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专题探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专题探究(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专题探究
高考小说阅读中分析和括人物形象是重要考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对考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类试题是对人物形的局部考查,通常就某一细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理人物心的变化过程。
小说说中人物的感态度,是在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梳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是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物的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作为读懂小说的一个切入点,梳理小说中人物情感度的变化,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考点。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访“画儿韩”
邓友梅
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宴。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
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是挺明显的。《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瑞雪图》画年关景象,自然要戴风帽。所以单看小孩,单看背景,都是张择端的;可放一块,就不是张择端画的了。”
大家一片惊叹,甘子千心中也暗自佩服。言毕,画儿韩往画上泼了杯酒,划了根火,当场点着,笑道:“把它烧了罢,省得留在世上害人!”
甘子千越想越不安。那日没有阻止那个不长进的那五把自己仿的画儿拿去作旧、又拿去画儿韩处当了,才落下今日这场无声的奚落。他决定明天一早去访画儿韩,把事儿说破。
第二天甘子千到了画儿韩处。画儿韩才把他让到屋里,却见账房先生满脸慌张地跑进来说:“出事了!有人赎画儿来了!要赎昨天烧的那幅《寒食图》!”
甘子千顾不上规矩礼节,跟着画儿韩到了前柜。只听见那五细声细气地说:“有画儿拿画儿,没画儿呢,咱们找个地方说说……”
甘子千正想找句合适的话劝那五罢手,画儿韩往前一挤说道:“您急呀,我比您还急呢!我算计着一开门你就该来的,怎么到这钟点才来呀,不是赎画吗 拿走!”
那五两手哆哆嗦嗦去接包,“画儿昨天不是烧了吗 ”
画儿韩说:“昨天不烧你今天能来赎吗 你想要,今晚上我再给你作一幅!”
甘子千不敢相信眼前的奇迹。他把视线投在画的左下角,那个拇指印端端印在那里,跟昨天烧的那画一模一样。
甘子千从此处处躲着画儿韩。
北平解放后,甘子千因出身清白贫苦,学习积极,思想进步,当上了书画业领导小组成员。文物书画业要整顿领导班子,有人提出调画儿韩,向甘子千征询意见:“听说他挺有本事,你看咱们用不用他好 ”甘子千思忖:当初自己本没有坑骗他之意,却弄得无法解释;他如果来了,要是说出来……于是他说:“画儿韩做假画出身,还是领导上决定,我没把握。”画儿韩终于没被调用。
一晃三十多年,甘子千也快七十了。当他当选为人民代表时,他给自己算了算账,算算这一辈子对人民对国家做过哪些亏心事,算来算去,算到了画儿韩头上。如今国际市场文物涨价,但文物业的老手死的死、病的病,人手荒成了要害症。而若论识别古画,画儿韩可谓身怀绝技,怎么能不让他发挥才干呢?当初只要自己说“这个人有用”,画儿韩就留下了,可是自己没说。
他决心把画儿韩找回来,把欠债还上。
这一动手找,才发现北京城之大,人口之多,寻人之难!先听说画儿韩在天桥的茶馆烧过锅炉,到那儿一看,茶馆早黄了。又听说画儿韩在金鱼池附近养金鱼,去那儿一问,房子全拆了。找了半个月,走了八处地方,终于听说画儿韩确实健在,有时还到陶然亭附近去。
一清早,甘子千就拄着棍来到了陶然亭。雾蒙蒙的湖园里有跑步的,喊嗓的,遛弯的。他见人就打听,终于找到了画儿韩的好友并被告知,画儿韩脑血栓前天进医院了。
“唉……”甘子千连连叹气。
“他呀,累的,去年检查出脑血管硬化,医生叫他多休息,他反而忙起来了,说祖传识别古画很有点诀窍,想赶紧把它写下来,免得失传。他说,这两年党中央政策好,目前搞‘四化’,他这点本事对国家是有用处的。”那人说,“你是他什么人?能帮帮他吗?”
“能!”
