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新方中学七年级(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新方中学七年级(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2022-2023学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新方中学七年级(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 北京人 B. 蓝田人 C. 元谋人 D. 山顶洞人
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 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C. 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 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 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B. 诸侯国日益减少,七雄纷争
C. 周王号令天下,诸侯臣服 D.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0月的APEC会议上表示:中国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历史上,商鞅由于变法触动了旧贵的利益,遭遇车裂的命运。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 推行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  )
A. 以“礼”治国 B. 以“法”治国
C. “兼爱”“非攻” D. “无为而治”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战国时期提出依法治国的是(  )
A. 孔子 B. 韩非子 C. 老子 D. 孟子
《汉书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第七》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材料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
A. 监察百官 B. 掌管军事
C.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 管理全国宗教事务
西汉初期在位皇帝的顺序为(  )
A. 汉文帝、汉高祖、汉景帝 B. 汉景帝、汉文帝、 汉高祖
C.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D. 汉高祖、汉景帝、汉文帝
西汉初年经过统治者长期与民“休养生息”,中国古代出现第一个治世局面是(  )
A. 康乾盛世 B. 光武中兴 C. 文景之治 D. 开元盛世
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的争论正确的是(  )
A. 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捷径 B. 是打击诸子百家的需要
C. 是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D. 是统一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建立东汉的是(  )
A. 刘邦 B. 刘彻 C. 刘秀 D. 刘备
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
A. 秦朝 B. 新朝 C. 西汉 D. 东汉
汉武帝为联合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特派遣(  )出使西域,从而开通了“丝绸之路”。
A. 班超 B. 班固 C. 玄奘 D. 张骞
《史记》记述了(  )
A. 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 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 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魏晋以来,伴随西方佛教的迅速传播,中原大地礼佛之风盛行,曾经被我们视为封建迷信的宗教却充当了文化交流的使者.文中的“佛教”产生于(  )
A. 印度 B. 麦加 C. 埃及 D. 巴比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错误:______改正:______。
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汉。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7.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在当时实行了什么制度?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受封的对象是什么人?
(3)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些诸侯要对周王承担哪些义务?
(4) 材料反映的制度对周朝统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刚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二:(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一。
材料三: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初后的7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库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1) 据材料一描述,当时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这种境况是怎样造成的?
(2) 结合所学的知识,材料二中汉高祖吸取了什么教训?统治者们采取了什么政策?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具体措施?
(3) 材料三描述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1) 为了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他采取了谁的什么建议?实行了什么措施?
(2) 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他实行了什么措施?
(3) 为了巩固统治,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5年。在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及中医药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科技篇——世界领先】
材料一:美国作家汉特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将世界100位名人按照他们对人类历史和人民日常生活影响的大小排序,蔡伦排在第七位。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东汉时期的蔡伦被排在第七位的理由。
【文化篇——影响深远】
材料一:《史记》书影
材料二:四川成都青城山
(2) 材料一著作的作者是谁?该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3) 材料二中的建筑物与什么宗教有关?请你说说这一宗教兴起于何时。
【医药篇——独树一帜】
材料一:五禽戏
材料二:医圣祠
材料二:在2012年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安徽大会暨中国(亳州)第四届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上,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向亳州市授予“中国五禽戏之乡”的称号,五禽戏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材料四: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
(4) 材料一“五禽戏”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位医学家的成就?他还有哪些成就?
(5) 依据材料二,医圣祠是为纪念谁而建的?人们纪念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外交篇——沟通中外】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汉对西域战争的胜利,西方道路的畅通得到了保证。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外文化的交流开始了一个新纪元。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这些西方文化的东来,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
(6)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7) 材料二中的东西方商路指的是什么?说说这条商路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故选:C。
本题考查元谋人.
本题考查元谋人,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元谋人生活在距今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答案】A
【解析】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以后,在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就是汉族的前身,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炎帝和黄帝,要把握华夏族的形成.
本题以“ 炎黄子孙 ”为背景, 考查的是学生对黄帝和炎帝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3.【答案】D
【解析】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当时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王室衰微,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五霸。
本题以春秋五霸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C
【解析】据题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0月的APEC会议上表示:中国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历史上,商鞅由于变法触动了旧贵的利益,遭遇车裂的命运。”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就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A和B措施有利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故选:C。
本题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0月的APEC会议上表示:中国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历史上,商鞅由于变法触动了旧贵的利益,遭遇车裂的命运。”为背据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5.【答案】D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是“治理国家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无为而治”,这是战国时期庄子的主张。A是儒家思想,B是法家思想,C是墨家思想。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道家的思想主张.
6.【答案】B
【解析】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韩非子.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7.【答案】A
【解析】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秦巩固统一的知识点.
本题以《汉书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第七》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汉高祖刘邦是西汉建立者,因此排第一位,排除AB两项.汉高祖之后,汉文帝、汉景帝造就了文景之治,故汉景帝排在汉文帝之后,排除D项,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汉建立.
本题以西汉的统治者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答案】C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汉初年经过统治者长期与民“休养生息”,中国古代出现第一个治世局面是文景之治。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思想获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西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局面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是考试考查的重点,注意识记相关内容.
11.【答案】C
【解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东汉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
12.【答案】D
【解析】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太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学习的是东汉。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的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东汉的史实。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D项正确;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年,排除A项;班固是东汉史学家,代表作有《汉书》,排除B项;玄奘在唐朝时期,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B
【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史记》的内容.
注意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巨著,即不限于某个特定的朝代,而是贯通历代的著作.
2、不同点:
(1)编写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以时间为主线.
(2)内容不同;《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 3000年的主要历史;《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共 1362年的历史.
(3)编写目的不同,《史记》是一部纯历史著作;而《资治通鉴》则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
15.【答案】A
【解析】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在印度创立的,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的相关知识.
注意佛教内容的识记.
16.【答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故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
本题掌握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黄巾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故答案为:
错误:黄巾起义;订正:陈胜、吴广起义.
本题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8.【答案】×,把“洛阳”改为“长安”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题目错误,将“洛阳”改正为“长安”。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将“洛阳”改正为“长安”。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的建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的建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重点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以及历史意义。
本题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以及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答案】【小题1】分封制。
【小题2】对象:古代帝王之后、功臣、宗亲。
【小题3】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到周室朝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小题4】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的等知识,重点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对象、分封诸侯的义务、分封制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分封制的对象、分封诸侯的义务、分封制的影响等知识。
21.【答案】【小题1】境况: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国家贫困,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意思相近即可)原因:秦的残暴统治;秦末战争的破坏。
【小题2】教训: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政策:休养生息;措施:减轻刑罚,减轻赋税。
【小题3】“文景之治”。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西汉初年的境况以及原因、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汉初统治者的具体措施、文景之治局面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初年的境况以及原因、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汉初统治者的具体措施、文景之治局面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措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大学;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小题2】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小题3】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措施。
23.【答案】【小题1】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小题2】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道教。道教兴起于我国东汉未年。
【小题4】华佗。发明“麻沸散”。
【小题5】张仲景。原因: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小题6】张骞出使西域。
【小题7】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解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蔡伦改进造纸术、司马迁与《史记》、道教的兴起、华佗与五禽戏、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以及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蔡伦改进造纸术、司马迁与《史记》、道教的兴起、华佗与五禽戏、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以及作用等知识。
第12页,共14页
第13页,共1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