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价值引领
1.理解法治的重要性;知道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理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必要性,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了解中国为人权法治化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坚持依法治国,认同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分析各国法治发展的曲折历程;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情境诱思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典共7编、1 260条,从产权制度到婚姻家庭,无不为人民而书写。这部深深镌刻人民权利的法典,将深刻影响14亿多人的生活;公平正义的阳光,将更温暖地照耀无数人追梦的征途……
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会有哪些意义 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吧!
网络导学
[footnoteRef:0]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0: 易错纠偏
1.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
提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经历了一帆风顺的发展历程。(  )
提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法律的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作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1)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3)中华法系发展的历史[footnoteRef:1] [1: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宗法结合。(  )
提示:×。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4.生产关系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提示:×。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社会规范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
提示:×。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不一定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6.在我国,行政机关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
提示:×。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审判机关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人民群众领导的伟大社会实践。(  )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我的笔记
]
时间 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 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1840年鸦片 战争后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重要性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观点
(1)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类型
(1)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4.法的特征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5.法律的职能
(1)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①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②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2)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决定因素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巨大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议题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材料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词是“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的总称。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一特征明显表明了法与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宗教规范、政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规章以及其他习惯礼仪等的差别。国家制定的法,是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以规范性文件为表现形式的法。
材料二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任何形式的法来说,都不可能指望全体社会成员完全自觉遵守。因此,法必须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也即对违法行为实行不同形式的追究以至制裁。是否具有国家强制性,是衡量一项规则是否是法的决定性标准。法以外的其他社会规范也是为了实施而制定的,但不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法的理解。(政治认同)
提示:(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1.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力代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代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成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为社会成员,创造了社会。
(3)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根本的社会关系,其他一切关系包括法律关系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地理环境因素和人口因素一般来说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作用于法。
2.深刻理解法的特点
法 的 特 点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2)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1)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2)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名师点拨]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区别
法律规范 道德规范
形成机 制不同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
表现形 式不同 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 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
约束力 不同 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约束力强 靠社会舆论和自律等来实现,约束力弱
调整范 围不同 法律只干涉人们的违法行为,不涉及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 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
[典型例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下列对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  )
A.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生产方式是其决定性因素
B.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C.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D.社会主义法比资本主义法更能够适应经济基础
解析:A 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明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生产方式是其决定性因素,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离不开社会规范,也没有体现法的产生,B、C排除;社会主义法和资本主义法都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不能说谁比谁更适应经济基础,D错误。
议题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1.依法治国的前提是立法,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政治
认同)
提示: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法律的贯彻,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政治认同)
提示: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1.法治的决定因素
(1)国情:不同国家由于自然禀赋、历史特点、现实国情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治发展及现代化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抽象的法治,只有具体国家中具体社会条件下的法治。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是在中国具体国情条件下展开的法治变革过程,体现了自身独特的内在逻辑。
(2)社会制度:国家性质决定法治的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实行的法治的性质也不同。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
2.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及具体表现
成就 具体表现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2)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1)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2)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3)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1)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2)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名师点拨] 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不同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含 义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障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范 围 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制改革等内容 只涉及执法的要求
主 体 执政党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内 容 依法执政的“政”,应为政权之“政”,即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权,它要求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凌驾于民意之上 依法行政的“政”,应为政务之“政”,即国家权力部门赋予的行政工作,依法行政要求的是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其应负的行政职责
原 则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典型例题]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深知法治的意义与价值,倍加珍惜自己的法治成果。下列属于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是(  )
①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 ②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③④正确;①是法治的决定因素,不符合题意;②是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1.回望古老中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着眼今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关于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和今天”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代中国关于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古代的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③今天我国的法治状况是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点决定的 ④今天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说明古代的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②符合题意;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④符合题意;古代中国是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关于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①错误;今天我国的法治状况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③错误。
2.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下列关于法的起源,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中派生出来的 ②法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③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④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B ①属于“神创说”,排除;②看到了法的社会性,没有看到法的阶级性,排除;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3.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  )
①对阶级意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②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④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B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产方式对阶级意志的影响,①不符合题意;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④错误。
4.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有(  )
①任何国家的法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④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分别体现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C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属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①错误;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④错误;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5.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保障人权的法治体系已十分完备 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④依法治国的理念已全面落实、人人践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③正确;我国保障人权的法治体系还有待健全,并未十分完备,排除②;“人人践行”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④。
基础巩固练
知识点一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是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唐朝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A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A正确,排除B、C、D。
2.关于中华法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②它是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它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④《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D 中华法系是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②④正确;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①错误;中华法系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这里所说的法律与伦理道德,与今天我国实行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有根本区别的,③错误。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仁人志士的法治建设梦想最终归于失败。其原因在于(  )
①法治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②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③他们试图移植的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 ④一国法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法治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③④符合题意,排除①②。
知识点二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4.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    条件决定的。(  )
A.民族 B.社会物质生活
C.政治和文化 D.历史传统
解析:B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正确;政治、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等因素影响法的产生和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排除A、C、D。
5.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归根到底要符合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不可能永恒不变。这是因为(  )
A.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B.法是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共同意志的体现
C.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经济以外的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没有任何影响
解析:C 国家性质不同,法律的性质不同,法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统治阶级的公平正义,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C符合题意;“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与题干无因果关系,A排除;“法是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共同意志的体现”否认了法的阶级性,B错误;经济以外的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D错误。
6.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认为法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认为法的发展变化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发展变化。这表明(  )
①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法的产生是为了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③法从一开始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 ④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认为法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表明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①正确;认为法的发展变化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发展变化,表明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④正确;材料未涉及法的作用,②错误;法在阶级社会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③错误。
7.道德和法律都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与道德相比,法律的特殊性在于(  )
A.法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B.法律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
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D.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法律而不需要道德
解析:C 与道德相比,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C正确;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不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A错误;法律不只规定了义务,也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B错误;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D
错误。
8.我国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  )
A.社会职能 B.政治职能
C.文化职能 D.服务职能
解析:B 我国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B正确,A材料未体现;C、D不属于法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排除。
知识点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这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这说明(  )
A.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参与
C.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解析:A 提出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这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说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A正确;B、C、D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10.关于我国法治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②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 ③党领导人民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④我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D 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①错误;我国第一部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的,②错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目前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③④正确。
素养提升练
11.中华法系又称“律令体系”,是以周礼、法家、唐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亚法律体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为基本特征。下列中华法系发展的传导历程正确的是(  )
①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②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④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A.③→④→①→② B.④→①→②→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解析:A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③排在第一位;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④排在第二位;唐朝时,我国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①排在第三位;中华法系经过上述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②排在第四位。正确的传导历程为③→④→①→②。
12.法繁体字写作“灋”,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摒穿,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去除坏人的意思。下列关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③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④自古法律就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②错误;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进程角度看,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只有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法治建设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依据。
解析:本题属于依据类试题,解答本题,要从我国的国家性质、法的决定因素以及一国的法治的决定因素来进行分析。
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2)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其相适应。
(3)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制度要求我们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的法治建设在路上。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82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结合材料并运用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归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
成就。
(2)结合材料并运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两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解析:本题共两问,第(1)问,直接运用教材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结合我国实际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2)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