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善用法律》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对应如何用法律合法维权,是在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后,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自觉运用法律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深化前面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觉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学习者分析 作为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能力,但由于法治知识还没有经过体系化的训练,法治意识相对单薄,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其法治观念有时候令人堪忧。同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阵地上,让学生自觉学习更多的法律常识,既要自觉守法,又要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3.学习目标确定 (1)学生提高对法律救助常识的认识,热爱这些法律救助机关。知道面对违法犯罪既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提升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 (2)学生通过知道法律救助的机构等常识。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善于斗争的理解和认识,青少年要弘扬法治精神,自觉守法、遵守法律,做法律的坚定捍卫者。提升自身法治观念的核心素养。 (3)学生通过提高对依法维护权益,求助法律救助渠道或途径的认识。能够对法律救助机关或方式有所认识。 面对违法犯罪,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强化自身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4.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利 (法律就是我们依法维权的有力武器,本课教学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依法维权) 教学难点:勇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青少年自身特点决定着青少年既要依法参与法治社会进程,又要学会自我保护,既要敢斗又要善斗) 5.学习评价设计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量表(学生课后自评) 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评价目的优(5)良(4)中(3)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 能否主动参与发言时声音响亮。 能否自由表达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独立思考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是否敢于否定我能常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 是否欣赏自我我能认真做好笔记,并自觉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及小组活动中,尊重他人、具有规则意识;能积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否主动培养合格公民的品质 (德性育人)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主动承担学习任务,勤于动手。是否具有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育人)以乐观的态度和心理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是否具有健康的学习心理(健康育人)在学习中欣赏同学、享受学习的快乐,共同创造生活的美好。是否具有发现美、感受和欣赏美的意识和能力 (审美育人)我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知识、能力、品格等)与困惑小组活动评价量表(学生课后互评) 评价内容分值1组2组3组4组5组6组参与活动的态度 (是否乐于接受老师推送的学习任务)1分 小组活动中的分工合作情况 (小组成员是否主动承担任务、是否全员参与等)2分 讨论发言情况 (本组发言质量、其他小组发言时的倾听情况)2分 活动纪律 (活动时紧张有序、气氛热烈,结束时快速安静)2分 合计得分5.学习活动设计 课程导入:“法治新闻”现场播报教师活动1 【提问导入】 大家对以上新闻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感受? 【引思追问】 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但却不反抗,当侵权行为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维权? 【引出课题,贯穿课堂思考】 如何善用法律学生活动1 (1)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应该能 如何应对这些侵权行为 (2)积极思考当未成年人面对侵权行为时,应该如何做。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运用情景式体验法,一方面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思考如何依法维权,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依法维权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学生经验与教学主题的自然衔接,初步引导学生养成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环节一:【侵权中·见义智为】教师活动2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案例中两位学生徒手斗歹徒无缘高考,那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 2.教师追问:加入你也在这个车中,你会怎么做?你觉得他们有没有更好的更明智的做法? 【引出结论】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常见方法学生活动2 学生认真回答并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预设):可取①能够勇敢站出来见义勇为是可取的。 ②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徒手斗歹徒不可取。 ③见义勇为不可取,更应该见义智为,而不是拿命硬拼。 2.学生自由发言,积极思考。 学生回答(预设):①首先应该是让车停下来,疏散人群。 ②报道110抱紧和120汇报伤亡情况,这期间尽可能的控制住歹徒 ③利用车上的安全锤,灭火器等去控制歹徒......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通过对情景的再现和挖掘,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遇到违法犯罪行为应该如何与其作斗争,让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常见方法的重要性。环节三:【侵权后·依法维权】 教师活动3 1.教师呈现素材:女士找网上微商买口罩一个一百三十元的遭遇。 2.教师追问:微商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如果你遇上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 教师展开活动:假如我们都是吴女士的朋友,一起为吴女士设计维权方案。 教师布置分工任务 教师做好活动计时 3.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说要找律师,找法律援助等,其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法律援助机构,我们有请神秘嘉宾来做解读:四位神秘嘉宾解读法律援助的四个机构分别是什么。 4. 教师追问,你觉得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救济有何区别?吴女士事件矛盾的双方集中在谁和谁之间? 5.列举一个 【引出结论】 法律救济与诉讼的分类学生活动3 1.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2.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预设): 诈骗、报警 3.学生完成活动 各小组合作设计分工合作,选出记录员、发言人。 记录员将记录方案写在绿色展示卡上,并将展示卡贴在白版上。 择优挑选三个小组,各小组选举一位发言人上台阐释方案设计的理由。 学生回答: 预设:①首先是打电话报警,及时寻求法律的帮助;其次可以起诉,保存自己和客服的聊天和交易记录,找律师来帮我们打官司,也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帮我们; 4.学生回答: 预设:①法律服务机构是咨询,法律救济就是去采取最后的维权行动 ②吴女士和微商,是民于民之间的诉讼 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通过再现吴女士口罩事件的情境,学生在情景中,亲历如何维权,从寻找法律服务机构到法律救济到诉讼,在思想交流和实际行动中帮助自己,帮助他人依法维权。环节四:【行动中·践行维权】教师活动4 学生活动4素材呈现:法律条款中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维权 2.教师进一步开展活动 列举一个你或者身边人经历过的侵权案例,写在黄色展示卡上,贴在下方的空格里(简洁写明人物【侵权与被侵权双方】、事件经过)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同学们提到和遇到的侵权问题。 【引出结论】 善用法律 有勇有谋 学生认真学习并区别。 2.学生积极思考并完成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办卡被骗,理发店乱消费,校园欺凌等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预设):向法律服务机构咨询,积极寻求法律救助,必要时起诉。 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学生自身遇到的侵权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9.教学反思与改进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内容有些难度,有些法律术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我尽量选取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和情境为背景,这样设置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均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直接呈现给学生关于诉讼的特点和运用的时机,未免有些生硬,应尝试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对于这个知识点,我采用情景化讲解的方式进行难点突破,感觉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