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上 期末测试卷03(解析版+考试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上 期末测试卷03(解析版+考试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1-8题,共27分)
1.(2分)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悄然(qiāo) 镌刻(juān) 黝黑(yōu) 坦荡如砥(dǐ)
B.洗涤 (tiáo) 消逝(shì) 镂空(lǒu) 锐不可当(dānɡ)
C.摇曳(yè) 罅隙(xià) 喧嚣(xiāo) 络绎不绝(yì)
D.翘首(qiào) 匿名(nì) 遒劲(jìn) 摩肩接踵(zhòn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A.悄然qiǎo 黝黑yǒu;B.洗涤dí 镂空lòu;C读音正确;D.翘首qiáo 遒劲jìnɡ 摩肩接踵zhǒnɡ。
故答案为:C
2.(2分)下列各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铭记 题跋 惟妙惟肖 张惶失措 B.浩瀚 轩邈 殚精竭虑 正襟危坐
C.丘壑 推祟 瞠目结舌 春寒料峭 D.斟酌 娴熟 重峦叠障 天衣无缝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A.张惶失措——张皇失措;C.推祟——推崇;D.重峦叠障——重峦叠嶂;故答案为:B
3.(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北江市博物馆展出了“新石器时期”各项攻坚成果,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B.脱贫工作凝聚着扶贫干部们严格的要求、一丝不苟的作风和费尽心血的付出。
C.郎朗用抑扬顿挫的钢琴指法,将《黄河大合唱》演绎的气势磅碟、雄壮有力。
D.红星公园里的那些动物石雕被雕刻得惟妙惟肖,吸引了很多孩子来观看。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 络绎不绝:汉语成语,拼音是 luò yì bù jué。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使用正确;B. 一丝不苟: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sī bù gǒu,意思是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使用正确;C. 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而《黄河大合唱》演绎的气势磅碟、雄壮有力。 该成语使用有误。D. 惟妙惟肖:汉语成语,拼音是wéi miào wéi xiào,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4.(2分)下列关于语文知识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
体裁,如《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计四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如《渡荆
门送别》《使至塞上》。
C.根据不同的语气,我们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别在那儿偷偷笑了。”
这一句属于祈使句。
D.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虽说其
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根据需要作一些虚构。如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D
【解析】D. 有误。“有时也可根据需要作一些虚构”错误。应是:不能凭空虚构。故答案为:D
5.(2分)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宏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成分残缺,应把“通过”或“使”删去)
B.这学期我读了不少诗歌、小说、散文和文学作品。
(分类不当,应将“诗歌、小说、散文和”或“和文学作品”删去)
C.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了约500项左右的专利成果。
(语义重复,应把“约”或“左右”删去)
D.同学们一起来到养老院探望老人和他们的生活状况。(搭配不当,应把“探望”改为“探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修改。D. 搭配不当,“探望”与“生活状况”搭配不当,应改为“探望老人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故答案为:D
6.(5分)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甲]说真的,这昆虫可真漂亮,全身呈浅绿色,另有两条白色的带子沿着身体两侧。它的身材得天
独厚,修长匀称,大大的双翼薄似轻纱,是蚱蜢类昆虫中最优雅的。
[乙]蝈蝈,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在40毫米左右,身体多为草绿色,也有的是灰色或深
灰色,覆翅膜质,较脆弱,前端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
短翅或无翅种类。
(1)(3分)[甲][乙]两个片段都是写同一种动物——蝈蝈,哪一段文字出自《昆虫记》?请简要说明理由。
(2)(2分)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你觉得斯诺的说法真实吗?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答案】
(1)(3分)[甲]段文字出自《昆虫记》,因为文字比较活泼有趣,如“可真漂亮”“最优雅的”等,带上了作者的情感,《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语言诙谐,有“昆虫的史诗”之誉,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尊敬与热爱。[乙]段文字平实,是一则说明文。
(2)(2分)这是真实的说法。《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作品,作品存在大量的人物口述内容。如同红色农民谈话,了解农民的生活及其对红军的看法,毛泽东叙述1927年共产党的失败中陈独秀的责任最大,听毛泽东叙述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发展等。
【解析】
(1)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熟读。《昆虫记》一书,其艺术特色概括起来可以说是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诗情画意的散文笔调,同时兼具人文精神,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在该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从“它的身材得天独厚,修长匀称,大大的双翼薄似轻纱,是蚱蜢类昆虫中最,优雅的”可知,[甲]段文字出自《昆虫记》,文字比较活泼有趣,带有作者的情感;而[乙]段文字说明语言平实,缺乏生动性,不是出自《昆虫记》。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结合作品内容举例分析其“纪实性”的特点即可。比如小说中有朱德的妻子康克清的口述内容;有斯诺采访毛泽东、彭德怀的长篇谈话,解释了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做的对话。所以斯诺认为“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他的这种说法是真实的。
7.(6分)学校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扬子晚报: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消息一出,不少家长们举双手欢呼:啥也不说了,大大的赞。
【材料二】初中学段学生和高中学段学生第一次上网的时间调查表
【材料三】《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相当高;目前的网络素养教育尚不够完善,网络操作技能、网络防沉迷知识、网上自护意识和能力需要得到加强。《报告》建议: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上网管理和教育,帮助孩子从触网之初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从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风险。
(1)(2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2分)请说出你从材料二中得出的结论。
(3)(2分)结合材料三的发现和建议,请从家长和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各提出一条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建议。
