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复习:让论据充分燃烧+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作文复习:让论据充分燃烧+学案

资源简介

让论据充分燃烧
——议论文升格训练
【学习目标】
学会几种分析论证的方法,让论据充分燃烧
【学法指导】
阅读——品析——归纳——借鉴——练笔
【情境导入】
大家知道:一簇干柴,融之以火,便有那熊熊的火光,辉映一方星空;一组论据材料,分析阐发,便会有思想的光辉烛照全文。前者是燃烧,后者也是燃烧。后者这种“燃烧”就是议论文分析论证过程,充分“燃烧”就是最大限度发挥材料的作用,使论据紧扣在论点上,又让论点扎根于论据之中,使二者成为一个不被分割的整体,以增强文章的论辩性和说服力,同时达到点题的效果。因此,议论文不能仅仅堆砌论据材料,在运用论据时要点石成金,也就是说要让论据材料充分燃烧。论证材料是否燃烧是议论是否透彻的关键。
【学习过程】
问题诊断
例1:“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思考1:这是大家议论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论证方式,请分析这种论证的不足之处。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
分析:通常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常常是引出论点之后,列举几个例子,便以为大功告成,通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同学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引用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议论文缺少分析议论,即使论据选得不错,也难以达到论证的目的,因为缺少分析议论,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油和水分离着。这类作文只能得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方法指路
(一)
例2: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乐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瑉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可见,弄虚作假行不通。
方法: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充”字点出南郭先生的要害,南郭先生之所以“逃之夭夭,贻笑大方”关键的原因就是不懂“充”懂,骨子里本质的思想就是不思进取,只想以不懂“充”内行。
例3: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 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人间的真情视若无睹,做个“无欲则刚”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分而析之,辨而认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这就从不同的事例中寻求其本质——同一个主题,同一个观点,达到了论点论证的目的。通过燃烧达到了论据与论点契合。
思考2:品读这两段文字,分析他们在叙例之后是如何围绕论点对事例展开具体分析的?
归纳方法一:内涵分析法
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深刻地揭示出事例的本质内涵、价值、意义、影响,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让读者明了你的事例和结果的关联,从而证明提出的论点和主张。
(二)
例4: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例5:诚信,昭示着一种责任感,一种人格魅力。
武汉都阳湖有一座建于1917的楼宇,名曰“景明大楼”。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在20世纪末,也即那座楼宇度过了漫长的80多个春秋后的某一天,设计事务所给这楼的业主寄来了一封信函。信函告明: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1917年设计,设计本限为80年,现已经超期服役,敬请业主关注。
真是闻所未闻!不说当初的设计者,就连当时施工的工人恐怕也没几个在世了呢。然而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仍有人为这座楼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是一个远在异国的前初的设计所。究竟是什么使一个更新数茬人的机构仍然对80年前设计的异国楼宇表示关注?即诚信,也只能是诚信。时光在流逝,岁月在变迁,美国建筑设计事物所,仍然默守着一份诚信,铭记着一种责任。他的平凡而又伟大的行动,为“诚信”两字增添上了一道耀眼的光环。 (《诚信》片段)
这是2001年高考作文节选。作者在陈述材料的基础上,先对材料进行了分析评论,然后巧妙设问------究竟是什么使一个更新了数茬人的机构仍然对80年前设计的异国楼宇表示关注?沿着这条“为什么”的思路,阐发探究根源,发掘其本质,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材料内蕴:是诚信,也只能是诚信。这一分析发掘的过程就是“燃烧”,在“燃烧”中闪现出材料的思想光辉,使论点和论据融为一体,义理契合。
思考3:品读这两段文字,分析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方法对事例进行深入分析?
归纳方法二:因果分析法
是用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系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的一种方法。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者结果与论点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
方法:例3直接陈述原因 例4自问自答
(三)
例6:欧立希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希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例7: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将导致失败。
赵人邯郸觉得楚人走路好看,便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赵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范。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地吞进肚里。
倘使邯郸能在学步之时,融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特点,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思考4:品读这两段文字,重点研读划线部分,思考他们如何对事例展开具体分析的?
归纳方法三:假设分析法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包括正例反推和反例正推两种
分析时多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为什么”,能使论证更深入。可以从事例反面选取几个角度进行假设
(四)
例8: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然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分析:把前面单一的例子,与对其进行对比性分析后的文字进行比较,很明显,多了分析,说服力更强了。
例9:2000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王义夫老枪新传,一枪失准,下枪再来,最后关头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但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在2005年的奥网赛场上,比他小7岁的俄罗斯选手达维登科都能教训他一把。
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品质和心理起了关键的作用。王义夫因为有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镇定,所以在一枪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振旗鼓,在下面的几次射击中打出最好的成绩,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因为丧失了意志力,惨败连连,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思考5:品读这两段文字,分析他们在叙例之后是如何围绕论点对事例展开具体分析的?
归纳方法四:比较对照法
通过比较,认识不同事例中的同,辨识同类事例中的异,或通过比照揭示出材料的意义,从而发挥论据的论证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作进一步分析。一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五)
例10: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 30 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 800 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 300 多位时就出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几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分析:这段话由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的事例,引申出一个人做人、处事或认识社会应“出乎其外”,审察反观,这样才会少犯错误。
思考6:品读这两段文字,分析他们在叙例之后是如何围绕论点对事例展开具体分析的?
归纳方法五:引申类比法
把所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从而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燃烧”方法,无论运用哪种,都必须牢记充分燃烧材料是为例更好的证明论点,同时燃烧的方式还可以交叉综合运用,使议论文句式灵活、章法多变,焕发理性的光辉,照彻读者的天空。
沙场练兵
1、请用因果分析法修改完善下面的议论文段。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2、请用“假设分析法”为下面的内容写一段分析论证。
话题:自己的与别人的
论据:(1)蔡桓公不听扁鹊之言,病入膏肓,一命呜呼。
(2)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失掉了街亭,丢了性命。
(3)秦孝公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秦国强大。
答案示例:其实,历史已不止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信了扁鹊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不固执己见,他又怎能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既要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又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3、请用所学方法对例1文段进行升格。
修改: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这都是些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4、指出下面文字在分析论据方面的毛病,并试加以改正。
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轻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得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
分析:上述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而这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揭示出来了。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
修改:……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
注意:对于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就要根据论点证明的需要,而强调相应的某一方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