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梳理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论证逻辑。
3.学会有针对性地阐发观点,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言文化常识;学习文章逻辑严谨的特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技巧,提升思维品质。
难点:体会作者改革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三、教学课时:自读课文,不超过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北宋宋神宗时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以此信《答司马谏议书》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登进土第。仁宗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主张改革除弊,强调“权时之变”,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主张“以适用为本”“有补于世”。其散文逻辑谨严,析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后世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善于说理,精于修辞,俊健峭拔,偶有情韵深婉、清新明丽之作。其词不多,但风格高俊,“一洗五代旧习”。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套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
(三)解读题目
1.文体知识:“书”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言进词所写的公文与亲朋往来的私人信件,均称为“书”。因此,古代以“书”名篇的文字,包括两种文体,分为“奏疏”类和“书牍”类。
2.解题:本文题目中的“书”为书信之意。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题目多为“报……书”、“与……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答”为“回复、回答”之意,“谏议”指官职“谏议大夫”,当时司马光任谏议大夫,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四)初读文章
1.全班齐读,检测文言文重要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1)重要字音
强聒(guō) 难(nàn)壬(rén) 怨诽(fěi) 不恤(xù) 胥(xū)怨
度义(duó) 改其度(dù) 游处(chǔ) 会晤(wù) 盘庚(gēng)
(2)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辨”同“辩”,分辩)
不宜卤莽(“卤”同“鲁”,鲁莽)
(3)古今异义
故略上报(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
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表示多次重复)
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
(4)词类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名词用作动词,施恩惠)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②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见”表被动)
③状语后置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正常语序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以谓受命于人主(正常语序应为“以谓于人主受命”)
④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作“为”的宾语,前置,应为“为何”)
⑤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怨诽”的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怨诽”)
2.梳理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阐明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结束全文。
(五)研读文章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存在分歧,所以王安石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2.作者在书信的第一句“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第一层 “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3.第一段的后半部分“虽欲强聒……冀君实或见恕也”有何含义?
作者考虑“所操之术多异”,“虽欲强聒”,也一定得不到理解,故此前只是简略回复,不作辩解;但现在因为司马光的反复来信,所以要详加解释。言辞诚恳而理性,心胸坦荡而率性。
4.阅读第一段,我们可知《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司马光借这封信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现在请学生阅读第二段,也就是答书的重点部分,思考在第二段中,王安石哪句话摆出了自己将要反驳的观点?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王安石反驳的观点,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是侵官,第二是生事,第三是征利,第四是拒谏,第五是致怨。
5.作者是怎样反驳的?圈点关键词句、理清作者思路,填写思维导图。
6.王安石对这五个点的反驳,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的,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为判断是非的原则。(司马光言必称孔孟之道,竟至在来信的一处地方连用七个“孔子曰”,王安石在进入主要反驳前,以“儒者”共认的要求“正名”为发端,将司马光所遵循的信条,作为反驳他的依据。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置论敌于无可回驳之地。)这里运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先立“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接下来,从正面依次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最后一笔带过“怨诽之多”。
7.我们知道这是一场儒者之间的名实之辩,那么“名”和 “实”分别指什么呢?
(1)名: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司马光加给王安石的“罪名”)
(2)实:实际上做的事情。
(3)名实之争,其实就是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
8.从“名实”关系上来说,王安石要证明什么他就成功反驳了司马光?
证明“名”不符“实”,即罪名不合实际。
9.王安石要证明自己行事的合法性,只需要证明司马光说的罪名不合实际。因此,他从人主、先王和天下的角度出发,批驳对方的观点。但是对于第五点指责“天下怨谤”,他有没有否认?
没有否认。王安石依次批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但最后讲到“怨诽之多”时,他没有从正面反驳,仅仅用“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笔带过。王安石认为“天下怨谤”不是变法导致的,怨谤本来就有。他在第三段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次变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招致怨谤。
10.从第三段来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1)人——“习于苟且”
(2)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3)上——“欲变此”
11.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12.第三段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1)列举历史事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是王安石的行动准则,也是对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2)文章以让步假设的方式,更加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先让一步,再进一层。其中第二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言行的实质,委婉中带有锐利的锋芒、坚定的立场。
13.从全文来看,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1)“以致天下怨谤也”。
(2)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
(六)主题归纳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点明其为名实之争,也就是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答书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符和因循守旧,在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同时,表达出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七)写作特色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2.论证方法多样。
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八)拓展延伸
1.如果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他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既然王安石从司马光的来信中找出五个点进行反驳,那么司马光是不是也要从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哪些可反驳的点?
示例:
(1)不为侵官:原来就有相关部门负责讨论法度、设置职能机构,现在王安石在朝堂上对此做出改变,就是剥夺了相关部门的职权,就是侵官。
(2)兴利除弊:如今天下疾苦,变法并没有兴利除弊,还有奸佞小人在变法中搜刮百姓,弊处更大了。
(3)为天下理财:百姓本来就没什么钱,王安石现在这么做等于加重赋税,强制借贷,这就是侵犯百姓的利益。
(4)辟邪说,难壬人:凡是反对变法的人都称之为壬人,天下那么多士大夫,难道每一个都是壬人吗?司马光反对变法了,难道他也是壬人吗?
(5)名实相符:这个罪名符不符实,不是王安石自己说了算,而是天下人说了算,要看他这个政策施行的效果如何,看百姓生活得好不好,才能判断政策好不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学了两篇文章后,请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与小组成员探讨“创业与守成”。
示例: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九)结语
同学们的论辩简洁而有力,颇具辩者风范!《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是驳论文章的典范,闪烁着古仁人学者的思维之光。当别人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有差别时,我们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别人更加理解自己的观点和才情。
其实,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面对世人滔滔质疑时王安石的镇定自若,更能理解作者对国家,人民的拳拳之情,赤子之心。
五、板书设计:展示填写的思维导图。
六、作业:
9月6日,媒体发布消息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10月将在北京办书法展。展览将首次呈现莫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实践,展示近百幅书法作品,从笔墨方寸之间,展现莫言作为著名的当代作家,与古典、传统、书法艺术以及当下日常生活的对话。莫言自幼对书法兴趣甚浓,近些年更是醉心于笔墨之趣。在展览前言中莫言称自己用毛笔写字是为了向老祖宗和书法家致敬。
消息刚一发出,即遭到网友们的议论:“莫言你可以写书!染指书法已是对艺术的亵渎!”“莫言您要稳一些,不要为钱出风头。”“知识界要改变一下向钱看的怪病了。”10月14日,莫言的“墨迹展”如期举行。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评价莫言先生的毛笔字“大气有真趣”。
对莫言举办书法展,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采用驳论的形式,阐述你的见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