【答案】
(1)(2分)国家出手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家长强烈点赞。
(2)(2分)少部分学生在小学前、大部分学生在上小学时就已经接触到了网络。大部分初中生第一
次上网的时间比高中生靠前。
(3)(2分)示例:家长角度:多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沉迷网络的危害;多陪陪孩子,帮助孩子
培养其它的兴趣爱好。学生角度:安全上网,提高自制力,不沉迷于网络。
【解析】
(1)本道题考查对材料内容关键信息的筛选和标题的提炼。解答本题抓住材料内容的关键信息“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和“不少家长们举双手欢呼:啥也不说了,大大的赞”来组织语言概括。注意字数不要过多。故答案为:国家出手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家长强烈点赞。
(2)本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及语言运用。通过“初中学段学生和高中学段学生第一次上网的时间调查表”可看出:少部分学生在小学前、大部分学生在上小学时就已经接触到了网络。大部分初中生第一次上网的时间比高中生靠前。故答案为:少部分学生在小学前、大部分学生在上小学时就已经接触到了网络。大部分初中生第一次上网的时间比高中生靠前。
(3)本道题考查学生针对材料内容提出相应建议或看法的能力。材料三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发现及建议,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需要多方面进行。站在家长角度:需要家长多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沉迷网络的危害;平时多陪陪孩子,帮助孩子培养其它的兴趣爱好。站在学生自己的角度:要做到安全上网,提高自制力,不沉迷于网络。故答案为:示例:家长角度:多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沉迷网络的危害;多陪陪孩子,帮助孩子培养其它的兴趣爱好。学生角度:安全上网,提高自制力,不沉迷于网络。
8.(6分)默写。
(1)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
(2)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4)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5)晏殊《浣溪沙》中写留恋、伤感,表达词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感慨的句子是“ 
 ,   ”。
【答案】(1)立天下之正位 (2)欲辨已忘言 (3)东风不与周郎便 (4)兴尽晚回舟(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默写句子,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辨、郎、奈何”等字词的书写。
二、阅读(本题包括9-24题,共43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タ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①;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②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④颐物⑤,悟衷散赏⑥。
注:①〔汉〕银河。②〔企〕盼望得到。③〔罗〕一种爬蔓植物。④〔荡累〕消除烦恼。⑤〔颐物〕怡情养性。⑥〔散赏〕自由欣赏。
9.(3分)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 ②清川万转 ③春罗被径
10.(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
B.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
C.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
D.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
11.(2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12.(3分)【甲】【乙】两文描写自然景物有什么共同之处?两文通过描写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答案】
9.(3分)①消散;②河流;③同“披”,覆盖、长满
10.(2分)D
11.(2分)风雨交加,天色灰暗,鸡见不到
太阳,便慌乱地鸣叫。
12.(3分)示例:两文都描写了山之高、水之清、景之美、物之灵,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充满生机与活力。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完全相同。【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烦恼,避世隐居,怡情养性的悠闲及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①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②句意为: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川:河水。③句意为:女萝铺成了小路。被:同“披”,覆盖。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 故鄣县往东三十五里,有座青山,绝壁千尺,直入云霄。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风雨,名词活用为动词,刮风下雨。晦,昏暗。已,停止。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与情感的分析。甲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与乙文中“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都写了山高水清;甲文中“猿鸟乱鸣”和乙文中“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写的是飞鸟和猿猴,这些都突出了山川的美丽。《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着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并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乙文《与施从事书》则描绘了高峻连绵的青山变化多姿的景观,景观雄奇而秀丽。结合“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恰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这 一语句分析可知,文 章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烦恼,怡情养性的思想,表达了其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了,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故鄣县向东三十五里地,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高峻,山峰直插天际。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流水千折百回。归巢的鸟儿争相飞来,饮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秋冬则霜雪覆盖,春夏则藤萝铺满了小路。风雨交加,天色灰暗,鸡见不到太阳,便慌乱地鸣叫。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二)阅读《父亲的长笛》,完成13-16题。(12分)
父亲的长笛 赵文静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⑾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有删改)
13.(4分)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14.(3分)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15.(3分)第④段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16.(2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3.(4分)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14.(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或正面写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侧面烘托),表现父亲笛声的美妙和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表达出她为父亲感到骄傲的情感。
