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19)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情境诱思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劳作、奋进拼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我们要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当代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吧!
网络导学
[footnoteRef:0]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0: 易错纠偏
1.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  )
提示:×。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只为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
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知识拓展
1.精神标识:精神方面明显的标签,表明特征的记号。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2.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为新形势下更好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2)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①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②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1)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影响。
①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③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footnoteRef:1]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 我的笔记:
]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措施
(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因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题一:如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 一个人有自己的基因,一个家族有自己家族的基因,一个民族有本民族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另外,他还指出:“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材料二 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向湮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甲骨、金、篆、隶、草、行、楷……中国文字虽然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但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1/5以上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
1.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科学精神)
提示:(1)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2)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3)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材料二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科学精神)
提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
从思想层面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1)思想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民族特性。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2)传统美德,这是思想理念在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也是价值导向,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社会秩序,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3)人文精神,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在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体现在为人之道、处世方式、生活智慧等多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2.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断过。
(2)博大精深侧重于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典型例题] 历史悠久的茶道发源于中国,一壶数杯,倒茶的人讲究一碗水端平,无论贫富贵贱,人人平等,这种等量齐分的杯中情怀,正是天赋平等的人文精神。水要端平、有福同享与当前倡导的平等价值观、共享发展理念是相通的。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要使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保持不变 ④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事件:中华茶道。角度:说明
审材料 历史悠久的茶道发源于中国,一壶数杯,倒茶的人讲究一碗水端平
找技巧 将中华茶道与当前倡导的平等价值观、共享发展理念联系在一起
定答案 A “历史悠久的茶道发源于中国,一壶数杯,倒茶的人讲究一碗水端平,无论贫富贵贱,人人平等,这种等量齐分的杯中情怀,正是天赋平等的人文精神”,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正确;“水要端平、有福同享与当前倡导的平等价值观、共享发展理念是相通的”,这说明要使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②正确;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应与时俱进;④材料未体现,排除
育素养 培育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科学精神
议题二:怎样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论语》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1.你认为现在的孝文化与古代的孝文化有何共同点和差异点 (科学精神)
提示:共同点:对长辈的尊重;差异点:以前注重对长辈的绝对服从,现在侧重一种平等和和谐。
2.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孝文化的传承 (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提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过时的、糟粕性的内容;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与时代融合,给孝文化融入时代内涵。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
(1)从传统文化自身看,一方面,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即便是传统文化中合理和精华的部分,也要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才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作用。
(2)从民族、国家、社会角度看,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3)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批判继承:“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古为今用
区别 内涵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
实质 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联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古为今用”强调“取其精华”后应有利于实践
3.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角度 价值 作用 具体内容
社会 精神 纽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民族 团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 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主要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国际 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个人 文化 需求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全面 发展 提升个人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典型例题] 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
以“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谈治国理政道理的“习式风格”为世人所称赞,其原因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 ②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 ③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事件: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谈治国理政。角度:原因
审材料 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以“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
找技巧 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谈治国理政道理
定答案 B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谈治国理政道理的“习式风格”为世人所称赞,其原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不加分析地坚持古为今用;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育素养 培育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科学精神
1.(辨识与判断)“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连,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组合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具有凝聚力 B.具有包容性
C.博大精深 D.具有连续性
解析:C 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组合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2.(分析与综合)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数百项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富有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川剧变脸让白俄罗斯民众接触到了中国民俗文化,《诗经》吟唱和汉唐乐舞表演将中国风吹至柬埔寨,傣族、景颇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音乐跃动塞尔维亚。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具有其他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B.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D.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D 不同民族文化间只有特色,没有优劣,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活动,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D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3.(分析与综合)清明节是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的累积给予它厚度,历史的行进赋予它内涵。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对催生新的社会风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②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③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④社会心理因其稳定性一经形成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①错误;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②正确;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③正确;社会心理不一定是先进的,先进的社会心理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错误。
4.(分析与综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节日活动至今流传于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多个民族共同的习俗。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限,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结合材料,说明应该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第(1)问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可见源远流长;通过内容的多样化,可见博大精深。第(2)问考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应该从加强保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①端午节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应加强保护,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②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剔除消极的、落后的内容。③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立足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变迁,融入新的时代内涵。④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发挥其积极价值,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基础巩固练
知识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惜食节俭始终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传统与习惯。古人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倡俭戒奢的诗词名句,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如今,虽然不再缺衣少食,但土地能承载和产出的资源始终有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传统不能忘、不能丢。重温这些诗词名句,有利于(  )
①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 ②弘扬传统美德,
培育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 ③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自身的
发展 ④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人的科学素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惜食节俭始终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传统与习惯。古人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倡俭戒奢的诗词名句。重温这些诗词名句,有利于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①②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科学素养,排除③④。
2.“文以载道”是唐宋古文运动时期提出的命题。唐代的古文运动把“文以明道”作为理论纲领,北宋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
中国文学的“文以载道”的命题(  )
①表明“道”在世界文学中最具优势 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③能展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④旨在传承和解释中国人的“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C “文以载道”意思是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表达思想的。
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展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②③正确;“文以载道”的“道”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即通过文章传播文化、传播思想,并非表明“道”在世界文学中最具优势,①错误;中国文学的“文以载道”的命题旨在展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传承和解释中国人的“道”,④错误。
3.2020年9月26日,青岛市博物馆首次面向儿童观众群推出的文物类展览“会讲故事的博物馆”,将厚重的文物置身于童趣之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小书生阿博”“穿梭”在展厅中,陪伴孩子们穿越历史,融入展览。策展团队从文物展品中提取设计元素,绘制了一系列卡通动物形象代言展品,与“阿博”一起为孩子们讲述奇珍异宝的故事。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①厚重的文物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新颖的文物展览活动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③文化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④新颖的文物展览活动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 将厚重的文物置身于童趣之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通过厚重的文物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说明这次新颖的文物展览活动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材料未涉及新的时代内涵,排除④。
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4.中国的酒文化有千年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说法,然而今天众多的“酒桌文化”、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可见(  )
A.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影响
B.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文化
D.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亦步亦趋
解析:B 中国的酒文化有千年的历史,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进行发扬,并且摒弃其落后的成分,B正确,C错误;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影响,落后的传统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A错误;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
D错误。
5.某全国人大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建议把中医药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把中医药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有利于(  )
A.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B.实现对中医药文化的全面继承
C.实现对中医药文化的批判继承
D.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中实现古为今用
解析:A 把中医药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A符合题意;B中的“全面继承”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批判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排除C、D。
6.在中国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春节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与风情的“活化石”,行进在成为“世界节日”的路上。不少外国人也学着中国人的样子挂中国结、贴“福”字,以求新的一年有好运。这表明(  )
①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②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世界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③中国传统节日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D 不少外国人也学着中国人的样子挂中国结、贴“福”字,以求新的一年有好运。这表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③④正确;①材料未体现,排除;②说法错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很多人的
欢迎。
素养提升练
7.中国的绘画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有七千余年。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下,中国的绘画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中国的绘画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②正确;“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也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③不符合题意。
8.《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③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④正确;①②与材料及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一 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将失去精神家园。
观点二 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你认为材料中的观点是否正确 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答案:(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
(2)观点一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一面,但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
则是不科学的。
(3)观点二认为传统文化中有保守的因素,有不合理因素是正确的,
但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则是不科学的。
(4)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进行发扬,摒弃其落后的成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