甘子千振作起来。他想应当派人去帮他整理材料;应当在人代会上提一个抢救老人们身上保存的绝技的提案;他还想把自己的存款移到画儿韩的名下,给他治病。他觉着生活总算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向这个世界告别时,可以于心无愧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开眼”“喊嗓”“遛弯”等方言俚语的使用,和对以画儿韩、那五为代表的旧北平城各色人等的描绘,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地域色彩。
B.小说开篇设置“上哪儿去找‘画儿韩’”的悬念,后文却不急于叙述找寻的过程,而是插叙两人的“过节儿”,巧妙地解开悬念,构思精妙。
C.仿作的《寒食图》上“淡淡的拇指指纹印”是一处精巧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甘子千的心理状态,将“烧画”“赎画”两个情节贯穿一气。
D.小说叙述故事的手法高超,例如明写甘子千四处寻访韩画儿,打听到他曾烧过锅炉、养过金鱼,实则将画儿韩一段穷困潦倒的经历补写完整。
【答案】B(“巧妙地解开悬念”不当,后面部分才解开“找寻画儿韩”的悬念。)
2.小说中以仿作的《寒食图》连接情节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一幅仿作的画连接起小说中三个人物的恩怨,推动横跨三十多年的故事情节展开,既凸显了故事的背景,本身也具有极强的戏剧性;②围绕这幅画三个人物的性格展现充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仿作的画展现了画儿韩家传识画技艺的高超,是甘子千为“四化”寻人才以保存传统绝技的直接原因,丰富了小说主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本题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情节,人物、主题作答。
情节上,以仿作的《寒食图》交代人物之间的过节,是故事的背景,推动横跨三十多年的故事情节展开,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人物塑造上,围绕这幅画三个人的性格展现充分,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的仿作画后,既佩服画儿韩识画技艺的高超,又深感不安,总是躲他;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使甘子千意识到画儿韩对于国家建设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要,于是努力寻坊他,这幅画使人物形更丰满。
主题上,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展现了儿韩家传识技艺的离超,是甘子千为四化人才以保存传统绝技的直接原因,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3.甘子千对画儿韩态度的三次转变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后,既佩服画儿韩识画技艺的高超,又深感不安,总是躲着他;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调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使甘子千意识到画儿韩对于国家建设、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要,于是努力寻访他。②通过描绘甘子千对画儿韩的态度的变化,赞美了善良的人性,反映了新时代、新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突显小说主题。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主旨的把握力,解答本题时,需要从人物、情节来解读文本情节,整理作答。
情节方面,“子千心中越想越不安”画儿韩做假画出身,还是领导上决定,“我没把握这两年党中央政策好,目前搞四化”,他这点本事对国家是有用处的,三次转变是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后,既佩服又深感不安;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努力寻访他,通过描绘甘子千对画儿韩的态度三次变化,赞美了善良的人性,反映了新时代新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精要总结】
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三入手”:一是从情节入手,二是从细节入手,三是从环境描写入手。
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①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③充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 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
【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连着下了数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山谷间升起薄薄的雾霭,有一处山头上还挂着几道炫炫的彩虹、今天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对这条通往山外的路他早已烂熟于心。他回过头,只看见一车的柴,并没有看见父亲。他再次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原来还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相信不用他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抽在牛身上。他说,响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他想,牛对父亲看来也有感情了。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无缘无故地停了下来。他心里想,父亲没有了,不和父亲在一起,就是不顺。这么想着,再次叹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爹,转弯了。这一说,牛竟然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现在到了转弯,他一言不发,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接下来的路,他和牛就顺畅得多了。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像原来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蓝裤,红红的上衣,两眼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艳的红。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他把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点山货,常带的是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既有点甜,又有点酸。口感好,很开胃。这些小红山果都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带着不为卖钱,而是到山外后,摊在木柴一边,供人品尝。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在摊子前转过来又转过去,盯着红红的山果,问他,卖的 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他看着她,大方地抓起一把,塞到她手里。女人的脸红了一下,就像天又亮了一层。