15.(3分)第④段属于插叙,交代了上文写她心烦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更吸引读者。
16.(2分)从父亲笛声悠扬喜欢吹笛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从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可以看出他关爱孩子,在意孩子的感受。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第①—②段写父亲爱吹长笛,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父亲吹笛,父亲经常吹给女儿听,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歌;第③-⑤段写女儿五年级时,父亲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第⑥—⑧段写女儿上初中时,父亲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录进了镜头。女儿因父亲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扔了他的长笛,父亲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第⑨—11段写女儿的儿子初一时,因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给父亲买来新长笛并道歉,父亲又吹起了长笛。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第一步是点出写作手法,第二步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第三步是分析表达的情感。“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吽啦啦的小河流水"是从正面直接对笛声进行描写;用“清脆悠扬”形容笛声的动听,用“漫延”来表现笛声的扩散、飘扬,“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将笛声比作小河流水,生动形象地突出笛声的悠扬。“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则是从侧面描写笛声的美妙意境,通过周围大人“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这些动作描写、神态描与,侧面村托出笛声的悦耳动听;从情节发展上看,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顺序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本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④段,这段讲了父亲在女儿三年级时工厂倒闭,“两年后”也就是女儿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非常厌恶父亲吹长笛。通读全文,这是为第③段解释为何女儿会突然讨厌长笛的原因。这里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回答了前文的设疑,使情节更完整,也更加吸引读者愿意继续看下去。故答案为:第④段属于插叙,交代了上文写她心烦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更吸引读者。
1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与或其他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从文中第①段“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以及第⑦段“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千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分析,父亲知道女儿小时候爱听笛声,不管多累,每天都吹奏给女儿听。体现了父亲非常疼爱孩子;根据第⑦段因为父亲曝光,女儿和父亲吵架,母亲训斥女儿,想说出父亲断腿的原因时被父亲喝住。再由第⑧段“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可知,父亲从未向女儿说过自己的爱好、追求,只是默默地配合女儿的态度改变自己,由此可见父亲性格的隐忍、宽容;由第⑩段““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分析,当母亲说出真相后,父亲怕女儿难受,为照顾女儿的情绪没让母亲继续说下去。这体现了父亲心思细腻,善于体贴他人。据此分析即可。
(三)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17-20题。(11分)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比较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据住建部数据,2015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是1.91亿吨,2016年是2亿吨。
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对人居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垃圾分类刻不容缓。“优良的人居环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安徽合肥读者程华表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破解城乡垃圾难题,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减小环境污染的关键。”清华大学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举例说,废塑料填埋难降解,不仅污染地下水,还会永久性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垃圾混在一起焚烧,可能释放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给公众带来健康风险。
不仅如此,生活垃圾分类还可以提高后续垃圾处理效率,降低处理难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比如,将热值较高的可燃成分进行燃烧发电,提高热效率;将易降解的有机物质分选出来进行堆肥处理,提高堆肥效率和质量等等。在这条产业链上,瑞典当之无愧位于世界前列。瑞典是垃圾回收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欧盟平均每年需要处理的无法再利用的垃圾占总量的38%,而在瑞典这一数据仅为1%,换言之,该国的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9%,其中36%被回收使用,14%用作肥料,49%焚烧后转变为能源。(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材料三
垃圾分类是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关系到人居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利用和社会文明进步。
截至目前,我省已有8个试点市全面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累计有465个小区、28.8万户居民,994家公共机构、511所学校参与。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共88座,设计处理能力达到41480吨/日。同时,以规模适度、相对集中为原则,积极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合肥、铜陵、淮北、芜湖、淮南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已建成运行,累计处理能力约为700吨/日。(选自《安徽日报》)
17.(2分)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垃圾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B.安徽省的多个地市已经开始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C.要实现在源头垃圾减量化和减少环境污染,关键在于垃圾分类。
D.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差,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18.(3分)材料一中的划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2分)下面句中的加点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目前,合肥、铜陵、淮北、芜湖、淮南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已建成运行,累计处理能力约为700吨/日。
20.(4分)依据以上材料,简述垃圾分类有哪些好处?
