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价值引领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把握实践的含义与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并区分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认识实践的重要性,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生活中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情境诱思 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人的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吧!网络导学[footnoteRef:0]一、认识与实践 [0: 知识拓展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2.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1.认识(1)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表现形式及其关系。①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②表现形式: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③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实践(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footnoteRef:1](2)基本形式。 [1: 易错纠偏1.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提示:×。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2.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提示:×。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我的笔记: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议题一:如何正确认识实践的特点 2020年4月24日,我国航天局正式宣布将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这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7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火箭运载升空,经过近7个月的飞行后进入火星轨道。 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航天技术的不成熟,全球范围内的火星探测进展都十分缓慢。从1960年到2020年,全球共进行了47次火星探测。早期的时候,有2/3的火星探测都失败了。 火星探测有“窗口期”,2020年地球和火星绕到太阳轨道的同一侧,是探测器登陆路线最短的时候,可以使用较低的成本将探测器送往火星。火星探测的起步,代表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探究分析“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为何选在“窗口期”探测火星。(科学精神)提示:(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工程活动受航天技术及火星星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之后,我国航天技术不断提升,进一步把握了火星运动规律,这些都有助于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火星探测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我国航天技术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发展,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感性认识发展深化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来源于实践。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最终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特别提醒] 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个误区(1)不能认为“感性认识是客观的,理性认识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属于主观范畴,客观世界本身并不存在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它们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它们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2)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在错误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只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在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可能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2.从主体、对象、特性、作用四个方面把握实践的概念(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并非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既不是主观世界,也不是整个世界。(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4)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区分实践的特点区别 理解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续表区别 理解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名师点拨](1)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2)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强调受客观因素影响或制约时,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及作用时,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强调历史过程或条件时,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强调合作、联系等内容时,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实质上包括两个指向,即社会性和历史性。社会性是从横向角度说的,指向人类实践受“左邻右舍”的影响;历史性是从纵向角度说的,指向人类实践受“古往今来”的影响。[典型例题] 某报社转载国外某媒体对我国基础建设的报道,外媒惊叹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包。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建成了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等。到2035年,中国还要修建216座新机场。材料表明(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基础建设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实践是人们创造事物之间联系的物质性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思维建模]审设问 事件:国外某媒体对我国基础建设的报道。角度:表明审材料 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包找技巧 结合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思考定答案 A 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包。这表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①②正确;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③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且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④错误育素养 培育学生正确理解和区分实践的特点,形成实践的科学精神议题二: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整,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珠峰,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竖立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受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等因素的影响,珠峰地区环境持续发生变化,我国在不同时期对珠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并发布珠峰高程。1975年,我国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8 848.13米;2005年,我国测得珠峰峰顶岩石面的海拔高程为8 844.43米;2020年,我国测量登山队队员再次登顶,并于12月8日,经中国、尼泊尔两国联合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 848.86米。1.从唯物论角度看,三次测量数据的不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科学精神)提示:三次测量数据不同证明了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知识,谈谈你对2020年采用新测量方法的认识。(科学精神)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并获得新数据。1.准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表现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实践 是认 识的 来源 强调与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认为认识来源于人脑或书本等实践 是认 识发 展的 动力 侧重于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由此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 是检 验认 识的 真理 性的 唯一 标准 强调了两点:一是原因,这是由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的特点决定的;二是“唯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标准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标准实践 是认 识的 目的 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特别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 方法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名师点拨] 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与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不能说坚持实践与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我们只能说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不能说要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否则会导致唯心主义的观点。[典型例题] 2020年4月,为进一步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国家邮政局印发《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这一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建立县、乡、村快递物流体系,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正确的认识有助于推动实践活动开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思维建模]审设问 事件:“快递进村”工程。角度:体现审材料 方案实施带来的作用找技巧 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并指出体现的哲理定答案 D 为进一步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国家邮政局印发方案,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建立县、乡、村快递物流体系,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有助于推动实践活动开展,②④正确;①③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排除育素养 培育学生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科学精神 1.(分析与综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 )①感性认识是肤浅的、不可靠的 ②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解析:D 不能说感性认识是肤浅的、不可靠的,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性认识,②强调的是感性认识,排除;“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说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③④符合题意。2.(辨识与判断)“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是因为(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解析:A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A正确;B、D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排除;C说法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3.(辨识与判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从“制度外”进入“制度内”,由“有益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力量”。