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阿Q正传》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阿Q正传》教学设计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课时授课地点 授课形式教材分析 《阿Q正传》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地揭示了“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严重危害性,提出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改造国民性、进行反封建思想革命的紧迫性。学情分析 教学中着重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小说欣赏的方法,培养其小说阅读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领会小说的主旨; 掌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素质目标 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培养文学批判能力,培养学生创作小说的能力。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分析教学难点 精神胜利法的探究与思考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课文初读—整体感知—阅读与欣赏—课堂小结—巩固提升—拓展训练教法学法 学法 教法认真听课,记笔记 讲解,学法指导教学环节 与资源 资源名称 对教学内容的支撑 作用硬件资源 笔记本电脑、U盘 存储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播放课件软件资源 Office办公软件 制作课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延伸)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前准备 阅读《阿Q正传》全文,结合相关文学评论,深入研读课文,制作PPT。 从网上搜索《阿Q正传》全文,阅读1-6章。 了解阿Q的相关故事情节,为课文学习打下基础。课中实施 ( 4 0 分钟) 一、导入新课 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阿Q,祥林嫂,闰土等。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将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主要有《坟》《热风》《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毛泽东曾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三、写作背景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发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小说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四、课文初读,解决生字词 河埠头bù 黑魆魆xū 茶坊酒肆sì 惴惴zhuì 怃然wǔ 迸跳bèng 鼾声hān 错愕è 栗凿lì 着了道儿zháo 拗断ǎo 初隽秀才jùn 躄 bì 赊 shē 络绎 luò yì 羲皇xī 五、整体感知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阅读与欣赏 第七章 1.“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绍兴光复这么庄严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 提示:一方面说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差得太远;表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Q卖搭连这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 2.“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此句怎样理解? 提示:这说明清朝已经灭亡了,但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民众之愚昧落后不言自见。 3.阿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 提示: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4.将阿Q宣布革命后,赵太爷的“老Q”和赵白眼的“阿Q哥”与先前的“混小子”对比,揣摩一下赵太爷等人的内心世界,说说此时的赵太爷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赵太爷? 提示:此时的赵太爷是一个惶恐狡诈卑怯的“弱势”土地主。 5.阿Q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金钱、权力和女人。 6.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何含义。 提示:表明当时“革命”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绎说“革过一革的”,这是对革命的绝大讽刺。所谓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抢罢了。 7.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揭示两个反动人物“革命”行动的丑恶卑劣,意味深长。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势力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8.阿Q与赵秀才、假洋鬼子虽“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静修庵“革命”,这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他们的革命动机都是十分低下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弱者来欺负一番,找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来革一革罢了。它让读者明白,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这样的人太多了。 第八章 1.“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表明什么? 提示: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 2.“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空荡荡”用的妙在哪里? 提示:这个词把人们看惯了脑后的辫子,而现在一下子看不到辫子时不习惯的微妙感觉写出来了,很有滑稽感。 3.未庄人对秀才挂“银桃子”“都惊服”,“惊服”一词有何含义? 提示:这个词刻画了未庄人前后相连的两种心态,先是猜想“银桃子”可能是当大官的象征而吃惊,过后很快便佩服,表明未庄人的趋炎附势心理。 4.“我是性急的,……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假洋鬼子的这段“演讲”,满口“鬼话”,不提辛亥革命的真正功臣孙中山、黄兴等,却提一个投机分子洪哥。说说这段话刻画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样的嘴脸。 提示:满口鬼话,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经历和革命资本。半吊子知识分子,外表新式,实际上是一个投机、善变、钻营的封建余孽。他的这番话只能蒙骗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乡下人。 5.洋先生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提示:假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并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与他一起革命,那么就会认为是对自己身份的极大污辱。所以他决不准阿Q革命,决不同阿Q共一条战壕。 6.阿Q认为洋先生不准其革命,“再没有别的路”,你认为呢? 提示:凭阿Q当时的觉悟程度,他认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实际上他也确实是无路可走。本来可以投奔真正的革命党,但按照他的觉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党。 7.赵家遭抢这两段话中用了六个“抬出了”,对于表现阿Q此时的心情有怎样的效果? 提示:强调阿Q没有被邀请革命而表现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更体现他革命动机的低下,那就是想分点东西。 8.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你对这一情节怎样理解? 提示: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这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Q的革命愿望也经不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 学生说出这些人物的形象特点 做笔记 听课,思考 在课文中标记出来 听课 小组合作,探究 积极发言,回答问题 积极发言,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发言 思考,讨论 温故知新 介绍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写作动机。 夯实语文基础 了解故事情节,为分析课文做准备 带着问题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增强理解。 深入探究 准确界定人物的阶级属性 领悟小说主旨课中实施 ( 40分钟)课堂小结( 2分钟)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十分复杂的一个性格系统,充满着种种矛盾和双重人格,其特点有三:①既是奴隶,又是暴君;②回避现实的失败,追求精神的胜利;③丧失了个人意志,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这三点也是奴型的典型表现。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阿Q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纪录。 艺术特色: ①象征手法 既然鲁迅是想在阿Q身上画出整个民族的精神病态,他实际上就是把阿Q当作了一个象征。象征的形式成为贯穿整部《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的因素。 事实上,不但阿Q这个人物是象征,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像假洋鬼子、赵太爷,尤其是那个小D,以及小说结尾那些叹惜自已“白跟一趟”的看客,都带有很大的象征意味。就是未庄本身,也是中国农村的一个极其真实的缩影。 ②夸张手法 既然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态,就势必得运用夸张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如精神胜利法。“儿子打老子”,自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夸张的处理的。再譬如假洋鬼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式的笔法描绘出来的,因为鲁迅也同时是把他当作一个象征,要用他来暴露当时的许多投机的革命党。 ③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布置作业( 3分钟) 试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课后延伸 总结评价 阿Q是鲁迅奉献给现代文坛的不朽的艺术形象。鲁迅对浓缩于阿Q之身的国民性的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鲁迅所概括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拓展延伸 阅读鲁迅的小说:《祝福》《药》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主要创新点 目标达成度让学生结合小说故事情节分析阿Q这个人物形象,分析精神胜利法,小组合作探究中,个别同学表现踊跃,发言积极,而且能够切中要害。 90%,学生在概括性格特征时,需要进一步的指导与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