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红烛》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2.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3.感悟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重难点】重点: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难点:感悟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 】一、了解闻一多、本诗创作背景及新月诗派的“三美”理论。知人论世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2.了解写作背景闻一多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手写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造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40年代起,闻一多积极投身爱国主义运动,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死难经过报告会上”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3.文体知识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自由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自学指导:1.一读诗歌,解决字音,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二读诗歌,梳理诗歌行文脉络。自学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过程中不可以交谈。2.认真学习,完成相应练习。(一)字音认读躯体( ) 捣破( ) 监狱( ) 匠人( )侵( ) 脂膏( ) 慰藉( ) 耕耘( )(二)初步感知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什么含义?为什么放在开头?明确:①含义: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②作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明确:第一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二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三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四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五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六节、第七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第八节:引用“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红烛”这个意象在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明确:色、光、泪、灰。【 探 究 案 】自学指导: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明确最终答案。探究一:(5分钟)1.红烛的“红” 和“光”象征什么?“一误再误”和“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明确:①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代表赤诚、热烈、忠诚。“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②不矛盾。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2.第四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历史使命感?明确: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毒害,在睡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沉睡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3.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明确:反复的修辞方法,感叹词的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使得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作用: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探究二:(5分钟)1.结合全诗分析,《红烛》你觉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红烛”又象征着什么?明确: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①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拯救祖国的爱国精神。②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检 测 案 】综合性练习要求:①学生独立完成,过程中不可以交谈。②认真完成相应练习,限时5分钟。1.下列各项对《红烛》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C.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提高题】2.诗中“红烛”这一意象既有传统内涵,又有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请予以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现了“红烛”这一意象的传统内涵,即牺牲奉献,忠诚担当。“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人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红烛代表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这是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