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同头备课教案 总第节小组: 处室: 学校:教学内容 元素——元素定义课时 1 课型 新授主备人 备课日期 年月日 备课组成员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元素的概念并能区别不同的元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的学习,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性。三、教学方法 讲授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元素的概念。 难点: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 教案 PPT共性教案 个性教案教学过程 【出示】三个氢原子的示意图 【观察】这三个氢原子在组成上有何异同点? 【回答】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为1,但是中子数不同。 【讲授】它们虽然都叫氢原子,但是中子数不同,所以不是相同的原子,又因为它们质子数相同,所以我们把这些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总结】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有三个碳原子,他们的质子数都为6,但是它们的中子数分别为6、7、8。他们是相同的原子吗?它们是什么元素? 【回答】不是相同的原子,但都是碳元素。 【总结】只要这些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就是属于同一类元素,因此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提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就一定是同种元素吗? 【回答】不一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才是是同种元素。比如H2O与NH4+, H2与He质子数相同,但不是同种元素。 【回忆】写出硫燃烧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在以上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 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回答】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出示】地壳中元素含量饼状图 【观察】地壳中含量排前五的元素是什么? 【回答】氧、硅、铝、铁、钙 【提问】打开教材后面的元素周期表,说一说目前已经发现了多少中元素?为什么这些元素要用不同的颜色区分? 【回答】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元素可以分为两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讲授】根据元素的名称,我们可以辨别该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名称带有带“钅”旁,“金”和“汞”例外。非金属元素包含固态非金属、气态非金属、液态非金属。带“石”旁,则为固态非金属,带“气”字头则为气态非金属,带“氵”旁则为液态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也为气态非金属,但一般把它们单独分类。 【练习】在元素周期表中分别找出碘、铁、溴元素,说一说它们属于哪一类元素。 【提问】对于元素这个概念,我们该如何使用呢? 【讲授】首先,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所以我们可以用元素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比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对于元素,只能讲种类,不能讲个数。比如,我们只能说这是硫元素、碳元素,不能说一个硫元素,两个碳元素。 【讲述】我们要通过对元素的学习和认识,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提问】物质和分子、原子、离子、元素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回答】从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构成的。从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展示】七、作业布置八、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九、教学反思 成功: 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