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法治社会核心知识点一:法治社会的内涵1. 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 具体表现:(1)从法治意识来看: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要求:人人尊法守法用法,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2)从法治实施来看: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要求: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3)从实施效果来看: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的方式: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拓展延伸】什么是法治社会中的“社会”当前探讨的法治社会是狭义的,其中“社会”是相对于政府或公共权力的私人领域,是私人领域里所有社会主体之间行为关系的总和。1. 从主体上,社会包括两类主体,一类是自然人,另一类是社会组织。自然人比较好理解,外延非常清楚。社会组织是指那些不掌握公共权力的自治组织,包括家庭、企业、学校、俱乐部、非政府组织、慈善基金、居委会、村委会等。2. 从行为关系上,社会领域里包含上述两类主体的有如下四类交往关系:(1)个人与互不相干的其他个人或者社会组织之间的交往关系,比如个人去菜市场向个体商贩买瓜果蔬菜,或者到某学校参观等;(2)互不相属的社会组织之间的交往关系,比如某学校接受慈善基金捐助;(3)个人与所属社会组织或者同属社会组织其他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比如到自己所居住小区的居委会办事,或者与邻居发生争吵;(4)共同隶属于某个更大组织的社会组织之间的交往关系,比如两个足球俱乐部在某个联赛中的比赛。当然,自然人或者社会组织还可能与政府或者其他公权力组织发生交往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已经进入政府或公共权力的领域,不再是私人领域的范畴。有交往关系,就有相应的游戏规则——法律则是人类创设的最重要游戏规则之一。核心知识点二:建设法治社会1. 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2. 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②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设法治社会【拓展延伸】我国的普法活动(1)普法是普及法律常识的简称,普法的对象是国家居民,普及的法律常识是居民必须要理解的法律。这种法通常是法律中最简便的一种。(2)2019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及其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交办的相关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满意度。(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①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①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②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拓展延伸】法律援助(1)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拓展延伸】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申请有关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行政裁决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和法定程序,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经济纠纷进行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3. 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拓展延伸】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1. 树立法治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为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切实做到守法律、重程序、讲规矩。2. 推进司法公正。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3. 维护人民权益。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崇高价值。为此,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4. 强化法治反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法治反腐,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为加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有力支撑。例题1 我国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为此,国家宣传部门要( )①坚持不懈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德治结合中推进宪法实施 ②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为人们崇尚宪法创造良好氛围 ③强化法治对道德的支撑作用,以法治滋养道德精神 ④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使宪法、法律走进千家万户A. ①② B. ③④C. ②③ D. ①④【答案】D【解析】题干中涉及的是法治的相关内容,所以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法治德治结合中推进宪法实施,①符合题意;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使宪法法律走进千家万户,有利于加大全民普法力度,④符合题意;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和为人民崇尚宪法创立良好氛围没有必然联系,②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法治和道德关系,③不符合题意。例题2 “司法局喊你来当人民陪审员了!”2018年底,不少北京市民收到了一条短信,告知已被随机抽选为人民陪审员的候选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颁布实施后,第一次尝试从常住人口中随机抽选候选人,以确保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从市民中抽选人民陪审员,满足了公众行使国家权力的诉求 ②公民依法参加审判活动,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 ③让普通市民参加审判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法院的审判工作效率 ④这一举措可以促进公众直接接触、了解法律,推动法治社会建设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答案】D【解析】北京市随机抽选人民陪审员,让公民参加审判活动,既有利于司法机关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也有利于公众直接接触法律、了解法律,推动法治社会建设,②④正确。①错: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③排除:让公民参加审判活动,目的在于加强公民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不是提高法院的审判工作效率。1.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2.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答题时间:30分钟)1. 近来,一篇《法治社会不容“微博先审判”》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针对网络上一些民众对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进行围观施压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评,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该文的主旨强调( )A. 公民权利不能凌驾于法律正当程序之上B. 公民应珍惜和正确对待最基本政治权利C. 要充分发挥新闻监督这一有效手段作用D. 应适当削弱公民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权利2. 为保护、拯救珍贵濒临野生动物,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我国制定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然而十余年来因非法捕猎珍惜动物时有发生。这启示我们( )A. 人类应尊重和保护自然,不得伤害自然界的任何动物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行为都应承担刑事责任C. 依法治国就是国家制定法律,每个公民遵守法律D.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养3. 焦作“网上法院”作为全省首家“网上法院”正式上线运行,来自全省法院的法官代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共同见证了焦作“网上法院”的网上开庭、智能导诉机器人、院长语音信箱等各种智能化操作,纷纷点赞。开办“网上法院” ( )①有利于强化程序监督,更好维护公民合法权益②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推进依法治国③有利于更好发挥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重要作用④是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途径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4. 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与媒体平台结合,为失散儿童的找寻提供了强大支撑。“团圆”系统与媒体平台结合能够( )①发挥全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②完善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③拓宽媒体参与实施政府职能的新路径④把全媒体的传播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A. ①③ B. ②③C. ②④ D. ①④5.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部署开展了“宪法宣传周”活动。这次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我国开展首个宪法宣传周活动( )①扩大了法制宣传的对象,提升了法制宣传的效果②旨在广泛宣传法治理念,提升社会法治水平③有利于提升公民法律素养,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④目的在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依法执政的水平A. ①② B. ③④C. ①④ D. ②③6. 据民政部消息,民政部针对基层经办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民政部有关人员表示,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是提升基层经办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现有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不足的地区,可鼓励社会力量承担相关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能够( )①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②减缓基层建设资金的压力③提高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的精准性④实现了公民享受发展成果预期性A. ①③ B. ①②C. ③④ D. ②④7. 随着社会进步,法治不仅成为了社会信仰,也成为了老百姓的刚需,是构成我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公交坠江的悲剧发生后,许多人除了表示悲痛和惋惜之外,也在想如果当时公交车上有人能够阻止这名妇女,或者这名妇女的法治意识能够强一点,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经过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后,人民群众对法治社会的期望越来越强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明靠法治”,法律应该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法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对于当今社会,法治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刚需。每个人都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美好的生活才能真正的到来。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正确认识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1. A 解析:材料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A符合题意;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与材料无关;C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D“削弱公民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权利”这一说法错误。2. D 解析:消灭害虫,保护益虫,A错误;一般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是不承担刑事责任的,B错误;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C错误。3. A 解析:开办“网上法院”有利于加强公民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从而更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治国,①②正确;法院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监督,排除③;此举有利于维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并非基本途径,④错误。4. C 解析:①错误,全媒体在社会治理中不起主导作用;③错误,媒体不能参与实施政府职能;预警信息在全媒体上瞬时扩散,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说明“团圆”系统与媒体平台结合能够把全媒体的传播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有利于完善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②④正确。5. D 解析:我国开展首个宪法宣传周活动,旨在广泛宣传法治理念,提升社会法治水平,有利于提升公民法律素养,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②③正确;我国开展首个宪法宣传周活动,不是为了扩大法制宣传的对象,①不符合题意;这次宣传周活动是为了宣传法治理念,④不是目的。6. B 解析:针对基层经办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能够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①符合题意;社会资本拥有比公有资本更大的资金优势、人才和信息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减缓基层建设资金的压力,②正确;③④与材料无关。7. ①法律日益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公共生活日趋和谐有序。②全社会对法治更加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法治成为人们的刚需。③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材料显示,法治已经成为人们的刚需,人民群众更加期盼法治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