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年级科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卷(一)(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1.关于地壳运动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A.地壳运动引发了地震这样的剧烈地质灾害B.地壳运动形成了我国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质灾害---泥石流C.地壳运动在非洲东部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东非大裂谷D.地壳运动形成了火山【答案】B【解析】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分析】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要熟记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及板块运动的方式,理解记忆即可。【详解】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故A、D叙述正确;东非大裂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处于板块张裂状态,故C叙述正确;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山区或商原冰川区,我国南北东西地形差异较大,发生的区域范围并不广泛,故B叙述错误。故选:B。2.樱桃花和梨花外形和颜色比较相似。如果给你两种花的实物和必要的实验器材,下列区分樱桃花和梨花的最可靠的方法是(▲)A.观察花瓣的颜色 B.观察花萼的形状C.观察胚珠的数目 D.观察雄蕊的位置【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花受精过程完成后,子房将来发育成果实,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果实内种子的数目是由胚珠的数目决定的。梨花、樱桃花胚珠数目不同。故选:C。3.学好科学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一项是(▲)【答案】D【解析】应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红细胞的结构。【分析】【详解】略4.下列证据不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是(▲)A.广东和福建两地有相同的物种(菠萝、木瓜)B.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C.可以按照地理界线拼合各大洲连续的煤层矿带D.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的高度吻合【答案】A【解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分析】本题考查陆漂移学说的依据,理解记忆解答即可。【详解】广东和福建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它们是邻省,有相同的气候条件,两地有相同的物种(菠萝、木瓜),这些不是大陆漂移学说证据;故A错误,符合题意。南美洲和非洲隔大西洋,两块大陆上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能证明大陆漂移学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可以按照地理界线拼合各大洲连续的煤层矿带,这个说法能证明大陆漂移学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的高度吻合是证明大陆漂移学说内容的有利证据;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5.用开水烫一下番茄,会在其表面撕下一层皮,这层皮属于(▲)A.保护组织 B.上皮组织 C.营养组织 D.机械组织【答案】A【解析】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分析】掌握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及功能。【详解】植物的组织是按功能来划分的有保护作用的保护组织、有分裂作用的分生组织、有营养作用的营养组织、有输导作用的输导组织,有支撑、保护功能,分布在茎等处是机械组织。番茄表面的一层皮,主要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结构的功能,属于保护组织。故选:A。6.下列实验中,测得的实验数据合理的是(▲)A.用毫米刻度尺测得科学课本的宽为17.5cmB.用烧杯量取200mL盐酸C.用100mL量筒标准量取8.56mL蒸馏水D.用温度计测得烧杯中水温为25℃【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因为毫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数据中的17.5cm是准确值,缺估读值,所以A不正确;200mL盐酸应用量筒量取而不能用烧杯量取,因为烧杯不是测量工具,故B不正确;10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不能用100mL量筒量8.56mL蒸馏水,故C不正确;温度计不需要估读,D正确。7.十二生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龙”的创造充满了想象力,据说“龙”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有四肢和牙齿,卵外有坚韧的卵壳,能在水中和陆地生活,下列动物中与上述特征相似度最高的是(▲)A.鱼 B.两栖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答案】C【解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都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详解】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有四肢和牙齿,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因此与题干中的描述相似度最高的是爬行动物。 