第二天,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 他说,这个不稀罕,山里有的是,摘都摘不过来,不值钱。她说,山里好吗 他说,很好,什么好吃的都有,红山果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你不觉得枯燥吗 不枯燥,山里有鸟、山鸡、野兔,山溪里还有小鱼小虾小螃蟹,山树上樱桃、葡萄、山检、石榴……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她坐在空空的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红苗说,我想告诉我爹,于是红苗面对群山,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青树说不打明天就没法出山了。红苗说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 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 那可不是。过去我和爹每年都要种下不少树呢!红苗说那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给自己说,转弯,转弯。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而现在,红苗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菜种。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说我想给我爹说说青树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洛阳晚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孤独的牛”像“一个小黑点”与后文对红苗“一抹鲜艳的红”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主人公心境的变化和生活的转变。
B.文中下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技巧上是语带双关,既可以理解为牛在青树提醒下顺畅地走山路,也可以理解为青树人生道路逐渐开始变化。
C.作者用勤恳的牛在熟悉的路上需要提醒才知转弯,意在表达:在熟悉的生活中,人往往也需要外在的提醒和引导,才可能打破僵化思维,走出新路。
D.老牛可看作远山人的象征,它身上既有老一辈勤恳坚韧而顽固保守的性格特征,又有像青树这样年轻一辈人勤劳踏实而主动进取的精神品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青树勤劳踏实可以在文章中看出,但是并不能看到他怎么“主动进取”,相反“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后来的变化也不是主动变化,而是红苗的提醒和指点,才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另外,文章也没有明显的交代或暗示老一辈“顽固保守”。
故选D。
2.文章除了刻画青树这一形象外,还写了姑娘红苗,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分析红苗这一形象特征。(6分)
答案:红苗是一名有思想的姑娘。①勤劳能干。“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②头脑灵活,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看到青树带的山果萌生了卖山果的想法,面对青树的不解,她的解释是可以“卖山果”“种果树”,把山里常见的山果运往山外使之成为可以赚钱的商品;③有眼光有主见。面对山里人习以为常的山果,她看出潜在的赚钱机会,她还“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主动选择“我转弯了”,并因此也找到自己的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分析红苗这一形象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聪慧”“勤劳”“灵活”“有主见”的角度概括人物红苗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结合“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分析,说明红苗勤劳,有眼光。结合“红苗说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 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 那可不是。过去我和爹每年都要种下不少树呢!红苗说那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等分析,说明红苗头脑灵活,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说明她有眼光,有主见。先概括红苗的形象特点,再结合小说的情节,分点回答。
3.文章中多次出现“爹,(我)转弯了”,请结合文本试着概述“转弯”的几层意思。(6分)
答案:①故事情节的“转弯”。情节发展变化——父亲在世,青树在后边提醒父亲,父亲去世青树在牛后边提醒。在山里赶路,需要转弯,人也需要转弯。②文中人物生活的“转弯”。青树在红苗的提醒和帮助下,完成了从“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打柴为生的生活向种果树、卖水果赚钱的生活的转变。红苗经济头脑的灵活,引起青树生活的变化。③思想的转弯,升华主题。人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做岀主动选择,而在自己还不具备主动选择的条件下,能善于听从别人的提醒,并付诸行动。能做到这两点,往往就能走岀人生新天地,开创人生新境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文本试着概述‘转弯’的几层意思”,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这句话是青树与父亲一起驾车遇到转弯时养成的习惯,然而父亲已经不在,青树仍习惯性地喊,既表现出青树对父亲的依赖,也写出青树失去父亲后的悲伤孤寂;这句话同时联系了老牛的反应,借青树与老牛相依为命的孤寂,来引出后文情感的变化。在山里赶路,需要转弯,人也需要转弯。结合“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给自己说,转弯,转弯。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树种,瓜果种,蔬菜种”分析,本文写的青树命运从失去父亲的孤寂到红苗走到他身边,给他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正是人生的转弯。它既是道路的转弯,又象征着生活方式和心态的转变,更符合主题,青树和红苗因观念上的转变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青树的人生转弯不仅具有个人意义,也让人思考其他大山住人的生活该如何转变。
【点睛】
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风雪日月山
李 迪
李老师,我七年前从西北师大毕业,当时有好多地方能签约工作:云南、贵州、宁夏、青海……我挑了又挑,选了青海。
接受我采访、称我李老师的人,名字有点儿怪,叫赵程皇。一个胖胖的甘肃姑娘,老家在张掖。她说自己喝凉水都长肉,说是“胜天半子”拆开重组。我没听明白,她豪爽一笑,天生胖子啊!
我俩谈话的地方叫日月山。这里是青海通往西藏的门户。山之青海这边儿,屹立着中石油的汇源加油站,胖姑娘就在这里当上了一名加油员。
李老师,你可不知道,刚进十月,这里就下雪了。我第一天晚上在站里值班,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我从没有听过这种声音,太恐怖了。老员工说,山口风大,吹到玻璃上就是这声。外面来车了,赶紧出去加油。一推门,风把人往里刮。眼看着离加油机就几步远,愣是过不去。噎一口,喘半天。
我们这里是换界区,车进藏,油就贵了,司机们都铆足劲儿在这儿把油加满。人可老多了。一摸油枪,寒气直接钉进骨头,上牙打下牙,张开嘴都说不出话。宿舍里没火,冻得睡不着。站里的被子又小,盖得了脚,盖不住头;一盖头,脚又露出来。哪儿都冷,哪儿都不舒服。
这时候,我特别想家,想妈,就给妈打电话,说冷,说被子小。妈说,那么多人都在站上干着,你赵程皇不比别人差。你要好好的,坚持就是胜利!
话是这样说,妈不知道,坚持下来有多难啊!
又是一个风雪天,我身上包得跟粽子一样,哆嗦着两手加油。我站在最外面的机子旁,油枪插进油箱里,两眼不由得看看远山,看看雪。老家离青海太远了,得翻过一座大坂山,海拔六千多米。山路崎岖,弯儿又急,开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上能摸到云……
正想着,忽然感觉有人在看我。是的,我能感觉到这个人在看我。
我抬眼望去,不远处有一个身影。
啊,这身影好熟悉!