【答案】
17.(2分)D
18.(3分)材料一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瑞典是垃圾回收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19.(2分)不能删。这是说明文用语科学性、严谨性的表现,因为每天垃圾的处理量不可能是固定的数值,可能会有些上下波动。
20.(4分)垃圾分类的好处:①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②改善人居环境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④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解析】
17.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判断。D.有误,选项中的“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差”表述有误,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垃圾分类意识差和缺乏分类知识才是主要原因。故选D。
18.本题考查材料一中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材料一中“该国的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9%,其中36%被回收使用,14%用作肥料,49%焚烧后转变为能”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瑞典这一数据仅为1%”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欧盟与瑞典作对比。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就是为了充分说明瑞典是垃圾回收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19.本题考查加点字的运用准确与否,这个“约”字,是一个大概,也就是对每天垃圾处理量的大概估计,因为每天的垃圾处理量不可能是个固定数,数据可能会有一定的上下波动。这是说明文用语科学性、严谨性的表现。
20.本题要概括垃圾分类的好处。结合材料三“垃圾分类是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关系到人居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利用和社会文明进步” 进行整理归纳就可得出答案。
(四)阅读《趣谈航天员失重生活》,完成21-24题。(10分)
趣谈航天员失重生活 王凌硕
⑴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于3月23日下午开课。广大网友在线上观看精彩太空授课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航天员好像变胖了。是因为“太空伙食”太好了吗?其实,真实原因是失重。
⑵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对此给出了详细解释:航天员在太空中“变胖”,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因为人失重以后,体液需要重新分布,而且往头部分布得更多一些,所以航天员看上去会显得比较胖。此外,在太空中由于肌肉失去地心引力牵引,还会出现“拉皮”的美容效果。
⑶航天员陈冬在日记中写道:第一次进入太空,确实感到非常奇特。刚开始,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住,简单的走路也不正常了。还好,有师兄景海鹏在旁边帮忙,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也越来越感受到失重给自己带来不少乐趣。
⑷首先聊聊就餐。在太空,航天员可不能像地面的人们那样轻轻松松地吃喝了。进餐时稍不注意,有些食物碎渣就会到处飘飞,迷眼钻鼻,还容易损坏仪器设备。因此,在航天飞行早期,航天食品都会制成糊状,装进牙膏管一样的容器内,种类也非常单一。
⑸后来,科研人员想方设法改善相关工艺,航天食品的品种和花样因此大增。除了种类繁多的鱼、肉类罐头、面包等,还有中式菜品,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比西餐更加色香味美。
⑹再说说睡眠。失重环境下,你以为航天员是站着的,其实他们自己认为是躺着的。虽然睡姿不受限制,站着躺着都可以睡,但睡着的宇航员会到处乱飘,如果撞到设备或开关,可能造成险情。所以,航天员需将自己和睡袋固定在舱内。
⑺现如今,我们的空间站已有了独立睡眠区,确保睡觉不受干扰。虽然还要把自己“装进”睡袋,但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独立的睡眠区能让航天员更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元气满满”。
⑻最让人向往的,莫过于航天员可以在空中飘着。但长时间的漂浮状态,会影响航天员的健康。在失重情况下,航天员的心血管系统会发生改变,肌肉容易萎缩,骨量也会减少。随着飞行时间越来越长,失重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⑼但航天员总归有一天要再次返回地球生活,如果不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这些变化,航天员回到地面后就不能再适应重力环境了。因此,航天员在空间站要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⑽保持有规律的锻炼,才可以减少失重对航天员的影响。据介绍,对于长期驻留太空的航天员来说,他们一天的运动时间都不少于两个小时。
⑾另外,人们在地面处理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太空中往往都会复杂起来。空间站水资源非常有限,水滴还会四处漂浮,所以洗脸、洗澡、刮胡子等都充满着技术含量:洗脸一般只能用湿毛巾擦,刷完牙要将泡沫集中在纸上统一处理,胡屑要小心装袋,防止水珠、泡沫、胡屑四处乱飞。当然了,在地面时,设计师已对洗发液、牙膏、刮胡刀、澡池等都进行了特别设计。
⑿比如在太空理发,就首先要把身体固定好,还需要一种特殊的理发装置——吸尘式理发器,即在理发器的后面连接一个能产生负压、类似于吸尘器的装置。理发器快速将头发剃下来后,吸附装置便把发屑全部吸入所连接的软管中。
⒀听到这些趣事,您是否觉得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而是处处充满着挑战呢?
⒁仰望头顶的璀璨群星,就让我们向一直默默坚守在空间站的航天员们送去真挚的祝福和敬意吧!