故选:C。8.当物体中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会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对于一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的均匀金属棒,当两端的温度差稳定为ΔT时,Δt时间内从高温端向低温端传递的热量ΔQ满足关系式:ΔQ=Δt;其中k为棒的导热系统。如图J1-2所示,长度分别为L1、L2,导热系数分别为k1、k2的两个横截面积相等的细棒在D处紧密对接,两金属棒各自另一端分别与温度为400 K、300K的恒定热源良好接触。若L1:L2=1:2,k1:k2=3:2则在稳定状态下,D处的温度为(▲)A.325 K B.350 K C.360 K D.375 K【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提供关系式:△Q=,结合条件,抓住稳定状态分析解答。【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关于热平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注意结合材料信息解答。【详解】设在稳定状态下,D处的温度为T,则对于长度为L1的细棒:△Q=,对于长度为L2的细棒:△Q=,因为热传递过程中当处于稳定状态时,热平衡,所以将L1:L2=1:2,k1:k2=3:2代入,解得T=375K。故选:D。9.芹菜和萝卜两种植物通常供人们食用的器官分别是(▲)A.茎和根 B.茎和茎 C.叶和根 D.叶和茎【答案】C【解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分析】能够根据六大器官的特点,对食用部分做出正确的判断。【详解】芹菜的食用部分是叶柄,胡萝卜以肉质根作蔬菜食用。 故选:C。10.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绿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实验条件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组别 数量 温度 水 空气 发芽率① 98粒 25℃ 适量 充足 97%② 95粒 25℃ 干燥 充足 0③ 100粒 4℃ 适量 充足 0A.为避免偶然性每组种子数量必须相等B.本实验因变量是发芽率C.①与②组是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D.实验结果表明种子萌发必须要有充足的空气【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为了避免偶然性,每组种子数目要足够多。①②组是研究水份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没有对照实验有证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故选:B。11.开启电风扇,对着一盆0℃水的表面吹风,过了一段时间(▲)A.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降到0℃以下 B.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仍为0℃C.水不会结冰,温度也保持0℃不变 D.水不会结冰,但温度要下降【答案】B【解析】电风扇对着一盆O℃水的水面吹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会加快水的蒸发,则利用蒸发吸热和水的凝固特点解释。【分析】本题考查蒸发吸热特点,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不断放热,温度不变。【详解】当电风扇对着0℃水面吹风时,水面的空气流动加快,从而使水面蒸发加快,而蒸发要带走热量,使O℃的水因放热而凝固,从而出现薄冰。但由于冰是晶体,则水在凝固过程中放热而温度不变,因此它的温度仍是0℃。 故选:B。12.如图J1-4所示的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至100℃,试判断哪个房间的气温比较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房间的气温较低,因为甲壶嘴上方汽化出水蒸气很多B.甲房间的气温较高,因为甲壶最上方的“白气”很多C.乙房间的气温较低,因为乙壶嘴上方的“白气”很少D.乙房间的气温较高,因为乙壶喷出的水蒸气很少液化【答案】D【解析】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会汽化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形成“白气”,房间的温度越低,水蒸气的液化现象越明显。据此分析房间甲和房间乙的气温。【分析】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许多同学会认为水蒸气越多,温度越高,这是错误的。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受冷,温度差越大,液化现象越明显。【详解】两个壶中的水都在沸腾,壶嘴一定都在喷出水蒸气,但甲壶嘴上方的“白气“很多,说明水蒸气遇到了较冷空气液化了很多小水滴。而乙壶喷出的水蒸气很少液化,说明乙房间温度较高。故选:D。13.将一杯热水倒入保温容器内的冷水中,冷水温度升高10℃,又向容器内倒入同样一杯热水,冷水温度又升高6℃,若再向容器内倒入同样一杯热水,则冷水温度将再升高(不计热损失)(▲)A.4.5℃ B.4℃ C.3.5℃ D.3℃【答案】B【解析】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最后温度相同。知道热水的质量和温度变化、冷水的质量和温度变化,利用热平衡方程Q吸=Q放列出两个等式,可解得容器里的水与一杯水的质量关系及热水与冷水间的温度差;则假设一次性将全部热水倒入,则可求得冷水升高的总温度,即可求得再加1杯水时容器内的水升高的温度。【分析】解决此类综合分析题目,要结合热量公式和热传递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不计热量的损失,可利用热平衡方程Q吸=Q放列出两个等式;同时还应注意一次次注入和一次性注入相同的水,结果应是相同的。