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3.5)文言虚词之“助词”必备知识+方法技能【考情简述】“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基本都有考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1)杂合到文中对文意的梳通和理解。(2)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形式间接考查。(3)个别地方试卷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从两个句子中挑出某一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的异同;通常一句是所给的文章或片段中的,另一句是所学的课文中的。为了大家的全面复习并扎实掌握文言文虚词,我们全新梳理并在“文言文虚词积累”系列中逐步推出:18个常考虚词+其他重要虚词。其中18个常考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基础知识】一、助词的概念助词是在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子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二、助词的分类(一)结构助词结构助词是附加在别的词语前边、后边或一个句子的主谓之间,在句中起结构作用的词。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助词有“之、者、所”。1.之(1)定语的标志,可译成“的”,或不译。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2)补语的标志,译成“得”。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2.者作结构助词时,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荆州之民附操者,過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者”前有以名词为主的中心语时,“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3.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下面三种情况:①如果“所”字结构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动词后面出现了,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后出现了“鱼”,“所罾”作“鱼”的定语。②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的作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所闻”即“听到的一切”,“闻”的宾语“一切”没有出现便由“所”字指代。③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着”字结构,其指代任务由“者”字来承担。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所好者”即“喜欢的事情”,“者”指代“事情”,“所好”作“者”的定语。(二)音节助词音节助词是助成音节的一种词。它几乎完全没有实际的语法意义,既不表示语气,也不在结构上起作用,只是表示发语的声音或者使语言的音节匀称。翻译时一般不必对译。1.在句首的音节助词,古代称为“发语词”,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种助词主要有“夫”“盖”“唯”等。“夫”多与发议论有关,“盖”与委婉的猜测、祈使有关,“唯”与表示希望有关。这类词,有的语法学家将它们划归语气助词,称为句首语气词。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2.音节助词也可以用在句中或句末其中,“有”字多放在名词前面;“曰”“言”“于”“云”“其”等主要见于《诗经》,多放在动词前面;句末的音节助词主要是完全虚化了的“之”字。如:有夏多罪。(《尚书·汤誓》)我东曰归。(《诗经·东山》)言采其蕨。(《诗经·草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经·氓》)王于兴师。(《诗经·无衣》)岁云秋矣。(《左传·僖公十五年》)八月其获。(《诗经·七月》)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滕王阁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综合练习【题目】(请解释加黑字的用法及含义)示例: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宾语前置标志,不译。(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4)何陋之有 (《陋室铭》)(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7)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 (《柳敬亭传》)(8)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9)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10)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11)宋何罪之有 (《公输》)(1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14)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15)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16)荆州之民附操者,過兵势耳,非心服也 (《赤壁之战》)(17)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18)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逍遥游》)(19)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2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 (2)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 (4)宾语前置标志,不译(5)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7)补语标志,译成“得” (8)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9)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10)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1)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12)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3)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14)宾语前置标志,不译(15)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6)“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17)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18)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9)“夫”引出议论 (20)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1)“唯”表示希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