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七单元复习课单元主题:自然之趣第一部分单元要素回顾单元人文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单元习作要求: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1、整体把握单元内容自然之趣2单元要素梳理3.动态描写的方法动态描写是对景物在运动状态中所呈现的样子进行准确、生动地刻画,赋予描写对象以生气,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动态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着的景物的描写,如飞行的大雁等。二是对静物所作的动态描写,以描写动态的景物来突出静态的景物。如“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即以太阳上升的动态变化来描写静态的天空。第二部分课文内容掌握21课 《古诗词三首》掌握要求1.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准确无误默写课文。2.把握诗歌题目体现出的信息。3.找出诗句描写的景物和人物,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4.体会诗句当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5.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6.体会采用多角度描写的诗句,感受视觉与听觉描写。山居秋暝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释: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③歇:尽④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1.题目点明的信息。地点、季节、具体时间(第一句重复)2.找出诗句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空山、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3.将以上景物分为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以动衬静)静态:空山、明月、青松、山石动态:清泉、竹林、浣女、莲叶、渔舟。4.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前三联)空旷的山野刚刚下过一场雨,傍晚天气凉爽,让人感到秋天来了。皎洁的月光从松林的空隙间洒落,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竹林里笑语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水上莲叶摇动,那是有渔船划过。5.表达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6.视觉与听觉描写相结合。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题目点明的信息。地点(枫桥)和活动(夜泊)2.找出诗句描写的景物和人物。月亮、乌鸦、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客船。3.将以上景物分为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以动衬静)静态:霜满天、寒山寺、客船。动态:月亮、乌鸦、江枫、渔火、钟。4.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前两句)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着,茫茫夜色中弥漫着满天的霜。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心中充满忧愁久久不能入眠。5.表达感情。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孤寂愁苦的思想感情。6.视觉与听觉描写相结合。听觉:“乌啼”“钟声”。长相思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释:①长相思:词牌名②渝关:山海关③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④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1.“长相思”是词牌名。2.上阕解读。词的上阕记述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行军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名了行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点名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3.下阕解读。词的下阕描绘行军中的夜景,突出表达词人的思乡之情。4.表达感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的感情。22课 《四季之美》掌握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写作顺序。3.体会作者眼里一年四季最美时候,最美的景物。4.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动态描写。5.体会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对冬天早晨的赞美。a.春天,最美的时间是 ,最美的景物有 。b.夏天,最美的时间是 ,最美的景物有 。c.秋天,最美的时间是 ,最美的景物有 。d.冬天,最美的时间是 ,最美的景物有 。《四季之美》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不同时间的景致。黎明 天空、云夜晚 明月、萤火虫黄昏归鸦、大雁、风声、虫鸣早晨 雪、霜、炭火、火盆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从“蒙蒙细雨”这个词语就会让你浮想联翩,赋予了夏天雨夜的动态美;“闪着”、“飞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萤火虫在夜晚活动的样子,更加给这细雨的夜晚添加了动态美。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语文要素“急急匆匆”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再现了夕阳斜照西山时乌鸦从四面八方归巢,匆匆掠过天空的画面,具有动态美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比翼而飞”这个词写出了黄昏时分,大雁迎着暮色、伴着夕阳呼朋引伴地从空中飞过的热闹景象,突出了秋天黄昏的动态美。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对冬天早晨的赞美?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既写出了冬天早晨的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美景,又点出了自己闲适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3课 《鸟的天堂》掌握要求1.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 的情景,能够说出他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2.感受作者是怎样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3.感受作者是怎样对“鸟的天堂”进行动态描写的。4.体会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哪些不同的景物以及他们有哪些特点?次序 时间 所见景物 特点第一次到“鸟的天堂” 傍晚 榕树 大茂盛生机勃勃第二次到“鸟的天堂” 早晨 鸟 种类多颜色多形态各异自由欢乐感受作者是怎样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第5-8自然段,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5、6自然段,写远看榕树时,榕树给人的感觉是“许多株”,以错觉写榕树之大。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感受作者是怎样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7、8自然段,写近看大榕树,通过对榕树“枝、根、叶”的描写,写出了榕树大而茂盛、生命力强、生机勃勃的特点。(7)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8)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感受作者是怎样对”鸟的天堂“进行动态描写的。第12、13自然段,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对“鸟的天堂”进行了动态描写。12自然段描写了“鸟的天堂”由寂静到热闹的过程,这是“面”的描写。“到处...到处...”直接说明鸟的数量多并且热闹的特点。“大、小、花、黑”写出了鸟的种类多和颜色多。“有的……有的……有的……”写出了鸟的自由自在、姿态万千。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感受作者是怎样对”鸟的天堂“进行动态描写的。13自然段,具体写了一只画眉鸟快乐自由的样子,这是 “点”的描写。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体会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照应前文“‘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作者亲眼见到群鸟在“鸟的天堂”欢腾的场面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里一样,所以在作者心中,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的天堂。24课 《月迹》掌握要求1.说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2.能够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说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月亮的足迹先后出现在“中堂-院中-河边”.从下列句子当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写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竹帘格儿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溜”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竹帘格儿,就像是长了腿一样,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从下列句子当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体会:用“玉玉的”“银银的”形容月光,非常贴切,月光如玉般清透,如银般光亮,既有形象,又有色彩。“粗粗的”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的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恬静柔美;“累累的”形象地写出了骨朵儿的多。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也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体会:“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化无形为有形,人们仿佛都能看到气息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气息似有似无;“痒痒的”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体现了作者感受的细腻和描写的传神。第三部分语文园地复习语文园地七 掌握要求1.能够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描写具体。2.背诵熟练《渔歌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