【详解】设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差为t,质量为m的一小杯热水倒入盛有质量为m1的冷水的保温容器中,使得冷水温度升高了10℃,∴Q吸=Q放,从而可知,cm (t-10℃)=cm1×10℃,---①;又向保温容器中倒入一小杯同质量为m同温度的热水,水温又上升了6℃,Q吸=Q放,从而可知,cm (t-10℃-6℃)=c(m1+m )×6℃,---②;则①-②得:6℃×cm =10℃×cm1-6℃×cm1-6℃×cm,整理得:12℃×cm=4℃×cm1,解得:m1=3m;代入①式可得,t=40℃;假设我们将全部热水一次性注入,则由热平衡方程可知:3cm(40℃-△t)=cm1△t,m1=3m;联立两式解得:△t=20℃;则注入后3杯水后,水温还会上升:20℃-10℃-6℃=4℃。 故选:B。14.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A.油层阻碍了汤的热辐射 B.油层和汤中的水不易发生热交换C.油的导热能力比水差 D.油层覆盖在汤面,减慢了水的蒸发【答案】D【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漂浮在水面上,能阻止蒸发。【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掌握,并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常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详解】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主要是因为油的密度小,漂浮在汤的上面,相当于减小了汤的表面积,阻碍了水份的蒸发和向外散热。故选D。15.现有A、B两种物质制成的小球,已知两球的体积VA=VB=V,质量mA:mB=3:2,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5:3,若两球中只有一个是空心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球是空心的且V空=V B.A球是空心的且V空=VC.A球是空心的且V空=V D.B球是空心的且V空=V【答案】B【解析】已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利用密度公式的推导公式,据A、B两球的质量之比,计算出体积之比;再根据A、B两球的体积的变化判断出哪一个球的体积增大,即哪一个球是空心的;根据A、B的实心部分和空心部分的比值关系计算出球的空心部分与实心部分的体积之比。【分析】【详解】A、B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ρA:ρB=5:3,又知A、B两球的质量之比mA: mB=3:2,设A、B的实心部分的体积分别为VA 、VB 。 由p=得,A、B两球实心部分的体积之比:;由题干可知A、B两种物质制成的小球的体积:VA=VB。而,说明A球的体积增大了,A球是空心的,B球是实心的。A球实心部分的体积为VA =0.9VB,因为A、B两球的体积VA=VB=V,所以A球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空=VA -VA =V-0.9V=0.1V。故选:B。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8分)16.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称为“世界屋脊”,也是世界上比较年轻的高原。目前还在不停地生长。它生长的动力来自印度洋板块和 ▲ 之间的碰撞和挤压。同理,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形成了 ▲ 。【答案】亚欧板块 大西洋【解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分析】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详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位于海洋上。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目前还在不停的生长,它生长的动力来自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挤压。同理,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形成了大西洋,该大洋的面积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亚欧板块 大西洋。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画下了如图J1-5所示的A、B、C三个细胞,细胞放大倍数不考虑。将细胞生长过程从年幼到成熟细胞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判别依据是 ▲ 。该细胞属于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 ▲ ,判别依据是 ▲ 。【答案】C→A→B 液泡的大小和数量 植物细胞 有细胞壁(或有液泡)【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液泡发生的变化。细胞生长是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细胞体积由小变大的过程。【分析】随着细胞的生长,液泡数量越来越少,液泡体积越来越大,这也是判断细胞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详解】液泡是植物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幼小的植物细胞(分生组织细胞),具有许多小而分散的液泡,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以后随着细胞的生长,液泡也长大,互相并合,液泡数目越来越少,最后在成熟的细胞中央形成一个大的中央液泡,它可占据细胞体积的90%以上。所以图所示的A、B、C三个细胞中,从年幼到成熟细胞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C→A→B。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而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动物细胞没有这些结构,图中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所以是植物细胞。