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价值引领
1.把握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理解并阐述文化的功能。 3.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明确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5.明确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6.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时代体现和价值,阐述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分析和解读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当代价值;通过对民族精神价值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   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文化的作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辩证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情境诱思
中国人所说的“文化”一词最早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主要是指人的教化与培养。《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两个字联为一词,他在《说苑》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文化概念传入中国,文化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使得人们对文化概念有了诸多不同的理解。
什么是文化 文化有哪些功能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吧!
网络导学
[footnoteRef:0]一、什么是文化 [0: 知识拓展
1.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
2.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16字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这是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的科学结论。]
1.文化的内涵
(1)内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footnoteRef:1]3.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1: 易错纠偏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  )
提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超前于经济、政治而发展,也可以滞后于经济、政治而发展。
2.文化与文明是根本对立的。(  )
提示:×。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不是根本对立的,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的笔记:
]
(1)区别: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2)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载体
(1)含义: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2)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3)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议题一:怎样理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材料一 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月是作者自己的心理错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这种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其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材料二 某市注重激发文化活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该市把历史文化中的精髓进行提炼升华,使之成为激励市民向善、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该市将弘扬创新协作精神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强化创新理念导入,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同时,该市还提炼乡村特色文化主题,延续乡村文脉,成为村民厚德、励志的宣言。
1.材料一中,诗人以诗抒情,借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属于文化吗 为什么 (科学精神)
提示: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材料一中,月亮是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载体。
2.结合材料二,说明该市注重激发文化活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什么道理。(科学精神)
提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该市把历史文化中的精髓进行提炼升华,激发文化活力,从而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1.认识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2.全面理解文化的特点
角度 特点 内容
文化的 本质  文化是 一种精 神力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但通过社会实践,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与 社会的 关系  文化是人 类社会特 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与 文明的 关系  文化不等 同于文明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是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化与 物质载 体的关 系   文化要通 过载体呈 现出来 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3.全面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三种现象的联系。
(2)两层关系的区别。
内涵 侧重点 图示
相互影响 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强调的是 彼此制约、 相互作用
相互交融 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 强调的是 彼此渗透、 相互融合
[典型例题] 筷子,不仅仅是饭桌上的用餐工具,更是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一双简单的筷子,却承载了中国人千年不断的情感。这体现了(  )
①文化包含着人们的情感、意志、审美、价值追求 ②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④行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事件:对筷子的认识。角度:体现
审材料 从不同角度认识筷子
找技巧 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是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承载了中国人千年不断的情感”
定答案 A 筷子,不仅仅是饭桌上的用餐工具,更是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承载了中国人千年不断的情感,说明筷子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也包含着人们的情感、意志、审美、价值追求,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材料强调筷子是物质载体,而不是行为载体,④不符合题意
育素养 培育学生理解文化内涵与载体的科学精神
议题二:如何理解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材料一 “文”字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周易》中说:“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甲骨文写作“”,左边为头朝下倒立的人,右边为头朝上站立的人,其义为变化。《说文解字》释为:“化,教行也。”
材料二 按照部门牵头、赛事牵引、协会组织、政策激励、群众参与的活动机制,某市主办了多次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先后组织了专业青年演员大赛、文旅系统导游员技能大赛、广场舞大赛、农民工歌手大赛、乡土文化人才技艺展示、全市职工书画大赛、第三届“阅读马拉松”活动、首届器乐大赛等赛事。
1.结合材料一,谈谈文化有什么功能。(科学精神)
提示:“化”,甲骨文写作“”,左边为头朝下倒立的人,右边为头朝上站立的人,其义为变化,即寓意为正立的人帮助倒立的人正过来,让不正归于正。因此文化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2.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对群众有何影响 (科学精神)
提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认识文化的功能
文化功能 引领 风尚 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教育 人民 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 社会 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动 发展 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促进民 族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特别提醒] 正确认识文化的影响
(1)从地位上讲,文化属于影响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
(2)从领域上看,文化不仅影响个人成长,也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
(3)从性质上看,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起阻碍作用。
(4)从过程上看,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是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典型例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优质发展。之所以要突出文化建设工作,是因为(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具有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等功能 ③文化兴国运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直接力量 ④文化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事件:文化建设。角度:原因
审材料 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找技巧 注意设问要求“原因”
定答案 D “十四五”时期之所以要突出文化建设工作,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具有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等功能,②④正确;①与题干无关,排除;文化兴国运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而非直接力量,③错误
育素养 培育学生理解文化功能的科学精神
1.(辨识与判断)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海军第39批护航编队开展实战化训练 ②基于快速有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我国经济正稳步复苏 ③广西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排舞展演等活动 ④“冰墩墩”“雪容融”的设计结合了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③④属于文化现象,符合题意;①属于政治现象,②属于经济现象,均排除。
2.(分析与综合)“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说明(  )
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文化发展与政治发展始终同步
