帖网友的观点。议题二:究竟由谁赡养老人?案例二:汤某年近9旬,没有劳动能力、失去经济来源和生活自理能力,而其六子女未能履行赡养义务。汤某于2021年4月将六子女诉至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诉求被告履行赡养义务并承担后续产生的医疗费。办案法官考虑到原告年龄较大以及达到“教育一片”的法治效果,在原告所在村委会开展巡回审判,调解,并邀请该村20多名村民旁听。调解过程中,有五被告一致认为二儿子霸占母亲房屋、土地,而自己没有获得父母亲财产,所以自己不承担赡养义务。经过调解,形成约定六个子女的具体的赡养汤某的义务的协议。小组合作探究三:你同意本案中的“没有获得父母财产,所以不承担赡养义务。”的观点吗?请结合案例,运用全民守法等知识评析以上观点。议题三:如何正确维权?案例三:“城市上空之痛”何时休?2021年春节期间,上海市民蒋女士途经本市沈阳路某小区时,突然从她头上掉下一袋垃圾,紧贴着她脸边砸到地上,蒋女士的脸颊被垃圾袋里的碎瓷片严重刮伤,被缝了数针。事后蒋女士带着该垃圾袋去报警。经排查,认定此包垃圾为该小区居民於某从8楼高空抛下,於某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一审,於某因犯高空抛物罪,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案例四:2021年4月19日,上海国际车展媒体日首日,特斯拉的展台上出现一位穿着“刹车失灵”和特斯拉标识T恤的女士进行维权。当日,该女士站上特斯拉车顶,喊着“特斯拉刹车失灵”。后来涉事女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小组合作探究三:(1)你认可案例中的蒋某还是特斯拉女车主的维权方式?为什么?(2)运用全民守法等知识谈谈我们如何预防高空抛物,共同维护“头顶上的安全”?小组合作探究三:公民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应当注意什么?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自主练习】1.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 忠实践行。”这是央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六集《全民守法》中的一句解说词,道出了全民守法对法治建议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 )①实现全体公民立法、司法和守法平等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法律的规范作用③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正当 权益④利用普法活动推动全民学法用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 某市公民冯某某为达到个人无理诉求,先后多次非正常上访、闹访,先是利用国家举办重大活动期间,在国家信访局门口等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后到该市人民政府等地制造影响,寻衅滋事。冯某某的行为( )A.正确,因为他是为维护自身利益依法行使监督权B.错误,因为他没有依法负责行使监督权利C.正确,因为该政府对群众上访采取不作为的态度D.错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民主监督的重要性3.2021年2月20日,平安南京官微通过微博发布了南京市公安局警方通报内容,因为辣笔小球在网上发表恶意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言论,已经给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将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其进行刑事拘留。这说明公民在微博上( )A.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B.可以扩大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C.有发布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的自由D.有表达的自由也需承担表达的责任4.微信公众号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成为谣言及违法信息的集散地,危害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除了政府常态化监管以外,还要求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者( )①遵守法律、规则和程序,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③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充分行使知情权、表达权 ④坚持不传播、不扩散网络信息,谣言止于智者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面对某市政府启动的“植树增绿行动”,市民潘某决定“收声做事”,一是实地调研了解种树决策的合理性及其缺陷,二是给政府有关部门打电话询问情况并表达态度。潘某的“做事”启示我们( )A.要充分利用舆论监督这一最有效的监督方式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C.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D.要参与民主管理,不因人微言轻而放弃监督权6.所谓“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晒客族”的一个口号是“没有不能晒的,只有不想晒的”。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因为网络是一片无拘无束的天空B.是正确的,因为公民不是网络世界的权利主体C.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D.是错误的,因为公民的自由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7.2021年 4月,济南市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会议召开,济南市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商务局、供销合作社五部门分别作工作汇报,进一步交流工作经验、分析研判问题、研究解决措施。会议强调,加强宣传,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引导公众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加大食品生产经营者培训力度,告知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严重后果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提高守法经营意识。要强化督导检查,通过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人、定完成时限,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及时组织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定期调度掌握基层工作进展情况,推动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要加强协调配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商务、供销等部门要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强化协同配合,形成整治工作合力。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减少假冒伪劣商品的销售行为?参考答案议题一:(1)贺某在朋友圈散布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谣言,引起群众恐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这样的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行为人可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会触犯刑法,构成犯罪。对此,我给学生补充引导:散布疫情之类的谣言还触犯了国家新颁发的《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会受到严厉的制裁。(2)全民守法我们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言论自由。依法行使言论自由,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议题二:《民法典》规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如果存在无经济收入、丧失劳动力或不能独立生活、父母对子女有严重犯罪行为等几种特殊情况,成年子女可以免除赡养义务”;《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本案中六个子女都不具有法律中免除赡养老人义务的情形,都有赡养母亲汤某的义务。为此,法院督成六个子女与汤某约定赡养义务的法律调解协议。(2)此案例的全民守法的启示:赡养老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成年公民的法律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让老人“老有所依”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义务,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提升依法履行义务的法治意识,营造和谐家庭,共建和谐社会。公民要坚定法治信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民守法的意识,实现情理法的统一,助推全面依法治国。议题三:(1)认可蒋某的正确维权方式,蒋某被侵权时,及时取证,报警,理性维权。当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能像特斯拉女车主那样以非法途径维权。正确维权是全民守法的重要条件和要求。(2)如何预防高空抛物,做守法公民,共同维护头顶上安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落实:①以学习高空抛物等方面的新法规精神,与时俱进地学习了与高空抛物相关的法律新精神,积累了法律知识。②正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全民守法要求全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明白公民不得以高空抛物损坏国家、集体、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为此公民应用法律规范自己,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自觉妥善处置、送放垃圾等物品,让预防高空抛物从自身做起;发现别人高空抛物时,要及时劝止;如果对方不听劝说,可报警;当发生高空抛物侵权时,应像案例三中蒋女士那样及时取证,依法维权。以增强守法、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自主练习:1. D 2. B 3.D 4.A 5.C 6.D7. ①销售者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②遭受损失的消费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③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④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构建诚信社会。⑤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