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框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情境诱思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上午,中国电影2020年度票房不负众望地突破了200亿大关(含预售票房)。2020年票房前十的影片全部为国产电影,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和《姜子牙》则分别释放了喜剧电影和动画电影的观影需求,分别位列2020年度票房的亚军和季军。创新是电影成功的法宝。影片艺术创新要做到“疑”“笑”“思”“敬”,观众带着怀疑的态度看故事,怀疑过后达到让观众笑出来的效果,在笑的过程中开始对主题、对人生进行思考,最后致敬这个时代。
在文化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吧!
网络导学
                             
[footnoteRef:0]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0: 易错纠偏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提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知识拓展
1.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文化创作为人民,不等于满足人民群众的一切文化需求。
2.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人民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生产与创造,人民能够充分公平地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人民在文化生产和创造上有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人民在进行文化生产和创造中所形成和产生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文化成果不受损失与侵犯。]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1)地位: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2)原因: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3)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3.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1)地位: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2)原因: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3)要求。
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创作优秀文化作品 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立足时代之基
(1)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2)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footnoteRef:1]2.回答时代问题 [1: 易错纠偏
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民生问题,完成创新任务。(  )
提示:×。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3.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民族精神的展现。(  )
提示:×。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融通不同资源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实现综合创新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议题一: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0年12月1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杂技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更多彰显时代主题、满足人民期待的艺术精品,努力开创中国戏剧和杂技事业发展新局面。
黄坤明指出,戏剧和杂技艺术承载着历史的文化积淀,展现着时代的精神风貌。近年来,戏剧和杂技创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演出市场日趋活跃,行业生态持续优化,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1.结合材料,说明戏剧和杂技创作为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提示:(1)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2)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3)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2.你认为应如何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公共参与)
提示: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
(2)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依据。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4)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2.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特点进行文化创作
文化需求的特点 文化建设的要求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热切愿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特别提醒] 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1)文化创造者: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作了大量的文化作品。
(2)文化传承者:人民群众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要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文化传播者:人民群众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4)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每个公民都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建设者和弘扬者。
(5)文化成果的受益者:满是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养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典型例题] 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文献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既客观反映历史进程,又注重接地气的故事表达;既讲述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该纪录片的热播启示我们,文艺创作应该(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②着眼于满足市场各种需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③倡导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④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中国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事件:纪录片的热播。角度:启示
审材料 既客观反映历史进程,又注重接地气的故事表达;既讲述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
找技巧 设问要求是启示,注意与材料主旨内容相结合
定答案 B 该文献纪录片既客观反映历史进程,又注重接地气的故事表达;既讲述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可见①④正确;②中“满足市场各种需求”说法错误;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育素养 培育学生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精神
议题二:怎样看待立足时代、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随着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一些新的言行出现了。有的人说:网络语言是对现代汉语的污染,应禁止使用;有的人说:要维护传统文化的正统性,使其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有的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对传统节日不屑一顾。
1.从文化角度看,上述言行分别属于什么倾向 (科学精神)
提示:认为“网络语言是对现代汉语的污染,应禁止使用”和认为“要维护传统文化的正统性,使其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属于文化复古主义;“热衷于过洋节,对传统节日不屑一顾”属于全盘西化论。
2.在文化创新上,我们应该如何融通不同资源 (公共参与)
提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时代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的创作源泉。
(2)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3)文化作品只有符合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彰显文化的价值。
2.融通不同资源,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
(1)坚持“不忘本来”,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坚持“吸收外来”,就是放眼世界、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
(3)坚持“面向未来”,就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传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3.综合创新的要求
综合创新既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且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的做法都无济于事。只有通过融通不同文明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才能实现综合创新。