C.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D.一定的文化能够反映一定的政治
解析:C 材料说的是文化对政治的影响,C正确;A、D与题意不符,排除;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错误。
3.(分析与综合)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近年来,某市委把繁荣乡村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用乡风文明提升乡村品位。这有利于(  )
①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②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繁荣乡村文化 ③消除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④奠定物质基础,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A 把繁荣乡村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用乡风文明提升乡村品位,这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繁荣乡村文化,①②符合题意;③中的“消除”说法错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不能奠定物质基础,④排除。
4.(分析与综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某市为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不断提升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参与度、满意度,抓住廉政文化进社区和党风廉政示范社区创建的契机,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课堂”“廉政晚会”“红歌会”等廉政文化活动;着重打造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展览室,设置廉政文化的教育宣传板、书柜、展览柜、留言板等;借助廉政文化名言名句、书籍、廉政文化先进人物事迹等来推动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市是如何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
(2)请你为该市廉政文化建设设计两条标语,并且写出文化知识依据。
解析:第(1)问,通过群众性文化活动,可见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廉政建设,可见文化与政治的关系。通过文化作品的展示,可见文化载体的呈现。第(2)问考查文化的功能。可以立足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来表述。
答案:(1)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由人所创造。该市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该市总结廉政建设成果,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提高廉政水平。③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该市通过廉政文化活动室,各种廉政文化展览,营造特定文化氛围。
(2)①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风尚——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功能。②廉政文化进生活,廉政观念入人心——文化具有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基础巩固练
知识点一 文化的内涵、特点
1.针灸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可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针灸是原始的、纯自然的东西
B.针灸是自然界的产物
C.针灸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D.针灸是一种“纯”精神活动
解析:C 针灸的产生、发展过程表明,针灸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也不是纯自然的东西,C正确,A、B、D错误。
2.漫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表达着对社会的期盼。通过下图漫画表达的内容我们可知(  )
①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的呈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 ③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④文化是对社会实践的如实表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该漫画反映了我国的改革政策,可见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①正确;通过漫画表达文化内涵,说明文化的呈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②正确;先进的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排除③;文化不一定是对社会实践的如实表达,排除④。
3.在学习“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内容时,张同学认为文化与文明是一回事。下列观点中能够反驳张同学观点的是(  )
①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 ②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主体 ③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④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③④能够反驳张同学的观点,正确;①②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排除。
知识点二 文化的功能
4.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文化与美最相关、最契合。只要有空地,就会有广场舞的身影;读书、看戏、听讲座,人们乐于用文化活动填补闲暇时间;插花、茶艺、琴艺等更为精致的“雅生活”正在普通百姓中悄然兴起。文化味儿正成为时下国人日常生活中散发的新气息。这折射出(  )
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②文化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③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④追求“雅生活”有利于消除生活方式的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C 文化味儿正成为时下国人日常生活中散发的新气息,这折射出文化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③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④中的“消除”说法错误,排除。
5.抵制网络谣言,净化互联网空间,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这是因为(  )
①落后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文化具有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 ③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文化对个人素养的高低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净化文化环境,凸显了对落后文化的改造或剔除,也凸显了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①②正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错误;文化对个人素养的高低不具有决定作用,排除④。
6.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探测器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嫦娥五号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月球探测工程,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探月工程发展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增强和提高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和文化软实力 ②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③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④为国家经济、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探月工程发展的文化意义在于增强和提高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和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①③符合题意;②夸大了文化建设的作用,排除;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排除④。
素养提升练
7.“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欢快熟悉的旋律响起,少年时代的回忆展开了它温馨美好的画卷。现在的孩子同样也唱着歌长大,可是词曲却不相同。不同时代的孩子唱着不同的歌曲长大。这表明(  )
A.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多彩的形式
C.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时代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有古今之别,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解析:A 不同时代的孩子唱着不同的歌曲长大,这表明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A正确;优秀文化才可以促进不同时代人的全面发展,C错误;B、D与题干无关,排除。
8.2021年全国两会报告提到“发展更加公平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挖掘两会精神蕴含的育人元素,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推进两会精神进课堂,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勉励莘莘学子提升修养、厚植情怀,放飞青春梦想。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依据是(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是因为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③正确;①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发展,④错误。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社会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发展高峰,它既是时代的地标,也是通向未来的起点。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新纪元。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彻底终结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宣告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华民族赢得了历史性的新生,这是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是中华民族创造人间奇迹的40多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进入新时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分析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限定知识是“文化的功能”。首先,需要明确“文化的功能”的内容;其次,结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起的不同作用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理论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
(4)文化具有推动发展的功能。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让全体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