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节气去探究-中国传统节日》(课件)-四年级上册劳动苏教版(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跟着节气去探究-中国传统节日》(课件)-四年级上册劳动苏教版(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习俗
祭灶、扫尘年画 、守岁、年夜饭、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放爆竹迎新春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讲求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贴春联
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秦叔宝 尉迟恭
压岁钱
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发展为后来的贺年片。
元宵节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提倡佛教的汉明帝时期(公元58 — 75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
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节习俗
禁火
扫墓
踏青
插柳
放风筝
端午节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端午食粽 、
佩香囊 、悬艾叶菖蒲、饮雄黄酒
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也称“团圆节”。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即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嫦娥奔月的传说
吃月饼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的《梦梁录》。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赏月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祭拜月神。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更为盛行。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
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登高
吃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的习俗
除 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习俗
  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守岁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