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导学案

资源简介

初 二 年级 思想品德 学科导学案(个案)
复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复备人   课型 新授课  复备时间   课时 1 
课 题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标 知识能力 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  
过程方法 1、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结合学习目标和学案,自学课本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组员对学案进行讨论,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2、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3、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学 习 重 点 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学 习 难 点 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  
教法、学法 谈论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优化导入,揭示目标 材料投影:(《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译:读书人宁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宁死不屈的节操。)不食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自主学习,整体感悟 1、 什么是人格尊严?2、 人格尊严权的含义、表现,内容分别是什么?3、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袁隆平同志为什么被大家甚至世界所尊重,你能讲讲你所知道的他的事迹吗?4、教材P36-37《大江的委屈》。讨论:(1)小明侵害大江名誉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2)你对同学们的议论有什么看法?5、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名誉权被侵犯的事例吗?
自我评价:我得了( )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互动互研,解难释疑 1、 P35有关信用审查制的小字资料。2、仔细阅读教材P39超市事件后思考:(1)保安的所作所为错在哪里?(2)若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
形成
结论 1、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2、按照法律规定,唯有司法机关为执行公务,依照法定程序(县级公安机关签发的搜查证等)方可对公民身体和住宅进行搜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精点巧拨,归纳生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也对他人进行评价,每个人一生中都处在这种评价中,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如诚实、正直、善良、聪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誉,也就有了人的尊严,因为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分层设练,拓展延伸 一、单项选择题1、小明腿部患有残疾,同学小张老是嘲笑他,还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跛子明”。小张的行为侵犯了小明的( B )A、荣誉权 B、名誉权 C、姓名权 D、生命健康权2、某学校一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寝室丢失了物品,老师怀疑是本学校的学生所为,经过调查在毫无结果的情况下,让同学在班级投票“选小偷”。这种做发( C )A、保护了同学的财产所有权B、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C、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D、是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手段3、2006年5月30日,杨某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充斥着侮辱、谩骂和恐吓,给杨某造成可极大的精神痛苦和刺激。通过调查发现短信发送人后,一些亲戚朋友建议杨某实施报复,而杨某则主张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后来,经过法院审理、判决,其结果是短信发送人向杨某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元。据此回答3—4题:该短信发送人的行为( A )(1)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 (2)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不道德的行为 (3)侵犯了公民的通信秘密 (4)是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A、(1)(2)B、(3)(4)C、(1)(2)(3)D、(2)(3)(4)4、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D )A..法律是解决矛盾纠纷的唯一手段B.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制裁他人C.法律意识强的公民享有的权利就多D.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某校班主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每周组织一次“最好”和“最差”学生的评选。热按后把表现最好的同学安排在前排,而最差的则安排在最后的墙角边。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D )(1)该做法有利于加强课堂管理 (2)该做法有损学生人格尊严,应坚决制止 (3)该做法不科学,但也不违法,不提倡,也不必禁止 (4)该做法属于违法行为A、(1)(2) B、(3)(4) C、(1)(4) D、(2)(4)6、某中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为了方便管理,规定交费多的同学与交费少的同学穿着不同颜色的校服,以区分“贫富”学生。对于学校的这一做法,你认为这一规定( D )A、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B、体现了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C、属于正当的学校保护D、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7、某村村民张某因为个人恩怨,购置高音喇叭、扩音器等广播器材,自命为“人民广播站”,在村中以广播的形式,散布时任村委会主任李某贪污受贿、盗窃及村霸等“十大罪状”的谣言。对张某行为的评价,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张某的行为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B、张某的行为是在打击贪污等犯罪活动的有效方式C、张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D、张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8、下列行为不属于侵犯公民名誉权的有( C )A、王林和李明由于一件小事产生分歧,王林就对李明不满,故意在同学中造谣说李明曾在书店偷窃书籍B、王某由于考试不及格,老师在班级队会上批评王某时说“你真笨,像蠢猪”C、法院对犯罪分子公开审理D、某校一学生寝室丢了东西,老师怀疑是本校师生所为,在查无结果的情况下,让同学们投票“选小偷”9、某人到公司去应聘被拒绝,因为在他的档案中有一次考试作弊的记录。这件事告诉我们( D )A、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B、肖像权对我们很重要C、姓名权不能乱用D、要珍惜自己的名誉 二、问答题初二学生小杨和小洪逛超市被怀疑偷东西而遭到保安人员非法搜身。请问保安人员的做法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商场的东西失窃,保安人员是否有权进行搜查?为什么?如果你遇到上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答案:(1)保安人员的做法是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和名誉权的违法行为。(2)无权进行搜查。因为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任何搜查、拘禁和逮捕。司法人员在办案的时候需要搜查公民的身体,必须出事搜查证,并只能是为了收集证据或查获犯罪嫌疑人。报案并非执法人员。(3)对保安人员的非法行为进行告诫,阻止其侵权行为的发生;可要求其赔偿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恢复名誉;必要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教师评价:你得了( )颗★
