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说课 课件+说课稿(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说课 课件+说课稿(2份)

资源简介

课件16张PPT。清朝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人:许彬彬一、目标的制定一、课程标准:
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二、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清朝前期,采取一系列民族治理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与内地的交流、交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秦汉以来开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因此,清朝的民族政策是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理由三、学情分析
学生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能列举出不少少数民族的名称,或者也能用以前的知识来说明,但对清朝的民族政策、史实知之甚少。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和历史学习能力,理性思维逐步增强的特点, 很需要用史实与他们对话,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情感的升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二、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六、教法学法 教法:讨论分析法、知识串联法、点面交叉法、对比凸显法 、读图分析法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归纳梳理法
四、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掌握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史料与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用史料说明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态度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 :
教学重点:了解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统一的多民族是中华各民族民族共同缔造的。三、设计思路(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三)纵向对比,突破难点
(四)联系热点,升华主题四、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高亢节奏感极强的《爱我中华》音乐,配着显示不同少数民族衣服的动感画面。
马上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融入到56个民族共筑的大家庭。(二)合作探究,突出重点1、体现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达赖五世朝见顺治皇帝 建立册封制度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之金印和印文 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之金印及印文 建立册封制度 设置驻藏大臣 阅读卡金瓶掣签:中国用掣签于金瓶以确定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人选的制度,始自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遇有大活佛转世之时,先行呈报所选灵童数人姓名、生年月日,用 满 、汉 、藏 3 种文字缮写于签之上 ,贮入钦颁金瓶中,供于释迦佛像前,传唤喇嘛齐集大昭寺,诵经七日 。届期由驻藏大臣亲临大昭寺,焚香顶礼,从瓶内掣签。掣得者即为转世活佛,申报朝廷请封。 实施金瓶掣签制度的目的:一是保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
实施金瓶掣签制度三、纵向对比,突破难点
1、元朝和清朝在西藏的治理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元:设宣政院;清:建立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实施金瓶掣签制
2、合所学知识,说出元朝和清朝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蒙古族 满族
3、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的贡献说明了什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4、仿照上述,以某一地方为例。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的贡献说明,中华民族不是由汉族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各个民族共同缔的。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阅读史料四、联系今天,升华主题?2013年03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中国西藏新闻网
我是十四世达赖,我要建立独立的西藏共和国!1、我国采取了什么民族政策
2、面对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捍卫祖国统一
维护民族团结
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主题升华平定准部分裂势力平定回部贵族叛乱抗击沙俄侵略
签订《尼布楚条约》改土归流治理边疆的措施:清朝民族政策:清朝以怀柔为主板书建立册封制度
实施金瓶掣签制
设立驻藏大臣
1、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的重要机构是( )
A 宣政院 B 西藏藏族自治区
C 驻藏大臣 D 伊犁将军
2、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受到( )的热情接待。
A 明成祖 B 康熙皇帝 C 乾隆皇帝 D 雍正皇帝
3、 “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说明清朝的民族政策是( )
A 以武力镇压为主 B 怀柔政策
C 妥协退让 D 和亲
4、清代中国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相比( )
① 基本版图相似 ② 失去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
③ 现在疆域更为辽阔 ④ 台湾等一直是中国领土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主要措施有( )
① 设驻藏大臣 ② 册封达赖和班禅
③ 设立金瓶掣签 ④ 和亲结盟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CCBBB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防范我国北方蒙古、女真等族南下扰掠,像以前历代一样,明朝统治者大修长城。
材料二:清朝康熙皇帝:诏知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练兵马,永不筑长城。
材料三:康熙指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材料四:1703年,康熙在热河承德兴建行宫,1711年,更名为“避暑山庄”,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领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他们联络感情。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清朝为什么不主张再修长城?
(3)清朝修建避暑山庄的目的是什么?清朝采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防范和隔离政策长城并不能阻挡北方民族南下扰掠;防守长城所需兵力太多;修筑长城有害百姓;保持边境安宁的根本在于民心,而不是长城。避暑和处理军政政务怀柔政策八年级(史料如文字、图片、实物资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各位评为:
  下午好!
