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核心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1)基本国情17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国内的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制度,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近代化机器大生产。此时的中国,清政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此消彼长,两个文明的发展天差地远,当西方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到处寻求殖民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而与中国相遇时,仍处于大刀长矛时代的中国已无力招架近代化的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滑入到谷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2)主要矛盾这里“矛盾”,是一个哲学范畴,是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等等。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2.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1)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先后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其结果是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2)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结果是未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3)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结果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3.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在由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其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官办工业企业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创建,中国开始出现了近代产业工人,即无产阶级。虽然中国工人人数相较农民来说数量较少,但是具备组织性(集中分布于大城市)、革命性(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之下,富有斗争精神)、和先进性(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中国人看到了另一种出路,一部分中国人接受而且积极的传播马列主义,与马列主义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成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并在两年后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的斗争具备两个根本性的弱点:一是没有认清革命的目的和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二是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未能形成有组织的、持久的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并且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认清了革命的目的和对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认清了朋友:农民,并且广泛发动了群众),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核心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1. 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1)重要事件1949——195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方面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一方面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掉的国民经济。1953年12月,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2)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在这段时期,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中国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延伸:“一五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2. 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的本质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3.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换言之,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主要矛盾具有特殊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1)我国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矛盾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核心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比较1.“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中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由题干中“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对国际条约说“不”是指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新的阶级指工人阶级,新的思想指马克思主义,由此可推知这是五四运动,故选C项。公车上书时期,清政府主张妥协,签订了《马关条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绞杀义和团,签订了《辛丑条约》,排除B项;国民革命晚于五四运动,排除D项。2. 习近平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指出,“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这里所说的大事变指(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D.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材料“很快销售一空”“重印达17版之多”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在当时比较畅销,这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工人阶级的状况和上海的地位,故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南,故排除B项。核心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3. 1953-1957年间,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生产增长约3.8%,中国人均寿命从1950年的36岁增长到1957年的57岁,城市工资大约增加了三分之一,农民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这表明( )A. 社会主义改造成绩斐然B.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C. 巩固新中国政权的任务胜利完成D.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成果,故A项排除。1952年,巩固新中国政权的任务胜利完成,故C项排除。“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D项排除。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答案】(1)背景:中国内忧外患;十月革命爆发;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2)原因: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共产主义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解析】本题第一问借助20世纪上半叶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考查当时的时代背景,由1922年不难想到当时中国正处于对外被列强压迫,对内军阀混战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此时因俄国革命的成功,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五四运动中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1921年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二问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2. 中国共产党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并且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中国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5.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