板书设计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1、人格尊严不可辱(1)人格尊严的含义(2)人格尊严与人格权的关系2、维护名誉权(1)名誉的含义(2)名誉的表现和作用(3)侵害名誉权的形式和后果 
课后反思  了解身边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初 二 年级 思想品德 学科导学案(个案)
复备人所在单位 寿阳三中  上课时间 4 . 12 
复备人 周利芬  课型 新授课  复备时间 3 . 29  课时 1 
课 题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标 知识能力 了解公民享有的肖像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明确法律维护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不受侵犯。2、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学会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过程方法 1、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结合学习目标和学案,自学课本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组员对学案进行讨论,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履行尊重他人合法权利的义务。 
学 习 重 点 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学 习 难 点 懂得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履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的义务。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  
教法、学法 谈论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优化导入,揭示目标 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给一位同学用布蒙上眼睛,请同组的两位女生或两位男生上台,请被蒙上眼睛的同学猜一猜,被请上台的两位同学是谁?如果猜不出,请说一说怎么做可以最准确的知道他们是谁?我们凭借什么来区分周围这些不同的人?使我们不至于将众多的“别人”混淆,──不同的面孔(容貌)。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张不同的面孔。不同的面孔,用术语来说就是肖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最直观的独特符号。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姓名,姓名是将人区分开来的文字符号,是我们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可见,肖像和姓名是我们将不同的人区分开来的两大外在标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对于公民在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自主学习,整体感悟 1、投影显示:某女网民小李应其网友要求将自己的一张生活照片上传至因特网上。两个月后,有朋友告诉小李,网通下属某网站的论坛上有一张她的照片,照片虽然被更改的面目全非,但仍旧可以认出是小李。小李听后不相信,觉得很奇怪。于是她亲自上网查找,结果令小李又吃惊又愤怒:照片上的自己被改的奇丑无比,十分可笑,嘴巴被换成血盆大口、眼睛是斗鸡眼,发型是爆炸式。照片被放置在搞笑版面,点击率还非常高。提问:(1)如果你是小李,你看见自己的照片被改成那样,你会有什么感受?(2)你如何评价这种涂抹、丑化别人照片的行为?(3)如果你是小李,你会如何解决此事?2、阅读教材第42-43页材料,从这两则材料中可看出,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一权利包括哪些内容?我们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3、投影显示:初二(3)班的李强上学迟到了,他知道班级会扣分,老师也会批评自己,所以他在值周生登记班级姓名时,写上了初二(2)班张超同学的名字。提问:(1)如果你是张超,李强这样做对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2)如果你是张超谈谈你的心理感受?(3)试举出身边发生过的或社会上乱用、冒用、盗用他人姓名的不正当行为。(4)如果你是受害人,你会怎么办? 4、投影显示:杨某与肖某是同事。杨某为了开玩笑,用肖某的姓名在某杂志上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肖某的妻子看到启事后,同肖某发生激烈争吵,周围的人对肖某也指指点点,给肖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肖某便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依法判决杨某向肖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提问:(1)杨某受到法律处罚说明什么问题?(2)你从这件事情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自我评价:我得了( )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互动互研,解难释疑 情境剧(教材第40-41页图文资料,编写剧本并表演)思考:(1)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2)具体包括哪些方面?(3)这些权利在上述表演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4)小红为什么刊登照片要征得爸爸的同意?
形成
结论 (让爸爸给自己拍跳舞的照片,行使了肖像制作权;小红征得爸爸的同意,同意某刊编辑将照片刊登在杂志封面上,行使了肖像使用权;编辑将使用照片的报酬交给小红,小红行使了获酬权。) 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公民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给自己画像,照相或录像等;有权决定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就使用自己的肖像获得报酬。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获得报酬方面须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精点巧拨,归纳生成 保护自己的肖像不被侵犯,这项权利在法律上叫做肖像权,肖像权被侵犯的时候,公民可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保护公民的肖像不被丑化和非法利用,法律确认公民的肖像权。每个人都有肖像权,每个人的肖像权都不容侵害。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分层设练,拓展延伸 投影显示:请大家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属于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请说明理由。1.用别人的照片当飞镖的靶子进行射击。2.影楼未经顾客同意将其照片作为店铺陈列品。3.某减肥药厂家未经同意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照片用做产品广告等。4、某摄影爱好者把他人在公园里随地吐痰以及破坏草坪、花卉的行为拍摄下来,将照片寄给报社,报社将这些照片在报纸上刊登出来。5、媒体对公众人物、特殊事件的当事人,如彩票中奖者,事故当事人进行采访、拍照。6、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犯罪嫌疑人的照片。1、2、3题反映的行为是侵权行为,因为侮辱他人人格、恶意损害他人形象、以营利为目的擅自使用他人肖像均属侵权行为。4、5、6题反映的行为不构成侵权,为维护公共利益或公民本人合法权益的需要而使用他人肖像,未经本人同意也不构成侵权。我们每个公民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肖像权,也要尊重、维护他人的肖像权,否则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 
教师评价:你得了( )颗★
板书设计 一、我有肖像权1、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2、公民有肖像制作权、使用权、获酬权3、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犯4、侵犯公民的肖像权要受法律追究5、依法维护自己的肖像权,尊重、维护他人的肖像权二、维护姓名权1、姓名是每个人的人格标志2、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的权利3、公民的姓名权不受他人干涉4、公民的姓名权不受侵害5、依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尊重、维护他人的姓名权
课后反思  了解身边侵犯肖像权和姓名的事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