21.(3分)选文第①段画横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3分)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3.(2分)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⑦段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24.(2分)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细心的小唯在网络上观看神舟十三号返回直播时发现,三位航天员出舱后都是半躺在座椅上被人抬出来的,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告诉小唯这个现象的原因。
【答案】
21.(3分)采用设问的形式,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航天员的失重生活,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22.(3分)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航天食品的多个品种,同时将我国的航天食品与西餐进行对比,具体形象地凸显出我国航天食品的美味,及其种类之多。
23.(2分)“元气满满”在文中指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航天员精神更加饱满,体现了文章的趣味性,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4.(2分)航天员在太空长时间失重的情况下,心血管系统发生改变,肌肉萎缩,骨量减少,刚返回地球时,无法快速适应重力环境。
【解析】
21.此题考查对句段作用的理解和把握。画线句自问自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航天员的失重生活,设问能够突出重点,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2.本道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本段列举了一些我国的航天食品,这是举例子。“比西餐更加色香味美”与西餐进行了对比,这是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具体突出地说明了我国航天食品的品种和花样种类之多。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元气满满”的含义是“精神饱满,健康向上”,用在此处是说明宇航员的睡眠达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此变革使宇航员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精神饱满,健康向上,这一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文章的趣味性,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4.本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根据第⑧段中的“在失重情况下,航天员的心血管系统会发生改变,肌肉容易萎缩,骨量也会减少。随着飞行时间越来越长,失重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和第⑨段中的“航天员回到地面后就不能再适应重力环境了”可得:航天员在太空长时间失重的情况下,心血管系统发生改变,肌肉萎缩,骨量减少,刚返回地球时,无法快速适应重力环境。
三、作文(40分)
25.有一首歌唱道:“也许迷途的惆怅会折碎我的脚步,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生活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比如亲人的离去、身体的病痛、友人的误解、考试的失利等,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勇敢的心,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和幸福。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请以“勇敢的心”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参考例文】
勇敢的心
在漆黑的漠然中,总会倒映入一束璀璨的光;在暴风雨粗犷的怒号之后,总会看见天边挂起的虹;在疯狂的摇曳中,总会有宁静的彼岸等待停靠。勇敢的心,促使着美好的降临,带领我们走出阴影的地带。
勇敢的心,不只是《水浒传》里的武松,在面对庞大老虎的毫不畏惧,与击打老虎时的坚定不犹豫。也是著名人士海伦·凯勒敏锐的感觉触角,以及坚强不拔意志的成功表现。生生不息,遇到比自身强大的物体勇而无惧,虽自身有疾,却对世界抱着感恩。那是勇敢的化身,心灵地召唤。
勇敢的心,不只是成年人在遇到如山倒挫折时,不心灰意冷,乐观地期盼东山再起,变得强大。也是小学生们,在父母夜晚外出,独自在家,拧开所有灯泡,顶着害怕“鬼”的思想,坚定地坐在大厅里,任由着屋外阴风咆哮,也毫不心悸。那是勇敢的真实写照。乐观积极,战胜胆小,保卫着自己的信念,掌握着自己的人生。那是勇敢的天使和心的碰撞,所产生的绚丽火花。
勇敢的心,不只是面对晴天霹雳一样的消息时,依旧屹立不倒,努力地调试着心灵的舒张。也是当我们在与别人竞争时,不妄自菲薄,不滋生自卑。那是甘愿拜倒在别人石榴裙下,却也因证明了自己,而无比欢愉的优美蕴涵。冷静,自信慢慢交织在一起的网,捞获了幸福,捕捉了美妙的成果。
正因为拥有了勇敢之心,我们变得强大,在布满力量的大地带着痛狂奔;因为拥有了勇敢之心,我们变得毫不畏惧,在充满荆棘的山林里抱着希望攀登;因为有了勇敢之心,我们变得坚定,在沼泽地里凭着一颗永不哭泣的心淌过去。
请让我们为自己量身地打造一颗永不枯烂的“勇敢的心”吧!
【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言,我们可以依据题目来打开思路,但是这一个题目要想写出新意,并不容易,需要好好构思一下,本作文写作难度稍大。根据提示语“生活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比如亲人的离去、身体的病痛、友人的误解、考试的失利等,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勇敢的心,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和幸福”可知此文要围绕“我们遇到挫折时,要积极地面对,用一颗勇敢的心来战胜挫折”来写。可先记叙遇到的挫折,再写自己是如何战胜挫折的,最后写出自己的感悟。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写自己的故事和感受。适当插入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描写,融入一定的修辞,使文章语言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饱满。
