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节及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2课时)时数与日期 课时:两课时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能力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略孔子的因材施教,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归纳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 方法与手段引入新课 4分钟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有很多智慧成果。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智慧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新课教学 35分钟 新课教学 44分钟 第一课时 一、孔子 介绍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仁,政治上主张仁政,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教育上主张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 汉武帝之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介绍《论语》:《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三,写作背景 一般认为,课文选取的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一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桴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念头。因此,曾皙的话可能切中孔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字音点拨、教师范读 千乘(shèng)之国 饥馑(jǐn) 比(bì)及 哂(shěn)铿(kēng)尔 撰(zhuàn) 冠(guàn)者 俟(sì) 风乎舞雩(yú) 喟(kuì)然 沂(yí) 题解 1.齐读标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请从文中找出孔子对几个弟子的称呼。 明确:子路:由;曾皙:点;冉有:求;公西华:赤 2.补充资料 孔子:60岁 子路:51岁 (比孔子小9岁) :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皙:39岁 (比孔子小20多岁) :姓曾,名点,字皙,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冉有:31岁 (比孔子小29岁) :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18岁 (比孔子小42岁) :复 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3.古人的称呼主要分为:姓,名,字,号 姓:本是整个氏族的称号,表明一种血缘关系,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供长辈和自己称唤。 字:古代男子成人(20岁)、女子成人(15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晚辈和平辈称,表尊敬 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六,进入课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 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 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以:因为,介词 长乎尔:乎尔长(状语后置) 乎:于。比 译文:年纪比你们大 毋吾以也:毋以吾也(宾语前置)以:通“已”,停止 ☆居:名词,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v(1)居住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积蓄,贮存 昂其值,居为奇货 (3)治理,安置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4)动词,担当,担任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5)动词,过了,经过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6)动词,占据,占有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不吾知也:不知吾(宾语前置) 译文:不知道我: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v.(1)知道,懂得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主持,管理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3)了解 君何以知燕王 (4)智慧,巧诈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尔:你们 何以:以何(宾语前置)因为什么 译文: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在家的时候说:“没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 3.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尔:相当于“然”……的样子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指天子、帝王:万乘之尊 摄:夹 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因:接续 饥馑:饥荒。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偏旁饣与食物有关) 为:治理 之:指千乘之国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哂:微笑 译文:子路急忙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4.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何如:怎么样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于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如(①):或者 为:治理 比及:等到 足:使……足。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 如(②)至于 俟:等待 译文: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5.“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何如:怎么样 能:胜任、能做到 焉:代词.指代“小相”这个工作 宗庙:天子或诸侯供奉祖先的场所、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是古代时国家重要政事。 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皇帝的庙号一般为某某祖、某某宗。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朝聘: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朝觐: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作动 穿着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名作动、带着礼帽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1)动词 ①观察,审察②辅助③相貌(2)①副词互相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根据情况分别译为"你""我""他" 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 "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诸侯的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7.“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鼓:弹奏 名词作动词 希:通“稀”稀疏 铿尔:铿的一声.形容响亮的声音 舍:放下 而:表顺承 作:起身、站起来 撰:古今异义 古义 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今义:写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何伤乎:伤何乎 妨碍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伤:妨碍 译文:曾点,你怎么样 " (曾晳)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 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8.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莫:通“暮”。莫春即暮春,农历三月 成:定 冠礼:吉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本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咏:唱歌 而:连词,表修饰 译文:(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一路唱着歌走回家。" 9.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何如:如何,宾语前置,固定结构,怎样 也已矣:罢了 何:为什么 为国以礼:用礼来治理国家,状语后置 让:谦让 v责背 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10.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唯: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意 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 也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安见:怎么见得?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非诸侯而何?: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 为:做 之:指诸侯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大相 译文: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相呢 " 文言字词盘点 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暮春,阳春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同“已”,停止 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5)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教师讲授并板书 12分钟 10分钟作业布置 1分钟 同步练习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哂之(以其言不让) 且知方也 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课后评注 本节课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由于是文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以及讲课中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进行课堂安排。 文言文中字词是关键,必须让学生通过背诵掌握大量的字词。 教导学生做一个有抱负但谦虚谨慎的人。章节及课题 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课时)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能力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略孔子的因材施教,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归纳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 方法与手段检查复习 5分钟 提问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大意 找几名学生回答新课教学 38分钟 新课教学 44分钟 第三课时 一,进入新课 1.全文从内容上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围绕这个字,全文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志;三 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述志性格孔子评志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1)子路: 述志: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侧重强国) 性格: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评价:“孔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冉有: 述志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侧重富民) 性格: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评价:“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肯定冉有的志向,赞赏他谦逊的态度 (3)公西华: 述志;“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礼乐) 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评价:“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肯定公西华的谦逊的态度,觉得他大材小用 (4)曾皙: 述志:鼓瑟希,铿尔,舍瑟而(表顺承)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性格: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评价:吾与点也 思考:孔子为什么赞成曾点的想法? 曾晳的志向中虽未提及治国,但他通过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它高度概括出了孔子理想中礼乐治国后的社会特点,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也表现出了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曾晳的行为特点:曾晳舍瑟而作,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另一方面曾晳的洒脱、不愿为官,符合当时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现状,表现了淡泊名利、洒脱高雅的高尚志趣。 (5)孔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教学民主,因材施教 ①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②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二,小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的交谈中,也要引导学生立志。 本文是以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是师生之间一次极平常的交流,就在这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中,却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孔圣人的和蔼可亲,他的循循善诱,他超乎寻常的教育理念和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以及他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追求人人平等、幸福的和谐社会,在这里都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此外,子路的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的谦恭逊让,曾皙的高雅不凡,也为我们展现了孔门弟子的不同风采。 三,实战演练 [高考链接] (1)(2015·湖北省卷)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 居:治理 (2)(2015·安徽省卷)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3)(2015·福建省卷)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居:居住 (4)(2015·湖南省卷)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居:担任 (5)(2014·四川省卷)未有居郎署者(《梁书·王筠传》) 居:任职 (6)(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居:居住 (7)(2013·安徽省卷)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居:占据,占有 (8)(2013·湖北省卷)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居:居住 15分钟作业布置 1分钟 预习《齐桓晋文之事》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哂之(以其言不让) 且知方也 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课后评注 本节课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由于是文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以及讲课中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进行课堂安排。 文言文中字词是关键,必须让学生通过背诵掌握大量的字词。 教导学生做一个有抱负但谦虚谨慎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