[典型例题]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表明,传统并非僵化和固定的套子,而是时刻和社会处于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传统塑造国情,当代接续历史。这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
①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②立足时代,反映时代风貌 ③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先进文化 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事件: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角度:表明
审材料 传承中华文明
找技巧 结合材料关键信息“传统塑造国情,当代接续历史”思考
定答案 A 材料强调,传统并非僵化和固定的套子,而是时刻和社会处于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传统塑造国情,当代接续历史。这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时代,反映时代风貌,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①②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要与时代相适应,③不符合题意;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④错误
育素养 培育学生理解立足时代之基的科学精神
                     
1.(辨识与判断)古人劳动的时候,发现喊有节奏的劳动号子,能减轻劳作时的负担,于是最原始的文学——诗歌就产生了。《诗经》里面多数是西周各国劳动人民田间地头劳作时唱的歌,统治者派专人搜集,是为了了解民情民意。结果,这些诗被保存下来,慢慢地在传承过程中成了经典。对此,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
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
C.必须重视文化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解析:C 人民群众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化工作者不是文学创作的主体,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分析与综合)“我们必须努力谱写和创作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谱写和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使我们的作品更好地宣传展示党的政策,更好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这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
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 ②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 ③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文艺创作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④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谱写和创作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讴歌英雄”等信息,体现了①②;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主体,③错误;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④错误。
3.(分析与综合)一些作家的作品充满旺盛生命力,因为他们扎根基层,汲取肥沃的养分,其作品反映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
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D.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解析:B 材料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中汲取肥沃的养分,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B符合题意;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4.(分析与综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灵魂创作。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这启示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
①立足当代现实,反映时代呼声 ②继承优秀传统,创作文化精品 ③传承经典文化,摒弃流行文化 ④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指的是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实际,要把握时代脉搏;“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强调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启示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当代现实,反映时代呼声,要继承优秀传统,创作文化精品,①②正确;③错误,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包括经典的、流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摒弃流行文化;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未强调革命文化、先进文化。
5.(分析与综合)有人说,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场景是中国的,但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借鉴外来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 ②融通不同资源能够有效促进文化创新 ③传承民族文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根本举措 ④文化发展要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元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排除①;文化发展要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排除④;通过国外电影借鉴融通中国的文化资源,可见②正确;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及其取得的成功,启示我们要传承民族文化,③正确。
基础巩固练
知识点一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  )
①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②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的创作源泉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表明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的创作源泉,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②③符合题意;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①错误;④与题干无关,排除。
2.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理想的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理想信念”,提出“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求广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的宣传和教育。这是因为(  )
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②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的成败 ③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物质上的“贫困” 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在奋斗中才能变为现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材料强调的是要开展理想信念的宣传和教育,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的成败正确指出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贫困”,③错误;④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
3.漫画《文化下乡》告诉我们(  )
①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导向 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③喜闻乐见是文化创作必然坚持的方向 ④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时代中心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文化下乡,体现了让文化惠及人民,①②正确;社会主义方向是文化创作的方向,③错误;经济建设是时代中心任务,④错误。
4.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我们必须(  )
①加强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②推动喜闻乐见大众文化的创作 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指导 ④保障人民群众的一切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必须加强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立足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喜闻乐见大众文化的创作,①②正确;③强调文化发展的方向,与以人民为中心无关,排除;文化发展要保障人民群众合理的文化需求,排除④。
知识点二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5.近年来,山西省为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开展了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取材于当下农村生活实践的舞蹈、戏曲、武术等节目,赢得了观众的青睐。这启示文艺工作者要(  )
A.努力提高村民对高雅艺术的理解能力
B.坚决抵制一切外来文化
C.让村民享受各种文化快餐
D.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
