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涉 江 采 芙 蓉古诗十九首学习目标壹贰叁了解汉魏晋诗的发展源流以及《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地位。分析诗词常见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学习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借助联想、想象,再现作品选取的意象所构造的画面。《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内容上: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艺术上:继承《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列在“杂诗”类之首,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还huán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情感芙蓉,即荷花,还有莲花、水芙蓉、芙蕖、菡萏等称谓。象征高洁美好的品质;象征爱情。 回顾,回头看芙蓉的别称明确:“荷花”“莲”“藕花”“芙蕖”“菡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象征高洁美好的品质象征爱情 有哪些意象?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意象:“芙蓉”“兰泽”“芳草”情景:环境描写,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 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感情:侧面烘托诗人高雅的情怀,情感的纯洁、美好。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赠范晔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古人采摘香草赠亲友鲜花香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古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铭心刻骨的思念之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在传统文化中,以花草赠亲朋,既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也表达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知识链接——“香草”意象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设问——自问自答。起过渡的作用。“远道”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轻松欢快转变为黯然失落做铺垫。起到以“乐景”衬“哀情”的效果。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还顾”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运用叠词,写出路途的绵延无尽。表达诗人相爱却不得相见的极度痛苦的心情,以及浓浓的相思之情。“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合作探究抒情主人公是谁?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游子思乡怀人。2.女子思夫。游子思乡怀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主人公)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人。1)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2)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3)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又不能相聚。女子思夫(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女主人公)(1)女子思念远离家乡的爱人。(2)女子想要思念的人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3)她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又不能相聚。思妇?芙蓉:谐音“夫容”,想念丈夫故而去采芙蓉。采莲的一般也是女子。而“还顾望旧乡”说的明明是一个游子呀,怎么会前后不一致呢?女子从自己的思想行为出发,对远方的丈夫思想行为的悬想对写法(想象、虚写)也称对面落笔、曲笔,意指不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想自己的情形,简单来说,就是不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说对方思念自己。悬 想“悬想: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 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 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的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对面落笔)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诗人写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悬想,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这是中间穿插运用悬想!高适的《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的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示例: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从对方写起的虚写的方式,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思念自己。诗眼:①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主旨句。找诗眼,抓主旨诗眼:忧伤主旨:《涉江采芙蓉》抒写了主人公黯然失落的心情以及与思念的人分隔两地的怅惘与无奈之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诗歌两个画面不是先后的,而是分隔、同时显现的: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的荷叶,红丽的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一边是脑海中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平行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