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 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 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高一 第三单元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的对比阅读 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文学常识和音义知识;
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及导学案解读全诗,并背诵全诗(重、难);
【一学】学生先看【一练】题目,带着问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相应练习。(8分钟)
知人论世
人物 曹操 陶渊明
生卒年 155-220 365-427
字号称谓 字孟德,小字阿瞒 名潜,字元亮
身份 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 放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
人物简介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习惯上称“建安文学”,其文清俊通脱。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多是乐府歌词,朴实无华,感情深挚,气韵沉雄,诗风苍凉悲壮。 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 举棋不定。后期(41 岁以后)陶渊明因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毅然辞官归隐。陶渊明创作的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
代表作品 《龟虽寿》、《蒿里行》《步出夏门行》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一统天下。这一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陶渊明归隐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2.文学常识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大量的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一练】
任务明确:①教师请两名学生口答,其他学生注意听,适当补充纠正;
②学生齐读。
三曹指 、 、 ;七子指 、 、 、 、 、 、 。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为 、 、 ,陶渊明诗歌主要取材于 ,语言 ,抒发诗人 。
【二学】【二练】
正字音(8分钟)
任务明确:①学生完成下列拼音练习;
②请一位学生展示答案,进行拼读,其他学生注意听讲,适当补充纠正;
③全班齐拼读一遍。
譬( pi ) 慨( kai ) 慷(kang ) 衿( jin ) 呦( you) 瑟( se) 笙(sheng)
掇(duo ) 阡(qian) 枉(wang) 契( ) ?( yan) 匝( ) 哺( )
羁( ) 拙(zhuo) 亩(mu) 荫( yin) 暧( ) 吠( ) 樊( fan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分钟)
任务明确:学生齐读诗歌,注意其停顿节拍、音量大小、朗读速度。
【三学】(10分钟)
任务明确:①学生齐读诗歌翻译;
②教师挑选部分诗句展示,请学生翻译诗句(口答);
③小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④学生齐读全诗翻译。
【三练】速答翻译
篇目 《短歌行》 《归园田居》
第一部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第二部分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第三部分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四部分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课堂总结】(7分钟)
任务明确:①教师引导归纳诗歌大意;
②学生齐读诗歌。
篇目 《短歌行》 《归园田居》
内容划分 1-8句(抒情):借酒抒情,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1-6句(叙述):厌倦世俗官场,思念、回归自然田园
9-16句(抒情):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7-16句(描写):描绘美好宁静的田园景色及生活
17-24句(抒情):渴盼人才,宴饮嘉宾。 17-20句(抒情):舒适、悠闲的田园生活状态
24-32句(抒情):虚心纳士,表明竭尽诚心的态度
【课堂巩固】(5分钟)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A.暧暧(ài ài) 悠悠(yōu yōu) 呦呦(yōu yōu)
B.慷慨(kǎi) 羁鸟(jī) 阡陌(qiān mù)
C.樊笼(fán) 吐哺(bǔ) 三匝(zhā)
D.衣衿(jīng) 掇取(duō) 狗吠(fèi)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 衿:衣服的交领
C.鼓瑟吹笙 鼓:弹
D.山不厌高 厌:厌恶
3.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高一 第三单元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的对比阅读 导学案
姓名: 班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鉴赏诗中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用典、比兴、白描;(重)
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主旨。(难)
在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及语言风格:曹操的质朴刚健,陶渊明的平淡舒缓。
【一学】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阅读相关艺术手法(5分钟)
诗歌常见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 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
表现手法 象征、烘托、想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多种感觉角度、欲扬先抑、用典、借古讽今、以乐景写哀情
相关链接——用典
<定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类型>:①事典;②言典
<作用>: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③引发联想,创新意境;④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相关链接——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相关链接——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答题步骤:①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文中如何运用的;③阐明这种艺术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诗歌中使用了......艺术手法......(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该手法......(表现出的艺术效果),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一练】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
任务明确:①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完成表格。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2)诗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情感?请找到相应的原文并指出它所采用的手法。
(3)结合诗人背景知识以及诗歌内容解读,分析诗人的情感。
②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③学生齐读诗句手法及表达效果。
篇目 《短歌行》 《归园田居》
意象 喻意 意象 喻意
意象及喻意 酒 忧愁之情 尘网、樊笼 官场生活
朝露 人生 羁鸟、池鱼 作者自比
明月、乌鸦 人才 旧林、故渊 乡土田园
山、海 作者广阔的胸怀 田园意象 恬淡自然的人生追求
原文及艺术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 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近景) 近景描写,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 表现礼遇贤才的态度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景) 远景描写,安详、舒缓、柔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用典) 表明诗人宏大的胸怀,渴望多纳贤才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静景) 整体的画面是静的,表现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典) 表达诗人对人才的谦敬和统一天下的志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动景) 静中添动,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比兴) 明月比喻贤才,因贤才难得而忧虑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白描) 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比兴) 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表现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比兴) 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
情感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依旧坚定统一天下的志向(入世) 厌倦官场生活 对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出世)
【二学】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语言风格(3分钟)
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②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词)句表达诗(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精练等),(某句诗)......表现了......情感(或叙写了......事,描绘了......的情景、场面)。
【二练】体会诗歌语言风格(7分钟)
任务明确:①结合诗歌背景及内容分析,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完成下列表格;
②教师提问引导,总结诗篇。
篇目 《短歌行》 《归园田居》
体裁 四言古诗 五言古诗
身份 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 厌倦官场、热爱田园的隐士
诗歌内容 慨叹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虚心求才,志在统一天下 美好田园生活景色,恬静自由的悠闲人生状态
手法 用典、比兴 白描
情感 忧愁慨叹,激越昂扬 悠闲愉悦
语言风格 质朴刚健 朴素自然,平淡舒缓
【课堂巩固】(5分钟)
1.总结诗歌主旨
答题方法:①结合作家及相关背景;②结合题目﹑关键词句;③结合诗歌的题材;④抓意象的象征义。
答题模板:这首诗描绘了......内容,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例《沁园春·长沙》: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内容),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情感)。
篇目 《短歌行》 《归园田居》
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贤才难得,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对归返田园的生活进行了赞美,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的平静、和谐的心境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2.情境默写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暂,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 。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 。
(3)《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 。
(4)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 。
(5)《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6)《归园田居(其一一)》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7)《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