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中的考点:小说的叙述视角《百合花》茹志鹃教材典例《百合花》小说叙述的视角《百合花》 开端(1-23段) 小通讯员带路护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发展(24-43段) 小通讯员和我一起去借被子高潮(44-57段) 小通讯员牺牲结局(58-59) 新媳妇献被情节具体可概括为部分叙述技巧之叙述方式及其效果类别 释义 特点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插叙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叙述方式:插叙思考:1.第11段插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①渲染环境:这段插叙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②表达情感:包含着“我”对故乡生活的热爱,也增强了“我”对通讯员的亲切感。2、第47段对家乡中秋节的插叙有什么作用?①烘托人物:我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中深蕴着我对小同乡的惦念,也有力地烘托出他牺牲的意义——为他人全家团聚、幸福而牺牲,使他的形象高大、感人。②主题情感:表现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③情节对比:与后面紧张的战地情形形成对比。④效果上:舒缓紧张的气氛,调节读者的阅读情绪。2、第54段借担架员之口描写小通讯员舍身救人的壮举的插叙有什么作用?①刻画人物:小通讯员只有一句话和一个动作,没有豪言壮语,却留下“临危不惧,舍身救人的崇高精神。②情节对比:这与在女同志面前的腼腆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了天真淳朴又英勇无畏,对革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小战士形象。③表达情感:表现对小战士的赞美之情。以“我”为视角,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找出文章中表现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来。明确:生气 —兴趣 —着恼—亲热—爱上—后悔—心跳—强忍泪水—想推开沉重小说人物的作用“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展开情节。“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叙述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③有助于揭示主题:通过“我”和小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情节人物主题小说中的“我”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考点分析小说叙述的视角概念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1.(浙江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萧红《呼兰河传》(节选)2.(全国I卷)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阿成《赵一曼女士》3.(全国III)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析。(6分)——刘庆邦《鞋》4.(全国III)“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析。(6分)——贾平凹《玻璃》5.(全国I)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叶紫《古渡头》6.(新高考I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卞之琳《石门阵》常见设题小说视野小说复习不可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高考已悄悄开辟了小说学习的新视野——叙事。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体裁,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线索变化、安排技巧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更应该在复习中得到重视,有必要系统整理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叙述人称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叙述视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 “我”(一)非“主人公”类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1.旁观者:旁观者置身在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也更真实客观。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2.参与者:参与事件中,与主人公保有某种程度的联系,(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对人物产生影响等。(二)“主人公”类型:带有浓郁的抒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要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亲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首先,这类事情叫我腻烦。其次,我要是细谈我父母的个人私事,他们俩准会大发脾气,对于这类事情,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他们为人倒是挺不错——我并不想说他们的坏话——可他们的确很容易生气,再说,我也不是要告诉你他妈的我整个自传,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后来我的身体垮了,不得不离家到这儿来休养一阵。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 “我”【链接教材】1.《孔乙己》中的“我”——小伙计2.《祝福》中的“我”——返乡的知识分子3.《我的叔叔于勒》4.《桥边的老人》如:宝玉说到“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所叹者,你既为我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矣,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今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至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知己,但恐不能持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出去了。——《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事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艺术效果:“他”的视角所知有限,强化神秘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特殊视角之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如:【2019年浙江卷】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特殊视角之儿童视角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特殊视角之动物视角本文构思独特,以蛇为叙述视角,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6分)(非鱼《一条忧心忡忡的蛇》)①从蛇的视角来观察老人生活,比较客观地呈现了老人的生活实况;②以蛇而不是人来观察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足见老人的生活被漠视之严重;③蛇本是冷血的,而面对老人的生活状态,她也不禁忧心忡忡起来,可以想见老人生活孤独、脆弱的程度。