故答案为:C→A→B 液泡的大小和数量 植物细胞 有细胞壁(或有液泡)。18.图J1-6细胞结构中,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找到的结构是 ▲ 。如果要研究一个植物器官究竟来源于A生物个体还是B生物个体,目前最可靠的技术是 ▲ 。【答案】细胞膜 DMA(或染色体)鉴定【解析】【分析】【详解】液泡、细胞核、细胞壁等结构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细胞膜只有10nm左右,光学显微镜无法达到此分辨率,且细胞膜颜色比较浅、透明,不易于观察。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如根尖细胞,可通过动植物的DNA序列不同进行辨别。故答案为:细胞膜 DMA(或染色体)鉴定19.学校每学年都要举行运动会,各个班级运动员都奋力拼搏,取得了竞赛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合适的单位:在铅球项目上,小陈同学投掷出913 ▲ 的好成绩打破校纪录。小科带来矿泉水给同学们解渴,每瓶的体积为550mL,相当于 ▲ m3。【答案】cm 5.5×10-4【解析】【分析】【详解】略20.一个鸡蛋就是一个大细胞,小科想知道一个鸡蛋的体积,在家中又没量筒,只找到一副三角板、一把直尺、一个如图J1-7所示呈圆柱体的可乐杯(已去除顶盖)和水,该如何测量一个鸡蛋的体积?请你帮他设计实验步骤(可图文并茂,用字母表示测量值),并写出鸡蛋体积的表达式。【答案】用刻度尺测出可乐杯的直径D,从而算出横截面积为;在可乐杯中加适量水,测出深度H1,再把鸡蛋浸没水中,测出此时深度H2,计算:V=【解析】【分析】【详解】用刻度尺测出可乐杯的直径D,从而算出横截面积为;在可乐杯中加适量水,测出深度H1,再把鸡蛋浸没水中,测出此时深度H2,计算:V=。21.某同学在路边捡到一小块金光闪闪的金属块,为了确定是不是珍贵的黄金,于是设计了一种简易方法,他先取一只瓶子装满水,旋上瓶盖后(不漏水)称得总质量为350g,然后打开瓶盖,在瓶中放入该金属块,有一部分水溢出后再旋上瓶盖称得总质量为396g,再把金属块从水中取出,立即用天平测得金属块的质量为50g,请判断他所测金属块是不是黄金? ▲ (已知p金=19.3×103kg/m3),实验后反思,发现以上操作步骤有误,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该如何改正? ▲ 。【答案】不是 先测金属块的质量,再测其体积【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测量步骤可知,瓶里放入物块的质量再减去物块的质量等于水溢出后的瓶子加水的质量为346g,所以水溢出了4g,则物块的体积为4cm3,再求出密度为12.5g/cm3,可见其与黄金的密度相差甚远。故不是黄金。步骤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有水溢出后应该擦干瓶身,防止质量偏大。应该先测量物块的质量再放进水里,从水里拿出来会沾水使质量偏大。故答案为:不是 先测金属块的质量,再测其体积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6分)22.根据“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在盖玻片下产生 ▲ 。盖好盖玻片后,进行染色。(2)染色后,在视野C中,细胞内着色较深的结构是 ▲ 。(3)如果要将视野D中的某一特定的细胞放大,接着下一步的具体操作是 ▲ 。(4)请你列举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显微镜存在的不足之处 ▲ (写出一点即可)。【答案】(1)气泡(2)细胞核中的染色体(3)移动载玻片(或将要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4)观察到的细胞不够清晰。(有道理即可)【解析】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操作步骤,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这每个步骤简洁地用一个字代表:擦→滴→撕→展→盖→染,解答即可。【分析】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所学知识会解释制片过程中的某些操作的目的原因。【详解】(1)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盖玻片下产生气泡。(2)染色后,在视野C中,细胞内着色较深的结构是细胞核中的染色体。(3)如果要将视野D中的某一特定的细胞放大,接着下一步的具体操作是移动载玻片(或将要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4)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显微镜存在的不足之处观察到的细胞不够清晰、放大倍数不够大、夜间使用光线不太好等等。故答案为:(1)气泡(2)细胞核中的染色体(3)移动载玻片(或将要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4)观察到的细胞不够清晰。(有道理即可)23.“知了、知了......”这是仲夏时节经常可以听到的声音,“蝉噪林愈静”,在平常的日子里,知了那柔和的鸣叫声会使人的心情格外平和,但今天不同,烈日当头,天气异常炎热,知了发出的鸣叫声也异常密集而响亮,令人心烦。是不是天气越热,鸣叫的知了越多呢?(1)上述问题的假设是 ▲ 。(2)如果要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设是否成立,首先需要选取实验用的知了,选取的知了应该是雄性还是雌性? ▲ ,你的理由是 ▲ 。(3)要得到较为可靠的实验结果,应采用的实验方案是(▲)A.观察一只知了在某一温度下是否鸣叫B.统计多只知了在某一温度下鸣叫的只数C.观察一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是否鸣叫D.统计多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4)若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折线图如图J1-9所示,则根据该折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或鸣叫知了的多少与气温有关)(2)雄性;雄性个体会鸣叫,雌性个体不会鸣叫(3)D(4)鸣叫知了的只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解析】此题以探究“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设计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详解】(1)作出假设: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或鸣叫知了的多少与气温有关)。