【点评】
这道命题作文,审题上没有难度,前面的歌词和提示已经告诉学生选材的范围。真正应该关注的重点是:面对困难挫折和不幸,你是如何以一颗勇敢坚强的心应对的。
写作时需注意条理清晰;事例具体、重点明确;描写方法要丰富多样;感情真挚自然;遣词造句精炼;感悟要言不烦。避免假、大、空的现象。而范文虽然文句较美,但空喊口号,缺少实际事件,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有些空泛。
毕竟学生写散文的能力有限,应先脚踏实地的把记叙文写好。

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03 语文(总分:100分)
姓名: 得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1-8题,共27分)
1.(2分)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悄然(qiāo) 镌刻(juān) 黝黑(yōu) 坦荡如砥(dǐ)
B.洗涤 (tiáo) 消逝(shì) 镂空(lǒu) 锐不可当(dānɡ)
C.摇曳(yè) 罅隙(xià) 喧嚣(xiāo) 络绎不绝(yì)
D.翘首(qiào) 匿名(nì) 遒劲(jìn) 摩肩接踵(zhònɡ)
2.(2分)下列各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铭记 题跋 惟妙惟肖 张惶失措 B.浩瀚 轩邈 殚精竭虑 正襟危坐
C.丘壑 推祟 瞠目结舌 春寒料峭 D.斟酌 娴熟 重峦叠障 天衣无缝
3.(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北江市博物馆展出了“新石器时期”各项攻坚成果,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B.脱贫工作凝聚着扶贫干部们严格的要求、一丝不苟的作风和费尽心血的付出。
C.郎朗用抑扬顿挫的钢琴指法,将《黄河大合唱》演绎的气势磅碟、雄壮有力。
D.红星公园里的那些动物石雕被雕刻得惟妙惟肖,吸引了很多孩子来观看。
4.(2分)下列关于语文知识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
体裁,如《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计四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如《渡荆
门送别》《使至塞上》。
C.根据不同的语气,我们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别在那儿偷偷笑了。”
这一句属于祈使句。
D.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虽说其
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根据需要作一些虚构。如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5.(2分)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宏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成分残缺,应把“通过”或“使”删去)
B.这学期我读了不少诗歌、小说、散文和文学作品。
(分类不当,应将“诗歌、小说、散文和”或“和文学作品”删去)
C.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了约500项左右的专利成果。
(语义重复,应把“约”或“左右”删去)
D.同学们一起来到养老院探望老人和他们的生活状况。(搭配不当,应把“探望”改为“探访”)
6.(5分)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甲]说真的,这昆虫可真漂亮,全身呈浅绿色,另有两条白色的带子沿着身体两侧。它的身材得天
独厚,修长匀称,大大的双翼薄似轻纱,是蚱蜢类昆虫中最优雅的。
[乙]蝈蝈,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在40毫米左右,身体多为草绿色,也有的是灰色或深
灰色,覆翅膜质,较脆弱,前端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
短翅或无翅种类。
(1)(3分)[甲][乙]两个片段都是写同一种动物——蝈蝈,哪一段文字出自《昆虫记》?请简要说明理由。
(2)(2分)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你觉得斯诺的说法真实吗?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7.(6分)学校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扬子晚报: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消息一出,不少家长们举双手欢呼:啥也不说了,大大的赞。
【材料二】初中学段学生和高中学段学生第一次上网的时间调查表
【材料三】《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相当高;目前的网络素养教育尚不够完善,网络操作技能、网络防沉迷知识、网上自护意识和能力需要得到加强。《报告》建议: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上网管理和教育,帮助孩子从触网之初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从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风险。
(1)(2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2分)请说出你从材料二中得出的结论。
(3)(2分)结合材料三的发现和建议,请从家长和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各提出一条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建议。
8.(6分)默写。
(1)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
(2)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4)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5)晏殊《浣溪沙》中写留恋、伤感,表达词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感慨的句子是“ 
 ,   ”。