特殊视角之动物视角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① 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情节发展、强化情感②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③“马”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为补充印证,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特殊视角之动物视角余华《活着》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四十多年前,我爹常在这里走来走去,他穿着一身黑颜色的绸衣,总是把双手背在身后,他出门时常对我娘说:“我到自己的地上去走走。”特殊视角之“故事套故事”文本中的叙述视角有什么特点?效果如何?1.《活着》一文有两个叙述视角的并行交织,一个是以民间采集歌谣的艺术工作者的“我”的视角来叙述,另一个是以主人公福贵的视角来叙述。2.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标准化的套路答案)(情节角度)3.故事主体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带入身份,有身临其境之感。(读者角度)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战士》孙犁特殊视角之“听他人讲故事”“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情节)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人物)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军民昂扬的民族精神。(主题)2017全国卷1 《窗子以外》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人称变换的作用)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第二人称的作用)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第一人称的作用)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视角转换:以众人视角看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视角转换:以王熙凤视角看黛玉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视角转换:以宝玉视角看黛玉叙述人称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主人公见证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参与者次要人物2016年全国卷Ⅲ 《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见证人/叙述者: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参与者: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腔调──说话者的伪装莫言说:“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或者像烟熏火燎的小酒馆,或者像烛光闪烁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馆,或者像音乐缭绕的五星级饭店,或者像一条高速公路,像一个马车店,像一艘江轮,像一个候车室,像一个桑拿浴室……总之是应该与众不同。即便让两个成熟作家讲述同一个故事,营造出的氛围也决不会相同”。(莫言《锁孔里的房间: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序》)叙述腔调狭义的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举例:睿智抒情伍尔芙,内敛深沉海明威,含泪微笑欧·亨利,幽默深刻讽刺是鲁迅,冷峻悲悯属余华,醇厚质朴算金庸,老舍——幽默讽刺作家的腔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叙述腔调目录第三章情节安排技巧第二章叙述节奏第一章叙述顺序叙述顺序类别 释 义 特 点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 不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四循环一读者)叙述顺序类别 释 义 特 点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四循环一读者)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2)拓展作品容量。补叙与插叙的根本区别在于: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人物情绪:多欢愉、顺畅,或因繁忙而忘记了时间。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人物情绪:往往处于焦虑无奈、急需摆脱窘境的状态。小说的阅读魅力: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叙述节奏例:《老人与海》中鲨鱼的五次进攻重复中的变化: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多,老人的工具越来越简陋,体力越来越衰弱,大马林鱼被咬掉的体积越来越.....以鲨鱼接连不断的进攻,表现老人处境的艰难;在力量的悬殊对比中,凸显老人的坚毅和勇气。叙述频率之重复《祝福》中祥林嫂讲述阿毛之死“我真傻,真.....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重复中的变化:听众的反应(1)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2)这故事倒颇有效...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面还纷纷的评论着。(3)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叙述频率之重复作用:1.突出祥林嫂失去孩子的痛苦和自责。2.批判鲁镇人“看客”的心态:从同情,到逐渐将他人的痛苦“审美化”来转移自身的痛苦,直至厌烦。斯克洛夫斯基在《故事和小说的构成》中说:“美满的互相倾慕的爱情并不形成故事”,“ 故事需要的是不顺利的爱情。例如当A爱上B,B觉得她并不爱A;而B爱上A时,A却觉得不爱B了。...... 可见故事不仅需要有作用,而且需要有反作用,有某种不一致”。“错位”的幅度越大,就越生动,越有意味。叙述频率之错位(一)常见情节结构安排(构思)技巧: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摇摆、延迟)②全文有线索贯穿(尤其注意双线索)③开头方式: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以……话题引入等④结尾方式:欧·亨利式、悲剧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以景作结式、首尾呼应式等⑤中间有: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误会、突转、对比、抑扬等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情节安排技巧情节安排技巧技 巧 特 点、作 用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情节安排技巧技 巧 特 点、作 用铺垫 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伏笔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铺垫与伏笔的区别:铺垫明,伏笔暗铺垫笔墨多,伏笔笔墨少情节安排技巧技 巧 特 点、作 用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比 衬托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情节安排技巧技 巧 特 点、作 用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线索 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作用: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便于揭示主题。