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一、课程标准: 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解读】a.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交往的典型事例(描述)。b.通过阅读有关材料,如历史地图、国家政策等,了解民族交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了解)。c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作出正确而简要的分析说明。(理解)d.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对课标2-2-4的如上解读下,我将我的说课主题确定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识读地图,了解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分布,初步感知北方民族融合概况。(2)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具体措施及其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3)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及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方面融合史料的分析,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2)通过对典型史料的分析,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掌握历史学习中“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与方法。(3)通过思考“你是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标准实验版 第二课 汉唐盛世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内容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这一时期,尽管国家分裂,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孝文帝改革是民族大融合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行的改革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展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我对这部分教材做了相应的处理。A.补充了五胡内迁中原内容;B.补充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胡汉杂处,“胡穿汉服”“汉穿胡服”“汉吃胡食”这样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景象;C.为了使学生对孝文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助学稿中,我补充了“孝文帝迁都”故事,为全面评价孝文帝做铺垫。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已有所发展,对问题的分析相对比较深刻,加上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比较高,思辨的色彩比较明显;但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比较沉闷,课堂参与比较消极,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利用各种资源,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五、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民歌导入】 课间播放《爱我中华》 朗诵北朝民歌《敕勒川》。引入课题《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六、教学方法 通过歌曲,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诗歌的引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合作探究,挑战自我】背景篇:北方统一与民族融合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出示体现北方民族融合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组图片的出现,说明了此时的北方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合作探究】你是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 措施篇:孝文帝改革【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助学搞表格,归纳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通过“缩字游戏”强化学生的记忆。【史料分析】多媒体出示与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关的五则史料,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回答相应的问题,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原则与方法。效果篇: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展示资料《洛阳伽蓝记》、北魏木板漆画等史料,尽可能还原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影响。a.“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因此,为帮助学生完整的理解这一历史,我引用了这三幅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 b.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并且也是课标中要求掌握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此环节中,通过提供史料,帮助学生印证书本上的观点,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灌输这种学习方法,“授人以渔”。c.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中予以了详细的阐述,因此,可以利用助学稿,利用学生的自主性完成;正确理解“民族融合”和评价“孝文帝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以合作的方式予以探讨,从而形成共识,利用现有的学生资源帮助化解难点。【换位思考】教师简要介绍孝文帝概况,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孝文帝,为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使得国家强大起来,你会怎么做?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环节,通过思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能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置在历史的情境中,由己及人,加深学生的理解。“换位思考”运用于历史教学中,便是“换位历史人物”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加深学生对孝文帝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 在对学生答案进行评析时,注意提醒学生:从历史的时代背景出发,用历史人物生活时代的思想、态度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所思、所为,不能站在今天,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察历史问题,得出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为后一环节“评价孝文帝”做好铺垫。【拓展提升】【合作探究】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你是如何看待的?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如何评价,其核心是评价标准问题。标准有异,评价的结论也就不同,为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高清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标准。(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引导学生体会: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活动与探究】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影响的现象有哪些?古今联系,民族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让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到自己身上背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课堂小结】五、巩固练习立足解读课标的基础上,选编相应习题,以期达到“高效减负”的目的。六、板书设计围绕“民族融合”设计精简的结构,帮助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七、教学反思本课补充的史料较多,历史味浓,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并能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得不够。 部分环节的设计比较繁琐,不够简洁。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关注不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