解析:D 山西省开展的文化下乡系列活动,都是取材于当下农村生活实践的舞蹈、戏曲、武术等节目,赢得了观众的青睐。这启示文艺工作者要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D正确;A中的“高雅艺术”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错误,应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有益成果;C中的“各种”说法错误。
6.中国的文艺创作进入了微时代,网络文学、网络音乐、微电影、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层出不穷,已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增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发展网络文艺,必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要求(  )
①我们必须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我们应自觉抵制网络文化 ③我们必须立足时代,反映时代风貌 ④我们必须把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B 网络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区别对待,②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④错误;发展网络文艺,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立足时代,反映时代风貌,①③符合题意。
7.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C.人民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的源泉
D.文化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解析:D “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表明文化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D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排除A;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B错误;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的源泉,C错误。
8.《我们都是追梦人》《复兴的力量》《时代号子》《和祖国在一起》《青春跃起来》……一批批主旋律歌曲层出不穷,内容各有侧重,词曲风采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唱出了这个时代的关注,受到了大众的追捧。这表明(  )
①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文化源于实践,离开社会实践人们就不能进行文化创作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层出不穷的主旋律歌曲内容各有侧重,词曲风采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唱出了这个时代的关注,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体现时代特色,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①④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除②;离开社会实践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作,③错误。
知识点三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9.吴桥杂技自成一派,别具风格,一招一式几乎都是经师承传递,表演起来依旧保持了古朴之风。吴桥人重交流,被誉为“现代马戏之父”的孙福有在俄罗斯学习“空中飞人”、穆文庆学习东洋戏法等,皆是吴桥杂技史上的美谈。这说明(  )
①文化发展必须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②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③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土壤 ④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优秀资源,推动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D 吴桥杂技自成一派,别具风格,一招一式几乎都是经师承传递,表演起来依旧保持了古朴之风,可见③正确;“孙福有在俄罗斯学习‘空中飞人’、穆文庆学习东洋戏法”,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对古今中外各种优秀资源的融通,④正确;文化发展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排除①;②材料未体现,排除。
1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不忘本来”要求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②“吸收外来”要求认同外来文化,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面向未来”就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开辟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④文化建设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①③是对“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正确认识;②错误,“吸收外来”要求尊重外来文化,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错误,文化建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素养提升练
11.“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积极投身于群众实践,用艺术传递振奋人心的群众故事,做新时代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用心感悟时代变革中的新气象,创作不辜负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为幸福奋斗的筑梦者。为此,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  )
①在艺术实践中创造新的时代精神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艺术创作 ④做到胸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新时代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积极投身于群众实践……创作不辜负时代的优秀作品”,说明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②④正确;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特色,要在艺术实践中注入时代精神,而非“创造新的时代精神”,①错误;要立足实践进行艺术创作,而非“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③错误。
12.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文艺创作要面向人民、深入生活、真正长期扎根在人民中间,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 ③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④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文艺创作要面向人民、深入生活、真正长期扎根在人民中间,这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未体现,排除;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0月10日,以“文化创新:在自觉中前行”为主题的第十一届民盟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
民盟中央主席在论坛上发表讲话指出,文化创新的前提在于“植根传统,自省自觉”,即在辩论取舍基础上守正创新;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文化创新的根本在于“放眼未来,转化发展”,即在民族复兴道路上自觉前行。他指出,民盟文化论坛要坚持以文化为视角,结合时代现实,立足中国实践,出思想、出理论……持续关注文化问题,继续深入研究……为文化的发展创新继续不懈努力。
有人将这番讲话概括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阐述这一要求。
解析:本题是分析说明类试题,需要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提出要求或正确做法。“不忘本来”就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外来”就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未来”就要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答案:(1)“不忘本来”就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做到守正创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吸收外来”就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借鉴、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3)“面向未来”就要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使中华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年代,相声由于在表演中存在大量低俗内容,遭遇生存危机,侯宝林等人主动对相声进行革新,产生了一系列经典作品,相声得以成为有全国性影响的曲艺形式。80年代刚刚复兴的相声又遭遇电视文化冲击。在马季等人的努力下,相声突出时代性、群众性,经过十余年发展,与电视文化有机融合,迸发勃勃生机,于90年代风靡全国。现如今相声又遇上互联网与移动终端这个庞大变量,面临新的问题。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日新月异,正在重构娱乐文化生态,短视频、社交媒体、影视综艺、脱口秀、四格漫画等幽默作品层出不穷,这无形中挤压相声的生存空间,人们期待着相声能拿出新作品新风貌,在时代面前做一次洒脱漂亮的转型。
结合材料,谈谈传统相声怎样才能重放异彩。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属于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可结合材料,分别从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与时代,融通文化资源三个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地位,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相声作品。
(2)要立足时代之基,反映时代特征与风貌,回答时代问题。
(3)要融通不同资源,通过综合创新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声作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