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8.2《登高》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8.2《登高》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八课《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诗文内容。
2、赏析全诗,掌握诗文抒情手法,分析诗人的情感(难)。
【一学】先看【一测】,带着问题阅读以下文段,并完成填空题。(5分钟)
1、诗人简介: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在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有“杜工部”之称。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誉为“诗史”,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其人被誉为“诗圣”。作品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2、诗人经历
时期 特点 作品
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涉世不深 《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忧国忧民 《兵车行》、《丽人行》、《出塞》等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①“三吏”:《新安吏》《石壕 (háo)吏》《潼关吏》 ②“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③《春望》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思想更深邃 诗风更沉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3、写作背景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寄寓夔kuí州(重庆奉节)时所作。他身逢乱世,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8个年头了。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4年,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朋友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一测】填空题
1、杜甫,字 ,自号 ,世称 。曾在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有“ ”之称。
2、其诗被誉为“ ”。其人被誉为“ ”。
3、在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之期,杜甫作有“三吏”( , , )、“三别”( , , )。
【二学】【二测】
1、给下列字词标声调
渚(zhu) 萧萧(xiao) 繁(fan)霜鬓(bin) 潦(liao)倒 浊(zhuo)
结合书下注释,自学并翻译诗词。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学】赏析诗句,品味诗人情感,完成【三测】的表格。
知识链接: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如,喜、怒、哀、乐、愁、悲、苦……
2、间接抒情:主要分为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4种
【三测】完成以下表格
诗句 意象 手法 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抒情手法: 抒情 描绘了一幅 的秋景图,营造了 的意境氛围。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诗眼: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小结】
《登高》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全诗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秋景图,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悲壮凄凉的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诗人的复杂的悲伤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秋天寥阔凄凉而悲。
前两联借景抒情
诗眼:悲
后两联直接抒情
【课堂巩固】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肃瑟、阔远。
C“常”极言读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理解性默写
(1)《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猿猴的哀叫声凄恻惨淡,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3)《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杜甫在《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诗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