二、阅读(本题包括9-24题,共43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タ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①;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②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④颐物⑤,悟衷散赏⑥。
注:①〔汉〕银河。②〔企〕盼望得到。③〔罗〕一种爬蔓植物。④〔荡累〕消除烦恼。⑤〔颐物〕怡情养性。⑥〔散赏〕自由欣赏。
9.(3分)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 ②清川万转 ③春罗被径
10.(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
B.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
C.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
D.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
11.(2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12.(3分)【甲】【乙】两文描写自然景物有什么共同之处?两文通过描写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二)阅读《父亲的长笛》,完成13-16题。(12分)
父亲的长笛 赵文静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⑾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有删改)
13.(4分)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14.(3分)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15.(3分)第④段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16.(2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17-20题。(11分)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比较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据住建部数据,2015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是1.91亿吨,2016年是2亿吨。
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对人居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垃圾分类刻不容缓。“优良的人居环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安徽合肥读者程华表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破解城乡垃圾难题,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减小环境污染的关键。”清华大学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举例说,废塑料填埋难降解,不仅污染地下水,还会永久性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垃圾混在一起焚烧,可能释放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给公众带来健康风险。
不仅如此,生活垃圾分类还可以提高后续垃圾处理效率,降低处理难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比如,将热值较高的可燃成分进行燃烧发电,提高热效率;将易降解的有机物质分选出来进行堆肥处理,提高堆肥效率和质量等等。在这条产业链上,瑞典当之无愧位于世界前列。瑞典是垃圾回收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欧盟平均每年需要处理的无法再利用的垃圾占总量的38%,而在瑞典这一数据仅为1%,换言之,该国的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9%,其中36%被回收使用,14%用作肥料,49%焚烧后转变为能源。(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材料三
垃圾分类是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关系到人居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利用和社会文明进步。
截至目前,我省已有8个试点市全面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累计有465个小区、28.8万户居民,994家公共机构、511所学校参与。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共88座,设计处理能力达到41480吨/日。同时,以规模适度、相对集中为原则,积极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合肥、铜陵、淮北、芜湖、淮南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已建成运行,累计处理能力约为700吨/日。(选自《安徽日报》)
17.(2分)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垃圾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B.安徽省的多个地市已经开始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C.要实现在源头垃圾减量化和减少环境污染,关键在于垃圾分类。
D.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差,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18.(3分)材料一中的划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2分)下面句中的加点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目前,合肥、铜陵、淮北、芜湖、淮南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已建成运行,累计处理能力约为700吨/日。
20.(4分)依据以上材料,简述垃圾分类有哪些好处?
