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专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专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源简介

2022至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专题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知识清单
1.1912 年1 月1 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
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随后,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为防止袁世凯独裁,1912 年3 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随着专制政权的瓦解,各党派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1912 年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
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1913 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被刺杀,引发“二次革命”。
4.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又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5.1915 年袁世凯称帝,1916 年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
6.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北洋派的人,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和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割据混乱不堪。
7.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
式建立,1928 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
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8.1945 年,国共两党举行重庆谈判,决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 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等。但政协决议不久被蒋介石撕毁。
二、巩固训练
(一)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5 分,计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图反映的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北洋政府的统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护国战争的爆发
2.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A.太平天国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3.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清帝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4.从专制到民主是政治发展的趋势,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人却倒行逆施。他镇压“二次革命”,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复辟帝制。这个人物是
A.吴佩平 B.袁世凯 C.段祺瑞 D.张作霖
5.下图是1918 年沈伯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该作品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这里的“三大政策”是指
①平均地权②扶助农工③联共④联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毛泽东选集》中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A.创办黄埔军校B.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C.成立南京国民政府D.实现全国统一
8.“袁氏于22 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导致这一结果的历史事件是
A.二次革命中B.护法运动C.护国战争D.北伐战争
9.国民党一大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等10 人当选,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反映出
A.共产党取得国民革命领导权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
C.共产党掌握独立的革命武装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0.蒋介石曾写道:“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里的“渝”指的是
A.广州B.瑞金C.西安D.重庆
(二)主观题10 分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权,保
护人民财产等;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社会生活方面,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等;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版权所有——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912—1920 年,中国新建万元以上工矿企业1048 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
了新的增长;1913—1919 年,全国产业工人从约50 万增加到260 多万。……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材料一中的改革措施与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 分)主要体现了哪个阶级的思想?(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之间的联系。(4 分)
(3)请列举材料二中“新的政治力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史实。(2 分)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5 分,计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10 A B C B C D B C B D
(二)主观题,本大题10 分
(1)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2 分)资产阶级。(2 分)
(2)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南京临时政府倡导的民主、平等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思想进步。(4 分,每点2 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五四运动;国民革命。(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一、知识清单
1.1927 年10 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 到1930 年,全国建立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其中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在各革命根据地中,各级苏维埃政权(人民政权)建立起来。
3.1931 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临时中央政府,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4.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
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市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5. 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
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三三制”原则
6.1945 年中共七大召开,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确立毛泽东
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7.1949 年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基本政策。
8.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该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巩固训练
(一)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5 分,计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
A. 井网山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2.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北伐战争的迅速推进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D.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1927 年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湘赣边界,
并在1928 年上半年,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其
名称和革命对象是
选项 根据地名称 革命对象
A 晋察冀根据地 日本帝国主义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日本帝国主义
C 晋察冀根据地 国民党反动派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反动派
4.下图是1931 年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该证件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
党人开展土地革命,探索出一条符台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是
A.城市暴动 B.井冈山道路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来封建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里的“正确革命道路”指
A.城市暴动,武装夺取大城市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以改革、改良反帝反封
6.“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是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因为获得土地是贫苦农民最强烈的渴望。而没有土地革命,不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红军队
伍难以扩大,军事斗争难以坚持,根据地也难以巩固和发展”。材料陈述了
A.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B.打土豪分田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全民族的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
7.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
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红色政权”能
够存在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B.武装斗争C.土地革命D.根据地的建设
8.下图展示了1928 年4 月朱德率领部队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的情景。
他们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南昌B.遵义C.延安D.井冈山
9.在抗日战争后期,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奋斗方向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C.中共二大D.古田会议
10.中共七大,“总结了我们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
一起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这次大会
A.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D.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方向
(二)主观题10 分
百年风雨,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面对挫折和磨难,凭借顽强的革命斗志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力挽狂澜,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低谷走向新生实现重大转折,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下列事实补充完整。
开天辟地
① ___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星火燎原
1927 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②___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战略转移
1935 年一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
死攸关的转折点。
团结抗战
1940 年下半年,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八路军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史称“③___”。
人民解放
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④___ ,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 年4 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
领⑤___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5 分,计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10 A B D B B B A D B B
(二)主观题,本大题10 分
①1921;②井冈山;③百团大战;④大别山;⑤南京。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知识清单
1.1949 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有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的政治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3.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4.1957 年以后,民主集中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削
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5.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二、巩固训练
(一)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5 分,计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一五计划”的实施D.政治制度的创新
2.1949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某一活动现场直播道:“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一一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天地上。”播音中“新的时代”始于
A.中华民国的成立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同时,奠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的根本政治制度也确立了,它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4.1953 年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选举法》。该《选举法》的颁布实施
A.宣告了三大改造的完成B.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
C.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D.标志着工业化建设开始
5.2021 年12 月4 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保障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君主专制制度
6.《人民日报》1954 年1 月25 日文:“中央、华北和北京各机关选民投票的队伍中,充溢着格外热烈的气氛。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
C.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D.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7.《六亿人们心花开》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形成
D.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
8.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9.西部12 省(区、市)的人均GDP,1990 年只有全国平均值的70%左右,2000 年又下降到60%左右;2000 年的人均GDP 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基于此,国家全面实施了
A.科教兴国战略B.人才强国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D.“三步走”发展战略
10.关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享受到了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
B.符合中国国情,且都体现了创新精神
C.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
(二)主观题10 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举法》以一定
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1)据材料一概括《选举法》的特点。(2 分)该材料体现了
我国哪一政治制度?(2 分)
材料二见图(来源:中国文明网)
(2)材料二图中的“中国道路”是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2 分)为了“凝聚中国力
量”,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制度、政策或措施?(4 分)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5 分,计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10
D D A B C D A B C D
(二)主观题,本大题10 分
(1)特点:按人口比例选举,兼顾地区、单位、城乡、民族间的差异。(2 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分)
(2)中共十二大。(2 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 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优惠
政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兴边民行动。(2 分,答出2 个要点
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