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理解性默写合集一、《屈原列传(节选)》理解性默写1.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2.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4.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 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本文中有形象的描述: , 。6.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7.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8.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9.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10.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文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12.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13.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14.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 ”。15.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 , , , , ”。16.《离骚》的文风特点是“ , ”。17.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 , , 。18.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 , ; , 。19.屈原“穷”的原因是: , , , 。20.屈原“怨”的缘由是: , 。21.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 。22.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是: , ; , 。23.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 , , 。24.指出小人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处境的句子是: , 。25.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 , , , 。26.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是: , , 。27.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 , 。28.可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29.“ , ”两句称赞了《离骚》在讨论君王的修为、国家的治理时表述全面而有条理。30.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31.司马迁评析《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并表达对《离骚》艺术成就的赞美和欣赏的两句是“ , ”。32.司马迁用“ , ”概括了《离骚》的行文特点,又用“ , ”的内容特点。司马迁指出屈原“怨”的缘由是“ , ”。34.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是“ , ”。35.司马迁赞扬屈原面对种种邪恶,始终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品格的句子是“ , ”。36.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天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37.司马迁总结《离骚》内容的句子是“ , , ”。3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用“ ”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接着用“ ”解释了“离骚”的内涵。参考答案:1.“离骚”者,犹离忧也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6.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8.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9.其文约,其辞微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16.其文约,其辞微1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19.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2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2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24.谗人间之,可谓穷矣25.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26.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2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8.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9.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30.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2.其文约,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3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35.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36.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37.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38.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犹离忧也二、《过秦论》理解性默写1.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抵御外敌、扩大版图的措施,向南:“ , ”;向北“ , ”。2.具体写秦始皇施行暴政守天下,从文化上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的句子是:“ , , ”。3.贾谊在《过秦论》中对“战国四公子”做出高度评价的三句是“ , , ”。4.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 , ”。的外交策略。5.“ ”一句表现了秦朝用严酷的刑法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事实,而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 ”。6.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 , , ”。7.贾谊通过“数百众”与“九国之师”各方面的对比,引发了“ , ”的思考。最后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秦灭亡的原因在于“ ”。8.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 , ” 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9.诸侯为了削弱秦国,“ ”以此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则“ ” ,最终“从散约败”。10.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的句子是“ , ”。11.作者写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收缴了天下兵器并铸成金人,其目的是“ ”。12.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的“ , ”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13.贾谊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句子是:“ , ”。14.“ ,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15.贾谊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了西河之地,得益于“ , , , ”。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16.陈涉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并不是因为陈涉地位超然。对于陈涉的身份,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交代得很清楚:“ , , ”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却能天下响应,只因为天下苦秦久矣。17.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 , 。18.贾谊用“ , , ”摹写出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 应的情况,且在文末用“”揭示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19.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 , ”,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20.贾谊用“ , ”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21.贾谊用“ , , , ”短短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高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22.贾谊文采斐然,在《过秦论》中使用一组排比“ , , , ”,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征服天下诸侯,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23.秦始皇北却匈奴,焚书愚弄百姓,收缴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自认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 , , ”24.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25.揭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26.表明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从而起到震慑作用的句子是:“ , ”。27.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是“ , ”。28.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是“ , ”。29.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 , , ”。30.用排比的手法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句子是:“ , , , ”31.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 , ”。32.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一句是“ ”。33.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 , ”。34.《过秦论》以“ , , , ”来形容秦孝公的远大抱负。35.用“ , ”两句形象地描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在要塞,仔细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6.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反应的句子是“ , ”。37.历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攻中原。《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1. 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象郡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2.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4.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5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6.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7.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8.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9.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逡巡而不敢进10.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1.以弱天下之民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3.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1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15.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1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3,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2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29.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0.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2.序八州而朝同列33.锄櫌棘矜,非锸于钩戟长铩也34.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3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三、《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第1次1.作者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2.晋王在临终之前,以三支箭作为遗命,对庄宗叮嘱切切“ , ”!3.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明谦虚谨慎的好处和骄傲自大的坏处的句子是“ , ”。4.欧阳修在文中借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亡国的史实,警诫后人的句子是“ , ”。5.作者回顾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总结出“ , ”的结论,阐述了成败由人的道理。6.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 , , ”。7.成功复仇后的庄宗因为骄傲自满,宠信伶官而落得一个“ , , ”。的下场,与前文的“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形成鲜明的对比。8.“ , ”两句话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达的意思相近。9.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强调人事的作用的句子是“ , , ”!10.“ , , ”。三句,借庄宗因宠幸伶人而亡国的事例告诫统治者要防微杜渐。1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的句子是“ , , ”!12.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用“ , ”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参考答案: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满招损,谦得益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7.