(四)阅读《趣谈航天员失重生活》,完成21-24题。(10分)
趣谈航天员失重生活 王凌硕
⑴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于3月23日下午开课。广大网友在线上观看精彩太空授课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航天员好像变胖了。是因为“太空伙食”太好了吗?其实,真实原因是失重。
⑵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对此给出了详细解释:航天员在太空中“变胖”,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因为人失重以后,体液需要重新分布,而且往头部分布得更多一些,所以航天员看上去会显得比较胖。此外,在太空中由于肌肉失去地心引力牵引,还会出现“拉皮”的美容效果。
⑶航天员陈冬在日记中写道:第一次进入太空,确实感到非常奇特。刚开始,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住,简单的走路也不正常了。还好,有师兄景海鹏在旁边帮忙,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也越来越感受到失重给自己带来不少乐趣。
⑷首先聊聊就餐。在太空,航天员可不能像地面的人们那样轻轻松松地吃喝了。进餐时稍不注意,有些食物碎渣就会到处飘飞,迷眼钻鼻,还容易损坏仪器设备。因此,在航天飞行早期,航天食品都会制成糊状,装进牙膏管一样的容器内,种类也非常单一。
⑸后来,科研人员想方设法改善相关工艺,航天食品的品种和花样因此大增。除了种类繁多的鱼、肉类罐头、面包等,还有中式菜品,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比西餐更加色香味美。
⑹再说说睡眠。失重环境下,你以为航天员是站着的,其实他们自己认为是躺着的。虽然睡姿不受限制,站着躺着都可以睡,但睡着的宇航员会到处乱飘,如果撞到设备或开关,可能造成险情。所以,航天员需将自己和睡袋固定在舱内。
⑺现如今,我们的空间站已有了独立睡眠区,确保睡觉不受干扰。虽然还要把自己“装进”睡袋,但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独立的睡眠区能让航天员更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元气满满”。
⑻最让人向往的,莫过于航天员可以在空中飘着。但长时间的漂浮状态,会影响航天员的健康。在失重情况下,航天员的心血管系统会发生改变,肌肉容易萎缩,骨量也会减少。随着飞行时间越来越长,失重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⑼但航天员总归有一天要再次返回地球生活,如果不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这些变化,航天员回到地面后就不能再适应重力环境了。因此,航天员在空间站要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⑽保持有规律的锻炼,才可以减少失重对航天员的影响。据介绍,对于长期驻留太空的航天员来说,他们一天的运动时间都不少于两个小时。
⑾另外,人们在地面处理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太空中往往都会复杂起来。空间站水资源非常有限,水滴还会四处漂浮,所以洗脸、洗澡、刮胡子等都充满着技术含量:洗脸一般只能用湿毛巾擦,刷完牙要将泡沫集中在纸上统一处理,胡屑要小心装袋,防止水珠、泡沫、胡屑四处乱飞。当然了,在地面时,设计师已对洗发液、牙膏、刮胡刀、澡池等都进行了特别设计。
⑿比如在太空理发,就首先要把身体固定好,还需要一种特殊的理发装置——吸尘式理发器,即在理发器的后面连接一个能产生负压、类似于吸尘器的装置。理发器快速将头发剃下来后,吸附装置便把发屑全部吸入所连接的软管中。
⒀听到这些趣事,您是否觉得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而是处处充满着挑战呢?
⒁仰望头顶的璀璨群星,就让我们向一直默默坚守在空间站的航天员们送去真挚的祝福和敬意吧!
21.(3分)选文第①段画横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3分)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3.(2分)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⑦段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24.(2分)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细心的小唯在网络上观看神舟十三号返回直播时发现,三位航天员出舱后都是半躺在座椅上被人抬出来的,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告诉小唯这个现象的原因。
三、作文(40分)
25.有一首歌唱道:“也许迷途的惆怅会折碎我的脚步,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生活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比如亲人的离去、身体的病痛、友人的误解、考试的失利等,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勇敢的心,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和幸福。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请以“勇敢的心”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400
6
200
400
6
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03 语文(总分:100分)
姓名: 得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