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4 逆温(课件+专题训练+思维导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微专题4 逆温(课件+专题训练+思维导图)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微专题4 逆温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气温
高度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增
气温
高度
1.概念:
对流层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
必备知识1 逆温的概念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
地形逆温
锋面逆温
必备知识1 逆温的成因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来自郊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下图示意城市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主题探究 城市混合层
(1)据图描述逆温层分布的特点。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对逆温层和城市混合层的作用。
(3)在区域静风条件下,推测一天中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的时段,并说明理由。
(4)说明城市混合层高度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来自郊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下图示意城市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主题探究 城市混合层
(1)据图描述逆温层分布的特点。
郊区逆温层厚,城市逆温层薄。由郊区到城市中心逆温层逐渐变薄。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来自郊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下图示意城市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主题探究 城市混合层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对逆温层和城市混合层的作用。
城市温度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对来自郊区的冷空气加热作用越显著,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逆温层变薄,城市混合层高度越高。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来自郊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下图示意城市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主题探究 城市混合层
(3)在区域静风条件下,推测一天中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的时段,并说明理由。
日出前后。城市的气温日变化主要受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影响,日出前后气温最低,逆温层最厚,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
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必备知识1 逆温的生消过程
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来自郊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下图示意城市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主题探究 城市混合层
(4)说明城市混合层高度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混合层高度对于城市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稀释具有直接的影响。城市大气混合层高度越低,对流运动越弱,稀释污染物的空气量就越少,污染物浓度越高,大气环境质量越差,二者呈正相关。
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大气污染
影响航空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典题精练】
安徽九华山(30.5°N,118°E)地处长江南岸,最高峰1 342米。科研人员对九华山北坡持续观测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气温随地形高度的垂直分布常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结束前后多成为山区天气转变的“前兆”,这种现象九华山北坡表现非常典型。下图示意九华山北坡四个测点高度及对应测点的气温随高度变化,甲、乙、丙、丁四曲线分别表示该地春季某日先后四个时段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个时段中,九华街—百岁宫一带最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D
【典题精练】
安徽九华山(30.5°N,118°E)地处长江南岸,最高峰1 342米。科研人员对九华山北坡持续观测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气温随地形高度的垂直分布常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结束前后多成为山区天气转变的“前兆”,这种现象九华山北坡表现非常典型。下图示意九华山北坡四个测点高度及对应测点的气温随高度变化,甲、乙、丙、丁四曲线分别表示该地春季某日先后四个时段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2.九华山成为通过“逆温”预报天气最典型地区,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独特的地理位置
B.茂密的森林植被
C.较低的海拔高度
D.充沛的水汽来源
A
【典题精练】
安徽九华山(30.5°N,118°E)地处长江南岸,最高峰1 342米。科研人员对九华山北坡持续观测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气温随地形高度的垂直分布常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结束前后多成为山区天气转变的“前兆”,这种现象九华山北坡表现非常典型。下图示意九华山北坡四个测点高度及对应测点的气温随高度变化,甲、乙、丙、丁四曲线分别表示该地春季某日先后四个时段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B
3.人们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晴朗的夜晚,山顶附近日最低气温实际值比理论值(按垂直递减率计算值)偏高,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的强     
B.云雾的保温作用
C.风力大小的差异
D.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列4-5题。
4.此时天气最可能是
A.晴朗、无风 B.阴雨、无风
C.晴朗、大风 D.阴雨、大风
A
【典题精练】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列4-5题。
C
【典题精练】
5.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列4-5题。
【典题精练】
6.图示大气现象
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
B
【真题链接】
(2021·广东)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3题。
1. 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2. 黄河源地区逆温辐射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3. 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C
D
B
思维导图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微专题4 逆温
【情景探究】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来自郊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下图示意城市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1)据图描述逆温层分布的特点。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对逆温层和城市混合层的作用。
(3)在区域静风条件下,推测一天中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的时段,并说明理由。
(4)说明城市混合层高度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典题精练】
(2021·日照模拟)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1、2题。
1.假设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则正确反映雾霾天气生消过程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2.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完成下题。
3.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2021·湖北荆门9月联考)安徽九华山(30.5°N,118°E)地处长江南岸,最高峰1 342米。科研人员对九华山北坡持续观测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气温随地形高度的垂直分布常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结束前后多成为山区天气转变的“前兆”,这种现象九华山北坡表现非常典型。下图示意九华山北坡四个测点高度及对应测点的气温随高度变化,甲、乙、丙、丁四曲线分别表示该地春季某日先后四个时段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4~6题。
4.甲、乙、丙、丁四个时段中,九华街—百岁宫一带最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九华山成为通过“逆温”预报天气最典型地区,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独特的地理位置       B.茂密的森林植被
C.较低的海拔       D.充沛的水汽来源
6.人们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晴朗的夜晚,山顶附近日最低气温实际值比理论值(按垂直递减率计算值)偏高,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的强弱       B.云雾的保温作用
C.风力大小的差异       D.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是某时刻某市附近地区垂直温度变化分布图。读图完成7~9题。
7.图示发生大气逆温现象距市中心的范围是(  )
A.1~6.5 km   B.1.5~5.2 km C.1.5~5.5 km D.1.5 km以内和5.2 km以外
8.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A.500 m B.100 m C.350 m D.150 m
9.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高空扩散
C.有利于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2018年11月29日前后,江淮多地出现了持续的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200米,在卫星云图上可见清晰的浓雾带(白色所示)。读图完成下列10~10题。
10.下列因素中与此次浓雾形成无关的是
A.冷空气势力弱 B.空气湿度大C.气旋活跃频繁 D.大气层结稳定
11.细心的朋友发现卫星云图上浓雾区中有许多“雾洞”,这些“雾洞”对应的地表最有可能是
A.城市 B.农田 C.湖泊 D.焚烧秸杆点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12~14题。
12.此时天气最可能为(  )
A.晴、无风      B.雨、大风 C.晴、大风      D.雨、无风
13.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
14.图中所示大气现象(  )
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 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真题链接】
(2015浙江文综,8分)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2021·广东)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2~14题。
3.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A.山峰 B.平原C.谷地 D.丘陵
4.黄河源地区逆温辐射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5.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参考答案:
情景探究答案
(1)郊区逆温层厚,城市逆温层薄。由郊区到城市中心逆温层逐渐变薄。
(2)城市温度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对来自郊区的冷空气加热作用越显著,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逆温层变薄,城市混合层高度越高。
(3)日出前后。城市的气温日变化主要受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影响,日出前后气温最低,逆温层最厚,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
(4)混合层高度对于城市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稀释具有直接的影响。城市大气混合层高度越低,对流运动越弱,稀释污染物的空气量就越少,污染物浓度越高,大气环境质量越差,二者呈正相关。(或城市大气混合层高度越高,稀释污染物的空气量就越多,污染物浓度越低,大气环境质量越好。)
【典题精练】
1.D 2.A 3. A 4.D 5.A 6.B 7.C 8.C 9.B 10.C 11.A 12.A 13.C 14.A
【真题链接】
1.A 2.C 3.C 4.D 5.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