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的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推动着认识不断向前发展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解析:B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不断变化表明实践推动着认识不断向前发展,B正确;A、C、D与题干无关,排除。4.(分析与综合)据史料记载,17世纪60年代一位法国医生给一名患病的青年输羊血,获得了成功。随后,他又把牛血输给一名病患,导致患者死亡,此后的150年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19世纪初英国的一位医生为失血的产妇输人血,在10位产妇中救活了4位,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热。1900年维也纳医生发现了人类红细胞血型,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1)分析材料,说说实践有哪些特点。(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解析:第(1)问考查实践的特点。通过输血活动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可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输血活动,可见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通过输血的目的,可见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第(2)问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输血实践中得出输血可以救人,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输血不断改进,可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输血在不同实践中的检验,可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结输血经验,治病救人,可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1)①材料中输血这一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具有物质性,输血发展的过程及结果是受不同时期的主客观条件制约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此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不同阶段的输血尝试都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说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输血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不是绝对的个人的孤立行为,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方式和水平,说明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再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输血尝试的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输血的反复实践到最终实现了科学输血救人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基础巩固练知识点一 实践的含义与特点1.漫画《差别》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感性认识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③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B 漫画中人物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可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①正确;漫画中人物的认识,受到自身和客观对象的影响,③正确;感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并非都是错误的,②错误;理性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④错误。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航空探测实验 ③机器人参加生产活动 ④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解析:A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农民种地、科学家进行航空探测实验属于实践活动,①②符合题意;机器人参加生产活动的主体不是人,③不符合题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属于意识活动,④与题意不符。3.成功者与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者重在通过实践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C.主观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解析:D 题干说成功者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说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我国科学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合成了活体真核染色体,得到了具备完整生命活性的酿酒酵母基因组,首次实现了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这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这主要表明( )A.规律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意识具有选择性D.实践具有客观性解析:B 题干反映了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体现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B正确;题干的主旨没有反映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选择性、实践的客观性,A、C、D不选。知识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2020年4月24日举行的“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让人们对火星有进一步的认识。这说明( )A.认识工具的进步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B.探索世界规律是科学实验的最终目的C.人类实践活动产生于认识发展的需要D.科学探索在不断超越历史条件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解析:A 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查,让人们对火星有进一步的认识,这说明认识工具的进步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A正确;B说法错误,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认识,再用认识指导实践;C与材料无关,排除;D中的“超越历史条件”说法错误。6.过去,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A 过去,技术限制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现在,人们借助各种技术工具不断深化对海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也没有体现某种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③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B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A.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解析: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认识的验证,排除B;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治理“白色污染”,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认识工具的发展,排除D。9.下面漫画中的做法错在( )①忽视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夸大了实践的重要作用③夸大了认识的重要作用 ④忽视了认识的重要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B 不实践怎么能够学会飞行 漫画中做法错在忽视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为只要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学会飞行,夸大了认识的重要作用,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排除。10.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管理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解析:D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由此可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正确;A、B、C与题干无关,排除。素养提升练11.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的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能够推动产业变革在于它( )①为扩大人类认识领域提供强大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②帮助人类在科技革命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③能直接地促使机器人产生引领科技革命的创新能力④能杜绝人类在产业变革过程中的错误行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A 具有新特征的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能推动产业变革在于它为扩大人类认识领域提供强大的认识工具和手段,帮助人类在科技革命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①②正确;③中的“直接”说法错误;④中的“杜绝”说法错误。12.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活动中,船上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携带我国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证实其为天然气水合物。这说明了(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B 通过科考活动发现可燃冰,并证实其为天然气水合物,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①③正确;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的特点,排除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排除④。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出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相互促进,从“大锅饭”到“大包干”,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是如何“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的。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在回答时要围绕实践及其特点,紧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材料“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材料“从‘大锅饭’到‘大包干’,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不同的变革,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答案:(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2)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大锅饭”到“大包干”,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不同的变革。(3)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其速度之快彰显了中国政府的抗疫决心与实力。 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过程时间 研究成果2020年1月 成功分离中国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2020年2月 从减毒载体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两条技术路线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攻关2020年3月 新冠病毒疫苗通过动物实验2020年4月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2020年5月 接种疫苗的志愿者显示了很好的耐受性2020年6月 新冠病毒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进入临床试验2020年7月 正式启动新冠病毒疫苗的紧急使用2020年8月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全面提速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分析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过程。解析:本题是分析说明类试题,限定知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首先,要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项具体内容;其次,结合图表中的关于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过程,运用相关分析回答即可。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抗疫实践为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研究课题。(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试验、推广使用过程中,人类将不断提高对该病毒的认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动物、临床试验检验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治病救人的医疗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