提出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2)该实验目的是探究“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实验变量是温度,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温度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选取的知了的性别、个体大小、数量等都应该相同,知了雄性个体会鸣叫,雌性个体不会鸣叫。将数量相等、大小相同的雄性知了分为两组,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并计算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要得到较为可靠的实验结果,应统计多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选项D符合题意。(4)分析实验结果绘制的折线图,得出的结论是:鸣叫知了的只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故答案为:(1)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或鸣叫知了的多少与气温有关);(2)雄性;雄性个体会鸣叫,雌性个体不会鸣叫;(3)D;(4)鸣叫知了的只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24.某同学设计了如图J1-10所示的装置,研究水的汽化和液化现象。酒精灯通过石棉网对烧瓶里的水加热,产生的水蒸气通过玻璃管通人烧杯中(烧杯中盛有15℃的冷水),温度计甲用于测量沸水的温度,温度计乙用于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1)烧瓶内的水沸腾后,小科观察到甲温度计的示数如图J1-11(a)所示,说明此时烧瓶内液面上方的气压比标准大气压 ▲ (填“高”或“低”);整个加热过程中,甲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规律是 ▲ 。(2)一段时间后乙温度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说明烧杯中水的温度 ▲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这是因为 ▲ 。【答案】 (1)高 先升高再不变(2)升高 水蒸气液化放热【解析】【分析】【详解】(1)读数可知温度为102℃,此温度高于100℃说明瓶内气压比外界高;根据水的沸腾特点可知温度计示数先升高后不变。(2)烧杯中水温为15℃,而目前温度计乙示数为40℃,说明水温升高了,结合理论可知原因是水蒸气通过玻璃管液化放热。故答案为:(1)高 先升高再不变(2)升高 水蒸气液化放热四、解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25.小科家一个水龙头拧不紧,水一滴一滴不停地滴落到地上,小科发现,在耳朵听到前一滴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看到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如图J1-12所示),他为了测算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和一天浪费的水量,找来了秒表和卷尺,首先测出水龙头口离地面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计时的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水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图J1-12(1)写出用上述测量量表示水滴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υ的表达式 ▲ 。(2)当数到n=20时,秒表的示数t=8.7s,若每滴水的质量是0.25g、则一昼夜要浪费 ▲ kg水。(保留两位小数)(3)小科为了进一步找出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υ和下落高度h的关系,又做了以下实验:找来一块挡板,让水滴落在挡板上,改变挡板和水龙头口之间的距离h,并仔细调节水龙头的快慢,使得耳朵听到前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计时方法仍和上面一样,他从实验中又获得了如下表所示的6组数据(连同上面的一组共有7组数据)。请你帮助小科继续完成以下的工作;把这些数据分别标示在图J1-13甲、乙两个坐标系中,并作出相应的图像,其中甲的纵坐标表示水滴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υ,乙的纵坐标表示水滴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平方,即υ2,它们的横坐标都是高度h。次数 1 2 3 4 5 6高度h/m 0.2 0.3 0.4 0.5 0.6 0.8平均速度υ/(m·s-1) 0.97 1.19 1.38 1.54 1.68 1.95(4)考虑声音传播的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这一因素,上面测出的水滴的平均速度会有一定的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 ▲ 。【答案】(1)υ= (2)47.17(3)如图所示(4)偏小【解析】【分析】【详解】求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首先应用刻度尺测出水滴下落的距离,即管口到地面的高度h。(1)n滴水所经过的路程为s= (n-1) h,水滴的平均速度υ=。(2)m==47.17kg。(3)根据数据进行作图。(4)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看到“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的同时,前一滴水实际下落的高度比h要大些,即用听声的办法测得的高度偏小。