依据课标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选取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载体,来阐释本课标内容,做到依标施教。
二、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清朝前期,采取一系列民族治理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与内地的交流、交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秦汉以来开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因此,清朝的民族政策是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学情分析
学生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能列举出不少少数民族的名称,或者也能用以前的知识来说明,但对清朝的民族政策、史实知之甚少。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和历史学习能力,理性思维逐步增强的特点, 很需要用史实与他们对话,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情感的升华。 
四、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掌握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史料与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用史料说明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态度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 :
教学重点:了解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统一的多民族是中华各民族民族共同缔造的。
六、教法学法
教法:讨论分析法、知识串联法、点面交叉法、对比凸显法 、读图分析法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归纳梳理法
这是我的设计思路
七、教学流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高亢节奏感极强的《爱我中华》音乐,配着显示不同少数民族衣服的动感画面,
马上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融入到56个民族共筑的大家庭。
教师就势导入:中华民族的统一、融合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儿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当历史的车轮驶向清朝,清初的统治者和各族人民又是如何做的呢?就要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这个环节我利用学校的参悟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做好寻批指导工作。最后小组展示成果。每小组展示一个区域,其他可以补充。用答对加分的方式,激励学生。
?
主要措施
意义
西藏
?
?
西南
?
?
西北
?
?
东北
?
?
其他(民族关系)
?
?
其次,老师进行相应的史料补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并引导学生从措施中的出两个结论:一;清政府以怀柔政策为主。二:清朝的措施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意图: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果展示、老师点拨等方法,充分践行了新课改中“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史料中获取、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评分小组竞争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纵向对比,突破难点
节选《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的相关史料,设计问题:
1.元朝和清朝在西藏的治理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元:设宣政院;清:建立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实施金瓶掣签制
2、元朝和清朝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蒙古族 满族)
3、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的贡献说明了什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即让我们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做到众向联系,又让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结论,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设问。
4、仿照上述,以治理某一地方为例。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假设学生写:新疆,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清(满族)平定叛乱,那么是对的。假设学生写到:秦修长城北击匈奴,汉代与匈奴和亲,那么是错的,因为两个都是汉族,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假设学生写到:明修长城,清平定叛乱,那么也是错误的,因为这针对了不同区域。也有同学可能:简单罗列清朝的措施。所以这一个的设计培养学生用史料说明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态度和技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四)联系热点,升华主题
首先:2013年03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
让学生针对少数民族我们采取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古今联系,一脉相承,形成系统的民族措施。
然后,出示达赖喇叭的分裂言行。
板书:
当堂评价: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
(一)自我介绍
我是来自林埭中学的邵国健,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
(1)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本节课是一堂综合专题课,根据课标2-2-4的要求,选取了以民族关系发展为主线,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主题。本专题是学习《我们传承的文明》中一条重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它涉及八上、八下两册教材,时间跨度非常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各单元已经学习过,但比较零散,还没有形成系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整体把握民族关系发展的脉络,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对于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论从史出的意识和类比归纳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2)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 “2-2-4 ”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已经学过民族关系方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但由于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比较差,所以教学的重点是把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进行串联,构建知识系统,难点定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史料和图片分析,理解各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与统治者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是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为主,探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并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特点进行教学,恰当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生可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自评互判等方法,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审题解题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课标的理解确立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1)通过具体史实和图片的分析,整体把握民族关系发展的脉络,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理解各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与统治者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是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时期几个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让学生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类比归纳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与分裂势力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各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与统治者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是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设计)
(1)导入
用歌曲《爱我中华》在课前播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激扬的歌声中振奋学生的精神,同时用猜猜看“哪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增加学生情趣,开阔眼界,从而为进入今天的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好准备。
(2)讲解
接下来就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探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探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
秦(建立):通过李白的一首诗和秦始皇的画像提出问题,了解秦朝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以及它对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西汉(初步发展):通过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张骞出使西域和西汉疆域图,让学生了解西汉,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以及这一时期采取的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北魏(发展):通过展示一段史料和两张图片来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对民族融合的巨大影响,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唐(大发展):通过《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资料和两张图片并播放文成公主入藏的视频介绍,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同时与西汉比较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不同,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辽宋夏金元(进一步发展):教师通过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说明政权的并存与变化,然后用一张表格展示几个并存政权的基本情况,并设计两个问题来说明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理解民族间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然后用资料一元朝疆域图和一段史料,说明元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做的贡献。通过资料二说明元朝时民族融合的特点及原因。
明清(进一步巩固):出示两段史料并比较,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不同的民族政策。然后出示两张图片和两个问题来重点来说明清朝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所做的贡献。
(3) 归纳总结(盘点历史)
也是板书设计,用示意图的形式进行归纳,演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重在使今天的学习思路得到浓缩,同时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以清晰、顺畅、整洁的感受。最后点明本课的主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4)拓展巩固(课堂练习)
本环节是对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补充。练习有一定的针对性,选择题选取的是针对不同时期的各地的中考题,材料题是对西汉时期民族政策的补充,学生做完后并让学生进行自评互判,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史导论的方法,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作用,对一些生成性的意外进行关注。当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任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个性,力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