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19)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情境诱思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工人要面对和处理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者要面对和处理企业经营策略、思想和计划与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面对和处理处方与病情之间的关系。材料涉及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哲学分为哪两大阵营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吧!
网络导学
[footnoteRef:0]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0: 知识拓展
1.注意“4个≠”: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易错纠偏
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  )
提示:×。并非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不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两个对子”。
议题一: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天人之辩”。天,指天道或自然;人,指人道或人为。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他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孟子提出“天人合一”。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柳宗元用元气来揭示宇宙起源和宇宙的无限性。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
材料二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儿真快乐呀!”惠施说:“你又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实质上是在探讨什么哲学问题,古人为何热衷于讨论“天人关系”。(科学精神)
提示:(1)实质:“天人之辩”探讨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原因:“天人关系”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对“天人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对其他问题的回答。
2.材料二中庄子和惠施的对话反映了哲学上的什么问题 (科学精神)
提示:庄子和惠施的对话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1.正确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区 别 内 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地 位 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区 别 意 义 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证实。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联系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
[拓展提升]
采用图示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何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地位和作用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切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一切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关系世界观的根本问题。
(2)从世界观角度看: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哲学性质的不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是由于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才成为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是错误的。
(3)从方法论角度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指导着人们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客观实际,关系人们的实践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典型例题] 年纪大了头发变白是自然现象,但英国一科学研究团队首次发现IRF4基因是影响白发生长的基因,而此前,科学家只知道这种基因和头发颜色与头发的多少有一定关系。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材料主要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事件:英国一科学研究团队首次发现IRF4基因是影响白发生长的基因。角度:体现
审材料 科学研究团队发现IRF4基因是影响白发生长的基因
找技巧 抓住设问要求“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回答
定答案 D 英国一科学研究团队首次发现IRF4基因是影响白发生长的基因,这说明世界是可知的,主要表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正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不符合设问要求,且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是可知的,体现的是可知论,没有体现A项;B体现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排除;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育素养 培育学生正确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科学精神
议题二:怎样看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材料二 王守仁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他同朋友观花,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材料一中,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和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形态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才是真正的科学的哲学,请对其进行评价。(科学精神)
提示:(1)这些观点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五行”学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其在世界观上认为金、木、水、火、土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混淆了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有其局限性。因此,不能简单认为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就是真正的科学的哲学。
2.材料二中王守仁的心学本质上是一种什么思想 (科学精神)
提示:王守仁的心学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形态
(1)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观点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典型观点 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 ⑤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⑥始基说:水是万物的“始基” ⑦器官说:心之官则思 ①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②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霍布斯:人似钟表,心脏即发条,神经乃游丝,关节似齿轮,生命是肢体各部分的和谐运动 ④爱尔维修:只有物质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把观念、动机看作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 ①辩证的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③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客观性与可以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等 ④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并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1)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典型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王守仁:心外无物 ③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宇宙 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⑦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⑧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⑨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⑩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①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世 ②柏拉图:理念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③黑格尔:绝对精神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 ④孔子: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⑤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⑥朱熹:理生万物
基本评价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正确理解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的同时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即哲学中的“两个对子”。不能将这两个“对子”并列而等量齐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对子”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从基本派别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典型例题] “鸿灵幽纷,曷可言焉!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庞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柳宗元以《天对》一文回答屈原之问,认为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元气已经存在;天地分化之后,元气充满天地之间。可见,柳宗元的观点(  )
①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元气”
③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④认为“天意”决定世界的运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事件:柳宗元的观点。角度:体现
审材料 柳宗元以《天对》一文回答屈原之问
找技巧 正确理解柳宗元的观点
定答案 A 认为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元气已经存在;天地分化之后,元气充满天地之间。可见,柳宗元的观点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元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②正确,排除③;④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排除
育素养 培育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精神
1.(辨识与判断)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解析:D 思维属于主观范畴,存在属于客观范畴,故D正确,排除A、B、C。
2.(辨识与判断)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C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二者的辩证关系问题,①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④错误;②③是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
3.(辨识与判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以下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属于这类问题的是(  )
A.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率的关系
B.改革管理体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C.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从学习行为与学习实际确定学习计划
解析: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了两个因素,一是客观实际,二是与之相对应的主观思维,学习行为属于客观存在范畴,学习计划属于主观思维范畴,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
4.(分析与综合)“疑邻盗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的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那邻居的孩子,怎么也不像偷斧子的了。故事中丢斧子的人犯的错误是(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解析:D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故事中丢斧子的人犯的错误是主观唯心主义,D符合题意;A、B、C均未体现,排除。
5.(分析与综合)《礼记·郊特牲》中说:“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下列与上述观点一致的是(  )
A.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宇宙
C.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D.理生万物
解析:A 材料强调万事万物由阴阳和合而成,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与题意一致,入选;B、C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D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练
知识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是否承认哲学的基本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解析:C “没有景物,何来感情”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没有感情,何来景物”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故两者的根本分歧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C符合题意;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A错误;B、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2.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①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③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B ①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②③符合题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排除④。
3.中国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对中国航空事业来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壮举。通过长征五号最大25吨的有效载荷,未来我国的空间站建设、登月任务,以及更多的空间探测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类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③哲学统一于世界观与方法论 ④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中国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通过长征五号最大25吨的有效载荷,未来我国的空间站建设、登月任务,以及更多的空间探测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①④符合题意;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错误;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③错误。
知识点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人类的一切思考都源自社会与自然的存在。”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②夫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 ③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材料中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②③属于唯物主义,与材料观点一致,符合题意。
5.“睁开眼睛,我们能看到周围的世界;闭上眼睛,世界就‘消失’了。可见,世界因我而存在。”上述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解析:A “世界因我而存在”的观点把自我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6.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两个对子”相对应的是(  )
①指鹿为马 乐极生悲 ②形谢神灭 理生万物 ③盲人摸象 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 断章取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形谢神灭”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沧海桑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属于辩证法思想,“断章取义”是形而上学观点,④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②④符合题意;“指鹿为马”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乐极生悲”属于辩证法思想,①不符合题意;“盲人摸象”是形而上学观点,“削足适履”讽刺人们没有从实际出发,③不符合题意。
素养提升练
7.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 保罗二世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③二者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二者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前者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②③正确;前者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但并没有正确描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有局限性的,①错误;二者的观点在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不体现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④不符合题意。
8.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在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中与张衡的观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宇宙 ④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A 张衡的观点中的“元”指“元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②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符合题意;③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费尔巴哈认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的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赫胥黎曾说:“在我知道可能为真的事物中,我的个性是我最有把握的,但我一试着思考这到底是什么,就陷入语言的微妙之处中。我经常是在自我和非我、本体和现象等的废话上折腾了那么久,还没觉察到:试图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已经出乎了人类智力所能及的深度……”
(1)材料蕴含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会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第(1)问要求回答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问要求回答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会得出什么结论。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①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②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认为人类能够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观点,就是可知论;凡否认认识世界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可能性的观点,就是不可知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