故答案为:(1)υ= (2)47.17(3)如图所示(4)偏小。26.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学校的环保小组设计并进行了河水含沙量的研究。第一阶段是理论分析:分别以ρ水、ρ沙、ρ泥水表示水、泥沙、泥沙水的密度,以x表示每立方米泥沙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称作含沙量),导出了ρ泥水和ρ水、ρ沙、x的关系式;然后作出了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随含沙量x变化的图像。第二阶段是实验验证在一个量筒里放入一定量干燥的黄土,再倒入一定量的清水,计算出含沙量x,并测出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接着再多次加人清水配制成不同密度的泥沙水,进行同样的计算和测量,由此得出ρ泥水与x的多组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作出了表示泥沙水的密度与含沙量关系的ρ泥水-x图像。他们惊喜地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第三阶段是实际测量:再一次山洪冲刷地面时,他们采集了40L的水样,称出其总质量为40.56kg。此前已经测出干燥的泥沙的密度ρ沙=2.4×103kg/m3,于是求出了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1)请你参与环保小组第一阶段的工作,导出ρ泥水与ρ水、ρ沙、x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作出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随含沙量x变化图像的简图。(2)请你参与环保小组第三阶段的计算工作,求出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答案】(1)泥沙水的密度随含沙量x变化图象如图所示;(2)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为24kg/m3【解析】(1)设含沙量为x,则体积为V的泥沙水中,沙的质量为xV,利用密度公式求沙的体积,进而得出水的体积、水的质量,可求水与沙的总质量,从而得出泥沙水的密度(泥沙水的密度与含沙量x的关系式),据此画出图象;(2)由题知沙石的密度、水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泥水的密度,代入ρ泥水=ρ水+kx求x的大小。【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涉及到求混合物的密度和画图象,属于难题!【详解】(1)设含沙量为x,则体积为V的泥沙水中,沙的质量为xV,沙的体积为, 水的体积为:V-V, 水的质量为:ρ水V(1-),水与沙的总质量为:ρ水V(1-)+xV,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ρ水(1-)+x=ρ水+x-x=ρ水+(1-)x,设k=1-,则ρ泥水=ρ水+kx,泥沙水的密度随含沙量x变化图象如图所示:(2)由题知,ρ沙=2.4×103kg/m3 泥水的密度:ρ泥水==1.014×103kg/m3,而=≈0.417,∴k=1-=1-0.417=0.583, ∵ρ泥水=ρ水+kx,∴x==24kg/m3。答:(1)泥沙水的密度随含沙量x变化图象如图所示;(2)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为24kg/m3。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年级科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卷(一)(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1.关于地壳运动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地壳运动引发了地震这样的剧烈地质灾害B.地壳运动形成了我国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质灾害---泥石流C.地壳运动在非洲东部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东非大裂谷D.地壳运动形成了火山2.樱桃花和梨花外形和颜色比较相似。如果给你两种花的实物和必要的实验器材,下列区分樱桃花和梨花的最可靠的方法是( )A.观察花瓣的颜色 B.观察花萼的形状C.观察胚珠的数目 D.观察雄蕊的位置3.学好科学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4.下列证据不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A.广东和福建两地有相同的物种(菠萝、木瓜)B.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C.可以按照地理界线拼合各大洲连续的煤层矿带D.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的高度吻合5.用开水烫一下番茄,会在其表面撕下一层皮,这层皮属于( )A.保护组织 B.上皮组织 C.营养组织 D.机械组织6.下列实验中,测得的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A.用毫米刻度尺测得科学课本的宽为17.5cmB.用烧杯量取200mL盐酸C.用100mL量筒标准量取8.56mL蒸馏水D.用温度计测得烧杯中水温为25℃7.十二生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龙”的创造充满了想象力,据说“龙”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有四肢和牙齿,卵外有坚韧的卵壳,能在水中和陆地生活,下列动物中与上述特征相似度最高的是( )A.鱼 B.两栖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8.当物体中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会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对于一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的均匀金属棒,当两端的温度差稳定为ΔT时,Δt时间内从高温端向低温端传递的热量ΔQ满足关系式:ΔQ=Δt;其中k为棒的导热系统。