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恩仇录—从汉匈关系看文明的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说课课件+说课稿(1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汉匈恩仇录—从汉匈关系看文明的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说课课件+说课稿(1份)

资源简介

《“汉匈恩仇录”——从汉匈关系看文明的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学设计
平湖市城关中学 姚纯娇
一、【课标解读】:
课标: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教材通过截取汉朝几个典型历史时期对匈奴的不同政策或态度,来诠释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汉匈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流,这是明线。暗线是:汉匈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实质反映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从而感悟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汉朝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进行小组活动,通过探讨汉初的“和亲”和昭君出塞,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朝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难点:从汉匈关系理解文明交融。
五、【教学策略】:
1.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冒顿《鸣镝弑父》的故事,引出匈奴。
教学环节一:汉匈恩仇录之前传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说匈奴的历史。
教师小结:秦王扫六合,统一农耕区,发展农耕文明。之后修筑长城,使匈奴生活在长城以北地区。秦短命而亡,西汉建立,续写农耕文明史。北方的冒顿带领匈奴大军四处征战,统一北方游牧区,发展游牧文明。
教学环节二:汉高祖时期的汉匈关系
白登之战失利,原因分析,后来采取的措施——“和亲”
2、“和亲”产生的影响。
教学环节三:高祖后期到武帝初年的汉匈关系
战和交织:双方以长城为界,一方面进行“和亲”和互市,另一方面,局部战争在边塞此起彼伏。汉朝基本处于防御状态。
教学环节四:汉武帝时期的汉匈关系
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史实。
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大规模反击匈奴?
教学环节五:汉武帝以后的汉匈关系
匈奴的后续发展历程介绍
昭君出塞
比较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的异同点
“和亲”以后汉匈之间的文化交融表现
小结:从汉匈关系看文明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如何理解汉匈的民族关系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些朝代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
七、【作业布置】:
选择我国的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研究其发展历程或者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演变。
八、【板书设计】:
文明的交融
汉 匈 关系 中华民族的发展
汉高祖 战、和
高祖后期
到武帝初期 战、和

武帝 战
武帝以后 和
课件16张PPT。一、【课标解读】:
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二、【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截取汉朝几个典型历史时期对匈奴的不同政策或态度,来诠释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汉匈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流,这是明线。暗线是:汉匈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实质反映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从而感悟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明线汉匈关系(战争、和亲)暗线文明交融(农耕、游牧)中华民族的发展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汉朝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进行小组活动,通过探讨汉初的“和亲”和昭君出塞,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朝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难点:从汉匈关系理解文明交融。
五、【教学策略】:
1.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鸣镝弑父六、【教学过程设计】: 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汉匈恩仇录——从汉匈关系看文明的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战高祖七年(公元前201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次年)高祖自往击之……平城白登之战你知道战争的结局吗?战材料一:西汉初年汉、匈疆域
和人口对比表 材料二:汉初的牛车和匈奴的骑兵 材料三:在匈奴社会中,“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成
年后则“人不驰弓,马不解勒” ,这使得“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1、请根据以上材料说一说平城白登之战失利的原因 。 2、面对这样悬殊的实力,假如你是汉高祖刘邦,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公元前198年,汉朝和匈奴订“和亲”之约,除公主嫁与单于外,另附三项协议:一是汉朝每年向匈奴奉送金、絮、缯、酒、米等物资;二是汉朝开放关市,准许汉匈物资交流;三是约定为兄弟,以长城为界,互不侵犯。
和1、结合材料,说一说“和亲”会产生哪些影响? 2、这样的“和亲”会维持永久的和平吗?
文帝前元三年,匈奴右贤王背弃和亲之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并进袭上郡,杀略汉民,威胁长安。
文帝前元十四年冬,老上单于亲率14万大军入北地郡。
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西汉王朝深以为患,不得不遣使者复与匈奴修好“和亲”。
文帝后元六年,军臣单于绝“和亲”之约,对汉发动战争。
景帝时,继续执行高祖刘邦以来的“和亲”政策, 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注意改善与匈奴的关系。 战和交织战 战 和 战 和 双方以长城为界,一方面进行“和亲”和互市,另一方面,局部
战争在边塞此起彼伏。汉朝基本处于防御状态。 略读材料,说说高祖后期到武帝初年这段时期的汉匈关系?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 公元前127年春,卫青受(汉武帝)命,采取迂回侧击的战术,歼匈奴数千,获牛羊百万头。汉军大胜,完全收复了河南地。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击河西匈奴军。匈奴战败溃逃。
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命卫青、霍去病各领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战材料一:《汉书 地理志》里记载“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
材料二:班固《汉书 食货志》中记载“至武帝之初……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
材料三:汉武帝时期军队数量大大增长,在北军设置专门训练骑兵的校尉;并成立“羽林骑”;还招募西北六郡擅长骑射的“良家子”和战死军士的子弟从军。汉武帝建立起了实力不亚于匈奴的骑兵部队。
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大规模反击匈奴?后匈奴被迫迁往漠北一带。东汉初年,匈奴遭到了连年的蝗灾,赤地数千里,人畜死亡无数。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争夺统治权的内讧,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率四、五万人南下归附东汉,称为南匈奴。
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多次向汉求亲。 汉匈恩仇录之后续此印为东汉中央政府赠
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和比较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有何异同点?和资料链接:胡饼 从席地而坐到胡床 战败后一些匈奴部落迁徙汉地,大量与汉族通婚,混杂血统,增高了北方汉族的身材。匈奴人开始学习汉语、写汉字,生活习性等都逐渐汉化。其所改汉姓有刘、贺、丛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你能从这些材料中读出什么? 当时,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以“和”为主流。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1、你如何理解汉匈的民族关系?启示录 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中华民族的发展!2、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些朝代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课外作业 选择我国的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研究其发展历程或者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演变。谢谢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