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 课件(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 课件(21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21张PPT。 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平湖市稚川实验中学 吴平2011版新课标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课(见下图)上起东汉末年,下至南北朝,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政权分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介于秦汉一统和隋唐一统这两大经济文化高潮之间,认识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同时,少数民族内迁和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南迁,使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人口的迁移带来了民族的融合;孝文帝的改革则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中实现的,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秦汉一统东汉末年南北朝隋唐一统三国鼎立说课的内容课程资源1——课程标准及解读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解读:首先,表述更加准确。与原课标相比(原课标 2-6-2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人民共同缔造的),课标表述更加科学(中国改为中华),内容指向明确(民族交往的故事),层次清晰(讲述、说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教学核心与目标明确。教学的主题内涵不再是具体的史实,而是通过史实——讲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实现对历史的理解(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再次,体现了历史意识开放式培养的要求。课标对教学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并没有予以结论性的规范,而是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感悟与学习(感性认识阶段),经过充分理解、生成、建构,上升到价值判断(理性认识阶段)。——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强的表演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了解与尝试过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如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又加之三国这段历史老幼皆知,根据以上的分析,虽然本课容量大,但也可以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政权分立的史实及评价;
民族融合的史实与意义。
教学难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意义,了解孝文帝改革等相关信息,理解历史上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与时代责任的内在要求相呼应,从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声音文件,学生的自主学习、角色体验、小组合作探究和听、看、议等手段,学生展示已有的知识储备,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经过、意义,学会合作,学会参与,学会恰当展示自己;学会从图表、视频等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了解经济中心南移,尝试客观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少数民族内迁和汉族南迁的史实,领悟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尊重少数民族,重视民族团结;了解政权分立与更替,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是中国历史发展趋势要维护祖国统一;了解孝文帝改革,理解改革的意义,拥护今天的改革政策。课程资源12学教方法说课的内容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图片等信息,组织学生扮演角色及表演,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教法与学法课程资源12学教方法3教学预设说课的内容1.借助材料,问题引导,切入主题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用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根据这两段材料,说一说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视频引导,角色扮演,学生概述播放视频,学生简单讲叙东汉建立及末期的情况。让学生分别从农民、皇室和地方豪强三个角度扮演角色说说假如你身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隆 中 对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曹操这个人物,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壮心是什么?将遇到的对手是谁?3.表格为基,视频作引,学生归纳指导学生在表格的基础上观看赤壁之战的视频,最后由学生讲叙,其余学生可作纠正补充。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曹操失败以少胜多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
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后,留给我们一个伤脑筋的问题,就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最后派代表把结论说出来,最后由教师总结。 东汉疆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三国鼎立形势 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退;
从大规模的分裂和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4、承上启下,连续追问,自然过渡
引发战乱的另一个因素? 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纷纷向中原地区迁徙。(南下掠夺,迫使北方人民逃到南方)少数民族能否在中原站稳脚跟?如何站稳?割据主要都在北方,战争主要也是在北方,赤壁之战仅仅是在长江上,对江南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南方此时相对平静,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迁移到南方。 5.合作探究,捕捉信息,落实知识播放孝文帝改革视频(其中包括改革背景、措施、影响、作用),完成下表。 同时教师指出孝文帝改革对今天借鉴意义及汉人接受外来文化的的实例;点出人口迁移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尊重少数民族,重视民族团结;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6.课堂小结,兴趣为主,提升能力本课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制作一张名片。 谈谈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遗憾,评价一下自己及同学们的表现,对老师又有什么建议。 课程资源12学教方法4板书设计说课的内容魏蜀吴曹丕 220 洛阳刘备 221 洛阳孙权 222 建业民族融合经济重心南移孝文帝改革文化经济政治政 权 分 化促进加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