(二)特殊情节安排(构思)技巧:1.对话式:《古渡头》、《六指猴》、《桥边的老人》;2.讲述式 :《活着》3.心理、意识流:《墙上的斑点》、《尤利西斯》4.历史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的限定)《赵一曼女士》5.回忆与现实交织:《半张纸》6.叙事与写景交织(描写和记叙的结合):《古渡头》、《安东洛夫卡苹果》7.时空集中:(《水底的微光》情节安排技巧1.以对话为主体,推进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情节)2.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某某”和某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形象)3.某某某的论调,隐含了作者……,引起读者共情,引发读者的思考。(情感主题、审美感受)例文《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 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回,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情节安排技巧之对话作用例:2018年全国一卷《赵一曼》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四循环一读者)① 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 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 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改编答案: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②对小说情节上,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③对小说主旨表达上,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回忆与现实交织《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 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回,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2019年浙江卷】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叙述与写景相结合细腻、朴素、平实;生动活泼、用笔轻松、庄重凝练等叙事与其他表达方式的结合叙事顺序叙议结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线索、伏笔、照应、悬念、铺垫等。开头:话题导入对话、心理等形式真实与幻觉交织空间的转换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事特色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快速:概要、省略慢速:停顿、场景叙事节奏叙事语言叙述与描写的结合叙述与抒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交织叙事结构叙事腔调学以致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鱼 鹰杨光洲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鱼鹰家住卫河边,无论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神!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咋过?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儿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他走到河沿,甚至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这儿,一条‘铁扁担’!”“这儿,一窝‘锅片儿’!”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渔篓,转身向鱼鹰说“谢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少捕点吧,母鱼正甩子哩。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啊!”知了和河里的蛤蟆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渔篓旁:“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要不用钓竿钓吧?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别用这么大的网!想一网打尽呀?”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如果来了客人,客人提出要吃鱼,鱼鹰才会去捕鱼。下河前鱼鹰要问客人想吃什么方法烹制的鱼。客人想吃红烧鱼,鱼鹰拎回来的必是一条大鲤鱼。客人想吃熘鱼片,鱼鹰拎回来的定是一条黑鱼。客人想喝鲜鱼汤,鱼鹰拎回来的准是一兜鲫鱼片儿。鱼鹰捕鱼有个规矩,鲤鱼、黑鱼、鲢鱼这些大鱼,每次只捕一条。至于鲫鱼片儿,则要看喝汤的人数,每人一条,每条不超过半尺长,多一条他也不带上岸。有人劝鱼鹰多捕点,鱼鹰就像被人骂了祖宗,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别想坏了俺的规矩!”到我十多岁的时候,卫河水已开始变浑发腥。一到夏天,总有几天卫河得翻河——河底的脏东西沉淀得太多了,天一热,都泛到上面来了。这时,大鱼小鱼都浮到水面上换气,河面上满是一张一合的鱼嘴,用洗脸盆都舀得起鱼来。这时,卫河两岸的人们往往全家老小齐上阵,搬网,粘网,抛网,甚至窗纱、蚊帐都派上了用场。一场“全民皆兵”的“歼灭战”打响了,鱼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时,常有一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老汉骑着快散了架的自行车在卫河两岸奔走呼号:“少捕点吧!过两天一下雨,河水不臭了,鱼就不浮头了,留到明年会有更多的鱼给你们捕啊!”小孩子追在他后面喊“鱼疯子!鱼疯子!”,用碎砖头、小石子掷他,他全然不顾,还是一个劲儿地呼号。有人说,他就是鱼鹰,已经疯了!而立之年,我要到千里之外的异乡谋生。此时的卫河已臭不可近。临行时,不知咋的,我忽然想起了卫河,想起了鱼鹰,便问送行的朋友:“你知道鱼鹰吗?”“知道!老皇历了!你傻不傻?”朋友不屑一顾地说,“卫河里的鱼绝种了,咋还会有鱼鹰?鱼鹰早死了!”(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本文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叙事,一方面真实可感,由“我刚记事时”“我十多岁的时候”和“而立之年”可知,文章写的是“我”的亲历亲闻;另一方面也传递出了叙述者“我”的声音——对“鱼鹰”行为的支持和赞美,透露出强烈的人文情怀。2.本文在叙述过程中还进行了视角转换,请分析这样转换的好处。小说开头两段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中间对主人公鱼鹰进行叙述时转换成了第三人称的无限视角,最后四段,又转换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中间的转换,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答案解析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