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名称 传入时间 引入地
蒲陶、苜蓿、胡桃、 西汉 西域
胡瓜(黄瓜)、胡麻(芝麻) 南北朝 印度/西亚
番石榴、番木瓜 宋元 由“番舶”带入
注: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农史学家石声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原因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特点:
它(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马世力《世界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原因
2.原因:
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
②交通运输业的落后;
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①交流范围有限:各大洲内部,亚、欧之间;
②物种种类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交流;
③主要是陆路,进展比较慢。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2.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世界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重点:
课程标准:
难点:
物种交流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农作物交流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1.原因(推动因素)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农艺家的改良和培育。
思考:除了新航路开辟,还有哪些因素推动了全球性物种交流?
哥伦布大交换
2.外传概况
同学们自主梳理:物种外传的时间、种类、传播途径。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按照“传入地区、途径、推广和地位”梳理基础知识
物种 地区 路 径 推广和地位
玉米 欧洲
中国
马铃薯 甘薯 欧洲
中国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最初:供观赏
(2)16世纪中叶:主粮和饲料
(3)17世纪: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西班牙人带入
明朝传入,三路并进
⑴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
⑵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
⑶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
⑴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⑵明朝传入→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
→1840前遍布全国
16世纪末开始推广;甘薯传播比较缓慢
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
—袁景晖《建始县志》
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P40
玉米
土豆

西班牙人带入
史料探究
菲律宾
福建
越南
【路径】东南亚传入
(菲律宾、越南)
【原因】
①民间海外贸易(航路开辟),华侨华人的积极引入和推广
②耐旱、高产作物、可弥补谷物产量,有效缓解饥荒
③口味甘美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清]《汉中府志》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比较从明代到清代玉米在我国的种植情况有什么变化?推动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种植范围由边疆向平原地区拓展;面积不断扩大。
主要原因:人口增长的需要。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②玉米、甘蔗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
影响: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②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④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
物种 地区 路 径 推广和地位
番茄 欧洲
中国 辣椒 欧洲
中国 西班牙人带回
明朝万历年间引入,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明朝传入,称“番椒”
蔬菜类: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按照“传入地区、途径、推广和地位”梳理基础知识
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
(1)最初:(2)18世纪中叶:(3)18世纪末:
1.概况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相关史料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2.农作物(欧亚)的推广
类别 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豌豆
甘蔗、咖啡(非洲)
用途 物种 影响
用于役畜
用于食用 3.禽畜的推广
牛、驴、马
猪、羊、鸡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小麦产业也随之兴起。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1.绘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
3.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非洲 阿拉伯 欧洲 美洲
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P11【历史纵横】咖啡的传播及其产生的重要社会影响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 ②交流方向具有双向互补性;
③欧洲具有主导性; ④内容具有丰富性;
⑤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 ⑥时间具有长期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有哪些特点?(提示:内容、主导、范围、交流方向、时间、结果等方面)
03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食物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思考:请结合材料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带来了哪些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对非洲:
对中国:
对欧洲:
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材料三 (新航路的开辟后)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哥伦布大交换》
(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
(2)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3)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吃马铃薯的人》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3.推动了世界及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材料五 玉米和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供应量,在满足人民口粮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四 “哥伦布大交换”重新划分了世界各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这种重新划分使得欧洲各国的生产力及财富水平获得了飞跃,这为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由于美洲蔗糖的引入,英国产业工人的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对于英国城市无产阶级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哥伦布大交换”终结了“气候一治乱循环”吗 》
①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有利于启蒙思想传播。
材料六 食物物种交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食物本身不具备阶级属性,但是当食物有限,一部分人掌握更多食物资源的时候,食物就成为阶级的标识和衡量社会等级的尺度。因此,饮食等级分化与人们的社会等级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香料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的变化、咖啡的流行都是典型的例子。
材料七 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
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材料八 P12【史料阅读】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美洲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原住民因外来病毒大量死亡,原有社会解体。
中国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1
(1)原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2)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3)危害:传染病造成原住居民的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统治的重要原因
材料:1520年,西班牙人入侵阿兹台克人的领土时,将天花、白喉、麻疹、斑疹、伤寒和流感等疾病逮到了美洲,印第安人从未遇到过这些疾病,因而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而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6.人口和动物全球流动导致疾病传播。
材料 文化上,“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 可可豆(巧克力的原材料)、糖胶树胶(口香糖的原材料)等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剂,为喜爱它们的人带去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发挥着人际交往润滑剂的作用。橡胶可以制成汽车、飞机的轮胎,或者作为电器的绝缘材料,要是没有它,我们不可能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准。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植物的话,可以断定,我们的文明、饮食文化会呈现出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状态,而那样的社会绝不会比现在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摘编自酒井伸雄《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
8.促进新型工业部门出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
7.改变着社交,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
所到之处
寸草不生
◎加拿大“一支黄花”
◎亚洲鲤鱼50公斤左右
◎非洲大蜗牛
◎鳄雀鳝入侵
◎大薸(水莲)
【知识拓展】外来物种的侵袭
2.生物入侵:
应对: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 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
3.谈谈你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历史悠久/范围不断扩大/传播途径方式多样;
人类探索和征服自然的过程(生产力的进步);
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体现;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交流;
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
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经贸发展
影响生态环境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特点
积极
消极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物种交流
哥伦布
大交换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横向:分散→整体
1.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马铃薯。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了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这说明( )A.新物种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B.新物种的传播是曲折的C.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很严格 D.当时欧洲阶级矛盾尖锐
C
B
3.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指出:“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番茄、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作物输入旧世界。”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B.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C.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D.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答案】B【详解】明朝万历年间,番茄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故B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ACD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人口迁移:
物种交换:
商品流动:
族群混合,新民族诞生
丰富了食物种类,优化了饮食结构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贸易
疾病传播:
造成美洲大洋洲人口大量死亡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全球联系的
初步建立
世界格局
的演变
知识回顾:横向:分散→整体;纵向:封建制度濒于解体;资本主义发展
欧洲
美洲
非洲
亚洲
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迫入世界: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客观上加强了与世界联系
机遇挑战:白银大量流入刺激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开始遭到殖民侵略
(1)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早期殖民扩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