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高中语文课堂。“伤春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一个传统。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也有一些歌颂秋天的异数,如刘禹锡写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925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奏出了一首秋天的壮美乐曲。33岁的毛泽东重返他读书学习过的长沙,登上橘子洲头,写下了这篇气势如虹的《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文体知识】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沁园春》就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长是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词的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了这首词内容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有关。【学习目标】1.通过多层次诵读,读出韵律和节奏,读出情感。2.通过圈点勾画,能够说出诗歌景物特点,概括诗歌意境。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中国现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二、朗读诗歌1.教师播放名家范读,要求学生标注字音,把握节奏,感悟诗歌整体风格基调。2.听完录音,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学生齐读。3.教师指导学生领字要重读,如:独立、看、忆。动词要重读,如染、争、击、粪土。百舸(gě) 橘子洲(jú)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漫江(mǎn) 寥廓(liáo kuò) 挥斥(chì) 惆怅(chàng)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过渡语: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年轻时候的毛泽东心中的豪情壮志,此时的毛泽东年仅33岁,他带着“要似昆仑扫绝壁,又恰似台风扫寰宇”的信念,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斗争中去。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诗歌。精细研读1.整体理解、感知本文的内容。明确: 上阙:写景 绚丽多姿的湘江秋景下阙:抒情 激昂慷慨的革命斗志2.赏析上阙内容,课件出示诗歌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并说说者三句话大意。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 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3.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明确:诗人写了山、层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炼字的好处。“遍” 写出红之广,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明确:这两句诗人远眺观景,看到群山起伏,树林茂盛。“透” 画出江水碧绿清澈。“争” 画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景象。明确:这两句诗人近观,看到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景象。“击” 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明确:诗人仰视看到雄鹰展翅翱翔。“翔” 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明确:诗人俯视看到鱼儿自由快活遨游在水里。以鸟的轻快比拟鱼在水底的自由。“竞” 写出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明确: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同学们,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板书】第二课时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本首词的上却,我们看到了面对着勃勃生机的大自然和苍茫宇宙,毛泽东引发了内心的感慨,他想到了什么呢?来看下片。1.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起什么作用。明确:本词上阙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本句话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忆往昔,携来百侣曾游,(度过了)许多(稠)峥嵘岁月。2. 下阙以“忆”开头统领全文,“忆”的是何内容?表现了何思想感情?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何为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3. 问题:请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革命青年是怎样的形象?明确:是的,青年就是你们啊。意气风发的年代,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强强劲有力。说的就是同学们这样的年轻一代人啊。勇于针砭时弊,指点江山,敢于和权贵做斗争,抨击恶浊,褒扬清明。背景: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课件出示)过渡语:想象作者当年和同学朋友,在流水最湍急的江水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合作学习是智慧的摇篮。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仅仅是在回忆当年在江心游泳时的情形吗?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以场面作结,创造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教师小结:下阕,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下阙,我们看到了峥嵘岁月里,一群有志之士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他们担负起拯救中国的重担。同学们,年轻的毛主席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当下的我们也要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为建设祖国献出力量。4.上下阕联系总结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5.课外拓展自由辩论,我们这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年,与毛泽东他们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想比,我们究竟缺什么?指名说,师评价。6.课堂小结词的鉴赏常识。(词牌、词题、词法、章法)本词情景交融与描写手法。革命豪情,树立远大志向。7.朗诵结课同学们,毛泽东曾经写下“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新时代的青年也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中,奔赴西部,扎根基层,创新创业,选择与时代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陕西开幕,我们一起来朗诵。《青春宣言》新时代 唯努力 不负韶华新征程 唯奋斗 不惧风雨我站在黄河之巅五千年辉煌奔涌澎湃泱泱华夏 血脉相传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为人类共同家园播种希望我站在太行之巅听新时代号角嘹亮誓做中华脊梁我以青春的名义许下誓言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我站在长城之巅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梦想用热爱点亮一个光明的未来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我站在世界之巅为人类共同家园播种希望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模样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我以青春的名义许下誓言立鸿鹄志 做奋斗者立鸿鹄志 做奋斗者8.作业背诵本首词。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