如图J1-2所示,长度分别为L1、L2,导热系数分别为k1、k2的两个横截面积相等的细棒在D处紧密对接,两金属棒各自另一端分别与温度为400 K、300K的恒定热源良好接触。若L1:L2=1:2,k1:k2=3:2则在稳定状态下,D处的温度为( )A.325 K B.350 K C.360 K D.375 K9.芹菜和萝卜两种植物通常供人们食用的器官分别是( )A.茎和根 B.茎和茎 C.叶和根 D.叶和茎10.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绿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实验条件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组别 数量 温度 水 空气 发芽率① 98粒 25℃ 适量 充足 97%② 95粒 25℃ 干燥 充足 0③ 100粒 4℃ 适量 充足 0A.为避免偶然性每组种子数量必须相等B.本实验因变量是发芽率C.①与②组是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D.实验结果表明种子萌发必须要有充足的空气11.开启电风扇,对着一盆0℃水的表面吹风,过了一段时间( )A.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降到0℃以下 B.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仍为0℃C.水不会结冰,温度也保持0℃不变 D.水不会结冰,但温度要下降12.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至100℃,试判断哪个房间的气温比较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房间的气温较低,因为甲壶嘴上方汽化出水蒸气很多B.甲房间的气温较高,因为甲壶最上方的“白气”很多C.乙房间的气温较低,因为乙壶嘴上方的“白气”很少D.乙房间的气温较高,因为乙壶喷出的水蒸气很少液化13.将一杯热水倒入保温容器内的冷水中,冷水温度升高10℃,又向容器内倒入同样一杯热水,冷水温度又升高6℃,若再向容器内倒入同样一杯热水,则冷水温度将再升高(不计热损失)( )A.4.5℃ B.4℃ C.3.5℃ D.3℃14.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A.油层阻碍了汤的热辐射 B.油层和汤中的水不易发生热交换C.油的导热能力比水差 D.油层覆盖在汤面,减慢了水的蒸发15.现有A、B两种物质制成的小球,已知两球的体积VA=VB=V,质量mA:mB=3:2,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5:3,若两球中只有一个是空心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球是空心的且V空=V B.A球是空心的且V空=VC.A球是空心的且V空=V D.B球是空心的且V空=V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8分)16.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称为“世界屋脊”,也是世界上比较年轻的高原。目前还在不停地生长。它生长的动力来自印度洋板块和 之间的碰撞和挤压。同理,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形成了 。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画下了如图J1-5所示的A、B、C三个细胞,细胞放大倍数不考虑。将细胞生长过程从年幼到成熟细胞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判别依据是 。该细胞属于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 ,判别依据是 。18.图J1-6细胞结构中,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找到的结构是 。如果要研究一个植物器官究竟来源于A生物个体还是B生物个体,目前最可靠的技术是 。19.学校每学年都要举行运动会,各个班级运动员都奋力拼搏,取得了竞赛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合适的单位:在铅球项目上,小陈同学投掷出913 的好成绩打破校纪录。小科带来矿泉水给同学们解渴,每瓶的体积为550mL,相当于 m3。20.一个鸡蛋就是一个大细胞,小科想知道一个鸡蛋的体积,在家中又没量筒,只找到一副三角板、一把直尺、一个如图J1-7所示呈圆柱体的可乐杯(已去除顶盖)和水,该如何测量一个鸡蛋的体积?请你帮他设计实验步骤(可图文并茂,用字母表示测量值),并写出鸡蛋体积的表达式。21.某同学在路边捡到一小块金光闪闪的金属块,为了确定是不是珍贵的黄金,于是设计了一种简易方法,他先取一只瓶子装满水,旋上瓶盖后(不漏水)称得总质量为350g,然后打开瓶盖,在瓶中放入该金属块,有一部分水溢出后再旋上瓶盖称得总质量为396g,再把金属块从水中取出,立即用天平测得金属块的质量为50g,请判断他所测金属块是不是黄金? (已知p金=19.3×103kg/m3),实验后反思,发现以上操作步骤有误,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该如何改正?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6分)22.根据“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在盖玻片下产生 。盖好盖玻片后,进行染色。(2)染色后,在视野C中,细胞内着色较深的结构是 。(3)如果要将视野D中的某一特定的细胞放大,接着下一步的具体操作是 。(4)请你列举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显微镜存在的不足之处 (写出一点即可)。23.“知了、知了......”这是仲夏时节经常可以听到的声音,“蝉噪林愈静”,在平常的日子里,知了那柔和的鸣叫声会使人的心情格外平和,但今天不同,烈日当头,天气异常炎热,知了发出的鸣叫声也异常密集而响亮,令人心烦。是不是天气越热,鸣叫的知了越多呢?(1)上述问题的假设是 。(2)如果要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设是否成立,首先需要选取实验用的知了,选取的知了应该是雄性还是雌性? ,你的理由是 。