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党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党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党费》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主旨。
2.对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进行探究。
3.了解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好处,结合全文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体会文章所传达的崇高的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提高思想追求。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那么王愿坚的作品真是这样的水滴,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明明故事很小,人物很少,给人的体验是深入骨髓的,当你合上书本,脑海里仍然挥之不去书中的内容。而且书中反映出的时代精神又是宏大的,力量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党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相州镇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他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写作背景
王愿坚的侄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是在中学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党费》的。他透露,黄新这个形象的原型,其实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1917 年,王辩到济南读书,随后在“五四”新潮流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思想更为开放。1924年秋,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王辩曾化名黄秀珍,从事党的工作,因此《党费》的主人公也姓黄,黄新的身上有不少我大姑的影子。”在王伟看来,《党费》中的黄新,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党极其忠诚。“大姑也确实从事过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实她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黄新更精彩。”
1925年11月,王辩受党组织的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她回国后,曾经被捕,在狱中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健康却也因此遭受损害。王伟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希望大姑出任高级干部,但她坦陈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主动要求前往北京图书馆,在俄文编辑室工作。
三、课堂活动:
活动一:速读课文 梳理故事情节。
引子:(第1段) 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第2~5段)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事件。
发展:(第6-29段) “我”与黄新成功接头。
高潮:(第30-55段) “我”再见黄新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结局:(第56-60段) “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活动二:探究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1:“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展开小说的情节,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观点2:“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活动三: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写黄新的句子,概括人物形象。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活动四:探究小说的细节描写。
1、小说围绕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试结合文本赏析。
(1)黄新打开党证,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缴党费,既点明题目,又说明黄新对党的忠诚,在白色恐怖下,她的心依然与党证上印着的镰刀斧头一样鲜红。
(2)她那饿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女儿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这两个“瞅了瞅”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3)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儿”,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4)小说在最后也没有一般化地描写黄新被捕的场面,而是用一系列细节描绘了她在敌人逼近窝棚时的应急准备:利索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儿,从容地交代八角坳党组织的情况,慢条斯理地为女儿梳理头发……这位女共产党员临危不惧的品质以及与亲人、同志永别时的复杂感情就这样跃然纸上。
2、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①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成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成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活动五: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只有个把白鬼有气没力地喊两声,大概他们以为根据地的老百姓都被他们的“并村”制服了吧。可是我知道这看来阴森森的村庄里还埋着星星点点的火种,等这些火种越着越旺,连串起来,就会烧起漫天大火的。
环境特点:黑沉沉,无声无息,阴森恐怖。
作用:是当时血雨腥风的社会现实的写照,突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烘托了人物的为革命奋斗的崇高品质。
2、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地铺,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墙角里三块石头支着一个黑糊糊的砂罐子,这就是她煮饭的锅,再往上看,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
作用:把人物置身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反衬出她不顾自己,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革命斗志和坦荡襟怀,突出她为了“把红旗再打起来”而作出牺牲的崇高品质。
活动六:探究标题。
1、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2、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造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后来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最后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党费》通过对黄新的一系列光辉事迹的描述,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对党的忠诚与热爱,歌颂了他们在对敌斗争中坚定顽强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
活动七: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交党费本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咸菜也是寻常的食物。而小说却把咸菜——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菜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莱等细节首尾映衬。
③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不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四、课外探究。
比较阅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三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