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8.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9.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第2次1.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 ? , 。2.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 , ,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5.本文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6.从“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7.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 , ; , ; , 。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 ?”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 , , , , , ”。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10.由“ , , ; , , ,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 , , ”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1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12.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是“ , ”13.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 , , , , ”,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14.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15.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 , !”16.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是“ , , , 。”17.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 , , ”,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18.描写庄宗打败敌人意气之盛的句子是“ , , , , , , !”19.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 , , !”20.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 ? , ?”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21、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本文中“ , ”这两句话。22.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本文中以“ , ”告诫北宋王朝执政者要防微杜渐,力戒纵欲。23.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我们可以用本文中的“ , ”来警醒自己。24.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 , ”。25.引用完《尚书》中的话,顺势引申出“ , ”的道理,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性的概括,说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于“人事”。26.从“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27、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1.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7.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8.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9.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0.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2.满招损,谦得益。1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1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6.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17.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1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0.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27.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四、《燕歌行并序》理解性默写1. “ , ”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2.“ , ”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将领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暗含讥讽,预伏下文。3.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 , ”。4.“ , ”写战士浴血奋战,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决心以身殉国。视死如归。5.“ , ”两句描绘了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6.“ , ”两句回应上文,点明因将军骄逸轻敌而最终战败的结果。7.用蒙太奇镜头表现出两地离情深重和士兵的久成之苦的句子是“ , ”。8.“ , ”,借赞美汉代“飞将军”李广来进行古今对比,讽刺主将不恤士卒的行为。9.“ ”一句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烘托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一句写出敌人行动迅疾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10.描写将士出征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诗句是“ , ”。11.通过对思妇和征夫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展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4.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5.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6.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7.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9.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10.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11.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五、《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1.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 ”,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宁静状态衬托出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李凭箜篌引》中也具有近似艺术效果的诗句是“ , ”。3.通过神奇的比喻写出乐声各种变奏的句子是“ , ”。4.诗中的侧面描写是一大特色,其中借行云状态写乐声的诗句是“ ”,借神仙人物的感受写乐声的诗句是“ ”。5.“ , ”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乐声传出,月亮寒光因之融化,紫皇为之感动的情景。6.“ , ”两句,通过神奇的想象生动描绘出乐声高亢的状态。7.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感动不已的句子是“ ”;同时,“ ”一句用“老”和“瘦”这两个出其不意的字眼修饰鱼和龙,突出了音乐的魅力。8.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 ”。9.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吴刚和玉兔的表现展现音乐魅力的句子是“ , ”。10.通过“女娲补天”的神话来描摹乐声激越动听、富有震撼力的句子是“ , ”。11.写优美悦耳的弦声一经传出,山野上的浮云便为之凝滞的句子是“ ”;写乐声触动愁怀,令人潸然泪下的句子是“ ”,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参考答案: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凭中国弹箜篌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4.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5.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6.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7.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8.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9.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0.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11.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六、《锦瑟》理解性默写1. “ , ”两句,用了庄子和望帝的典故,一方面借美好缥缈的梦境表达亦真亦幻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2.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叹惋不已的句子是“ ? ”。3.“ , ”两句,表现出一晃年岁半百的诗人回首青春年华时一言难尽的感情。4.李商隐用“南海鲛人”和“良玉生烟”两个典故表现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即,抒发了悲伤嗟悼之情的句子是“ , ”。5.“ , ”两句,运用典故写自己曾经沉迷于美好的梦想,有过殷切的思念,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意境。6.李商隐将自己一生的遭遇概括为“惘然”,并以“ , ”来衬托今日回顾往昔时伤感的沉重。7.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 , ”。8.“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大话西游》中这段台词已成为经典,然而早在唐朝时,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用“ , ”表达了这种追悔莫及的心情。9.“ , ”两句,用鲛人泪和蓝田玉的典故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10.李商隐化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 , ”。11.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 , ”。12.李商隐借物发端,以埋怨的口吻引发华年之思的两句是“ , ”。13.写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句是“ , ”;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和向往终归缥缈虚幻的千古名句是“ , ”。14.“ , ”上句用鲛人泪化明珠的典故寄托伤感,下句用蓝田山地下美玉生出烟雾的典故隐喻自己的人生追求。15.以锦瑟起兴,表达聆听锦瑟之繁弦,勾起对华年往事之追思,音繁而绪乱,怅惘而难言的诗句是“ , ”。16.“ , ”两句,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17.“ , ”两句,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写出了诗人理想的最终幻灭。18.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并能表达诗人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19.描写曾经的感受虽让人怀念,但究竟如何,却又难以说清的句子是“ , ”。20.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锦瑟》中也有一联提到杜鹃“ , ”。参考答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6.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7.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8.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9.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1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1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1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1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16.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19.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2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七、《书愤》理解性默写1.陆游借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利,抒发自己如山的报国壮志的句子是“ , ”。2.“ , ”。两句抒发了岁月跳跎,壮志未酬的感慨。3.感叹世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的一联是“ , ”。4.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歌颂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 , ”注重歌颂他的精神品格。5.采用蒙太奇手法,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大破敌军的壮观场面,构成一幅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的句子是“ , ”。6.写诗人早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 ”;而后描写他大志落空,揽镜自照 时发现自己双鬓已白的句子是“ ”。7.借用典故表现诗人期许的落空、年华已逝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诗句是“ , ”。8.表达陆游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的诗句是“ , ”。9.“ , ”两句抒发了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己,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感慨。10.“ , ”两句描写了宋军英勇抗金的壮观场面。11.诗人用“ , ”两句,既感叹壮志未酬,年华飞逝,又表达出对统治者无心收复中原的愤慨。参考答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6.中原北望气如山 镜中衰鬓已先斑。7.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8.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9.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0.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