(3)要得到较为可靠的实验结果,应采用的实验方案是( )A.观察一只知了在某一温度下是否鸣叫B.统计多只知了在某一温度下鸣叫的只数C.观察一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是否鸣叫D.统计多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4)若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折线图如图J1-9所示,则根据该折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4.某同学设计了如图J1-10所示的装置,研究水的汽化和液化现象。酒精灯通过石棉网对烧瓶里的水加热,产生的水蒸气通过玻璃管通人烧杯中(烧杯中盛有15℃的冷水),温度计甲用于测量沸水的温度,温度计乙用于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1)烧瓶内的水沸腾后,小科观察到甲温度计的示数如图J1-11(a)所示,说明此时烧瓶内液面上方的气压比标准大气压 (填“高”或“低”);整个加热过程中,甲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规律是 。(2)一段时间后乙温度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说明烧杯中水的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这是因为 。四、解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25.小科家一个水龙头拧不紧,水一滴一滴不停地滴落到地上,小科发现,在耳朵听到前一滴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看到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如图J1-12所示),他为了测算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和一天浪费的水量,找来了秒表和卷尺,首先测出水龙头口离地面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计时的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水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1)写出用上述测量量表示水滴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υ的表达式 。(2)当数到n=20时,秒表的示数t=8.7s,若每滴水的质量是0.25g、则一昼夜要浪费 kg水。(保留两位小数)(3)小科为了进一步找出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υ和下落高度h的关系,又做了以下实验:找来一块挡板,让水滴落在挡板上,改变挡板和水龙头口之间的距离h,并仔细调节水龙头的快慢,使得耳朵听到前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计时方法仍和上面一样,他从实验中又获得了如下表所示的6组数据(连同上面的一组共有7组数据)。请你帮助小科继续完成以下的工作;把这些数据分别标示在图J1-13甲、乙两个坐标系中,并作出相应的图像,其中甲的纵坐标表示水滴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υ,乙的纵坐标表示水滴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平方,即υ2,它们的横坐标都是高度h。次数 1 2 3 4 5 6高度h/m 0.2 0.3 0.4 0.5 0.6 0.8平均速度υ/(m·s-1) 0.97 1.19 1.38 1.54 1.68 1.95(4)考虑声音传播的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这一因素,上面测出的水滴的平均速度会有一定的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 。26.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学校的环保小组设计并进行了河水含沙量的研究。第一阶段是理论分析:分别以ρ水、ρ沙、ρ泥水表示水、泥沙、泥沙水的密度,以x表示每立方米泥沙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称作含沙量),导出了ρ泥水和ρ水、ρ沙、x的关系式;然后作出了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随含沙量x变化的图像。第二阶段是实验验证在一个量筒里放入一定量干燥的黄土,再倒入一定量的清水,计算出含沙量x,并测出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接着再多次加人清水配制成不同密度的泥沙水,进行同样的计算和测量,由此得出ρ泥水与x的多组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作出了表示泥沙水的密度与含沙量关系的ρ泥水-x图像。他们惊喜地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第三阶段是实际测量:再一次山洪冲刷地面时,他们采集了40L的水样,称出其总质量为40.56kg。此前已经测出干燥的泥沙的密度ρ沙=2.4×103kg/m3,于是求出了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1)请你参与环保小组第一阶段的工作,导出ρ泥水与ρ水、ρ沙、x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作出泥沙水的密度ρ泥水随含沙量x变化图像的简图。(2)请你参与环保小组第三阶段的计算工作,求出洪水中的平均含沙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科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卷(一)(原卷板).doc 七年级科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卷(一)(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