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 题 《延续文化血脉》 执教时间
设计者 学校
学习内容分析与学教方式选择 《延续文化血脉》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内容。本课内容依据课标“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主要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九年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与知识经验上都有所认知,有些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技艺,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操作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也不系统、不深入,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崇尚外来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不足。 基于区研训中心提出“学导课堂的多元实践”的课堂转型基本思路,突出学为中心,注重学导融合,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开发本土资源,增强文化认同整合运用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采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展示法,善于用举例、图示、示范、媒体运用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努力做到“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
学习目标(含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认同文化力量与文化品格。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与践行中华传统美德。3.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懂得文化自信的内涵及重要意义。认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理解中华传统美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重点:坚定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难点:新时代价值观多元背景下怎样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课前准备 教师:视频剪辑与课件制作;学生:1.预学课文,观看往届“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2.查阅相关的故事和各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并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
教学环节与目标 学习任务与要点 学导活动与过程
一、寻文化根,悟中国魅力 学习任务:1.课前实践:参观博物馆或观看《国家宝 藏栏目》,寻找你感兴趣的国家宝藏。2.学生课堂上观看视频《中国诗词大会》, 思考并回答问题。3.学生结合教材P59图文资料,探究有人认为这些宝藏已经没有实用价值了,不需守护了,你怎么看?学习要点:1.从视频导入,切入“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课题。2.开发本土资源,结合地方特色,聚焦时政热点,增强文化认同和人文底蕴。3.紧密结合教材提高思辨能力,激发探索兴趣。 教师播放视频:《中国诗词大会》,追问:为什么这一档节目如此倍受国人欢迎?追问:有人认为这些宝藏已经没有实用价值了,不需要守护了,你怎么看?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
二、固文化根,讲中国故事 学习任务:1.学生阅读课本59页相关链接,思考回答问题: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包括什么?学生通过看图片(中国汉字、国学、地震仪、清明上河图等),从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等方面总结得出结论。2.学生观看总结: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3.思考从孟子到范仲淹到林觉民再到秦玥飞,他们生活在不同年代,但他们的忧乐思想却一脉相承,读名言、《与妻书》和聆听秦玥飞的朗诵《泥泞》你受到什么启发?4.学生小组内分享:还有哪些代代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并总结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爱国情怀、和乐风范、高尚情操、伦理规范、处世准则等)。学习要点:1.整合运用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会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2.创造性使用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思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知道文化的开放性,根本性、包容性等特点。 1.教师出示一系列图片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什么是中华文化呢?请同学们例举中华文化包括什么?2.师展示图片(急需保护的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麦西热甫;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活字印刷术;赫哲族伊玛堪。)边过渡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中国近现代,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 和改革过程中,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有什么共同的作用?中华文明为什么会绵延不绝,历久弥新?3.教师展示图片:(范仲淹、程门立雪、愚公移山、包公等)追问:你能从这些图片中概括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吗?教师过渡:传统美德在今天还有吗?4、教师出示系列图片:“微尘”、“顺其自然”、李保国(传统美德在今天)。
三、强文化根,扬中国自信 学习任务:1.学生思考总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学生谈从以前的英语热到现在的汉语热,说说变化的原因和你的感受。(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有力量)3.学生小组合作后分享: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学习要点:1.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2.层层递进深入探究,增强文化自信,了解文文化自信的底气、含义、作用,知道如何践行文化自信3.渗透学生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强化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知行合一,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教师追问: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出示图片:中外文化年活动、汉语桥等)2.教师过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哪里来?怎样坚定文化自信?3.教师布置课后拓展: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师生共同与经典诵读活动,齐诵《论语》,向古先贤请益道德并分享诵读心得。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为孤寡老人系黄丝带”的活动,传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学与导反思 本课内容多,如何有效创造性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做文化自信中国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利用课前的实践和观看,为课堂学生的发言打下基础,课上学生的分享与小组内的讨论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整合教材,运用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倡导自主发展强化价值引领,培养核心素养践行传统美德。对于本土资源的开发,增强文化认同是日后努力的方向。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