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相较于唐,宋朝的疆域大大缩小,但人口却迅速增长,数倍于唐,怎么养活这么多人?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一、百物周流发展概况 意义耕作制度经济结构棉花种植边疆开发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多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宋朝开始,元朝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农业有显著进步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阅读教材64页,总结农业的变革发展概况农业发展是生产力提高根本原因2088×5=10440万人;1267×5=6335万人占城稻(生长周期短、耐旱)黄道婆梯田与圩田一、百物周流1、制瓷业南海一号沉船制瓷技术有重大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青花瓷釉里红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一、百物周流2、矿冶业发展概况: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煤的开采量很大。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庄绰《鸡肋篇》卷中◎宋代采煤示意图一、百物周流3、印刷业知识产权意识:“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清)叶德辉《书林清话》《清明上河图》仇英摹本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快速发展,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一、百物周流农 业 ①耕作制度:②经济作物:③边疆开发:手 工 业 ①棉纺织业:②制瓷业:③矿冶业:④印刷业: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某些地区一年三熟宋代引进棉花种植,元代在南方普及边疆地区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开发迅速发展,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元代出现彩瓷青花瓷和釉里红东京的居民用煤作燃料;普遍使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准确把握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归纳: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农业耕作制度改变粮食产量提高出现部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人口增长对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制瓷技术有改进矿冶燃料有变化印刷新兴活力强棉纺织技术改进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 ——马克思让我们走进《清明上河图》,感受大宋王朝的繁华景象!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诸阁纷争以贵价取之。——《东京梦华录》一、百物周流1、城市《清明上河图》孙羊正店《清明上河图》瓦子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样《清明上河图》斗茶一、百物周流1、城市《清明上河图》灯箱突破时间限制突破空间限制《清明上河图》驼队周边民族贸易《清明上河图》桥上交易一、百物周流1、城市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市列珠现,户盈罗绮,竞豪奢。——柳永 《望海潮》金主亮闻歌……避起投鞭渡江之志。——(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南宋咸淳年间雕版墨印临安《京城图》南宋临安“旅游全攻略”一、百物周流2、市场地摊经济南宋、金榷场分布图雄州榷场图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宋会要辑稿》基层市场边境市场一、百物周流3、贸易◎宋元海外贸易示意图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3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 ——马兆峰编著《刀锋上的帝国》一、百物周流古代“运钞车”货币需求大且铜钱笨重4、货币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交子创制于何地?何人创制?为何创制?一、百物周流苏湖熟,天下足。—(宋)范成大《吴郡志·杂志》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趋。——(元)萨都剌《芒鞋》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刘海峰《中国科举史》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经济重心南移南宋以来,封建的农业文化重心已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完成这个转移的全过程是从东汉末年至两宋之际,历时八百年。——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文化重心南移二、重心南移时期 表现 程度魏晋南北朝 (江南开发)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两宋之际 (靖康之变)农业方面,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等行业有明显进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户口上南多北少;靖康之变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江南得到初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回顾南方经济发展的历程1、经济重心南移历程二、重心南移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2、经济重心南移表现1.南方经济发展,江浙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苏湖熟,天下足)2.财赋北运,元朝重开大运河以及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3.南方文化影响力上升,教育发展:江浙地区人才集中,科举南北分卷;4.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与互补性日益突出。二、重心南移(1)经济:(2)自然:(3)社会:(4)政治:自唐朝中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巩固重温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二、重心南移3、文化重心南移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刘海峰《中国科举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北分卷二、重心南移问题探究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对于国家大局:顺应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有利于兼顾地区平衡,改变官员队伍中南强北弱的现象。对于南方考生:并不完全公平,存在一定的地域歧视,易引起南北矛盾。对于当代:当今高考按地区分卷考试;各高校按地区分配录取名额三、阶层合流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欧阳修《文忠集》唐代369名宰相集中地分布在98个新旧门阀家族之中,博陵崔氏一门接连出了15名宰相者。而在北宋72名宰相当中,继世为相者不过吕(3世)、韩(2世)二家。——张邦炜《论取士不论家世》1、平民社会到来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门第观念淡化。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北宋)朱彧《萍洲可谈》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三、阶层合流2、人身束缚松弛宋仁宗天圣五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续资治通鉴》主奴依附→自由契约“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贵贱有序→身份平等三、阶层合流3、国家控制力减弱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为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南宋)叶适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不抑兼并、管理放松三、阶层合流纵向流动横向流动四民合流;科举制完善发展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社会观念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平民化人身关系租佃契约盛行,契约观念增强;贱民阶层减少,“奴婢”雇佣化。自由化国家管理政府不干预土地买卖;放松对社会流动限制。宽松化纵向流动有通道横向流动不控制三、阶层合流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正是处于唐、元两个统一皇朝之际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与战乱,虽然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但是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相互之间交往的加强,为新的统一准备了条件。——白寿彝《中国通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