是谁,是谁?
是妈妈啊!
我顾不上跟司机打招呼就飞奔过去。
妈站在雪地里看着我,佝偻的背上,背着一个打成豆腐块的大号被子!山风吹乱了她过早飘白的头发。
妈妈,妈!
我大声叫着。在奔过去的一瞬间,我发现妈已经把脸上的泪擦干了,只剩下红红的两眼。
妈,您怎么来了?
我想你了,丫头!
妈说完,一把把我抱过来,搂在怀里。我感觉妈的身子在往下沉。让被子压得往下沉。
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
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加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
妈啊,妈,您来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就那么在雪地里站着……
妈说,丫头别哭了,去好好加油,人家等着呢!
妈刚退休,可我觉得她已经老得不行了。我不知道她在风雪里站了多久,身上的衣服全湿了。她本来可以寄钱给我,让我在这儿买被子。可是,她没有寄,也没有打电话说要来送被子,就这样不声不响,在风雪中,翻过大板山,把被子从张掖背了过来。
后来,我才知道,妈从没来过青海,也不知道日月山。从张掖来的客车,都是白天开,晚上到。她为了能在白天赶到加油站,就坐了一辆私家车,本来八九个小时的路,因为风雪,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
妈跟我说,丫头,我们已经陪伴你二十多年,你长大了,从不会走路到会跑,以后的路你要自已走了。有些苦,有些难,是你这辈子必须要经历的。爸妈只能在旁边给你鼓鼓劲儿,就像这样给你送床被子,让你感受到我们永远在你身后。无论遇到什么,你都不能放弃。人生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只要放弃了就归零,就要重新开始!
妈在站里待一天就走了,说怕影响我工作。
跟她分手的时候,我不敢回头,怕回头发现她在看我,我受不了。
打那以后,我换了个人,每天迎着开来的车,离老远就把手高高地举起--
您好,欢迎光临!九十三号油加满吗?九十七号油加满吗?
再苦,再累,我永远微笑着。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为了赶路的人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说到这儿,程皇停了下来,眼里闪着泪,遥望日月山。
我知道,她又想起家,想起了妈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甘肃姑娘赵程皇,并通过写赵程皇笑谈自己“胜天半子”,突出了赵程皇豪爽乐观的性格。
B.小说善于安排伏笔。如前文写“老家离青海太远”,车行八九个小时,下文写母亲“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前呼后应,突出了母亲此行的艰难等。
C.小说语言口语化,富有表现力。如“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突出山风之大,写出心中的恐惧。“路上能摸到云”突出了山路高险。
D.小说构思巧妙。文章采用对话体,既写“我”(李老师)与赵程皇的问答,也写赵程皇与她妈妈的对话,叙事简洁,笔墨集中,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采用对话体”错,文章主体部分主要是赵程皇自己的叙述,并非“对话”。故答案为D。
5、“被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站里被子小,突出条件差、天气冷、困难大,是赵程皇打电话回家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②母亲不声不响、历尽艰辛送被子,是故事的高潮,突出关心、怜惜女儿的母亲形象;③小说结尾,被子成了父母的鼓励、支持的象征,是赵程皇的精神动力,升华了小说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物象本身的作用,然后考虑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作用,最后还要加上艺术手法的作用。本题“被子”在情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被子短小,才引起了后面赵程皇打电话、妈妈送被子的情节,因此被子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人物塑造方面,送被子的艰辛体现了母亲对赵程皇的爱和关心,也借以表现赵程皇的成长。在主题反面,被子在母亲走后成了赵程皇的精神支持,被子的意义得到升华。
【点评】“物象”的基本作用有哪些:
1.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2.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显示线索,作铺垫,构成对比,(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
3.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4.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
6、小说两次写到赵程皇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答案:①第一次是“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突然看见送被子来的母亲,充满惊喜与激动,见到亲人尽情释放心中的思念与委屈;②第二次是“眼里闪着泪”,是对母亲、家乡的思念,对母亲风雪中送来温暖与慰藉的感激,为自己的成长感到欣慰。
效果:①丰富了赵程皇的人物形象;②表现了赵程皇的成长,凸显了困难、磨难(鼓励、支持)使人成长的主题。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从文中找到该情节所在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找到这个情节发生的特定情境以及当时人物的心理,要结合所在的矛盾冲突、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效果可从对人物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两方面来答。
本题第一次流泪是在突然看到母亲出现,“妈妈,妈!我大声叫着”可知她心中惊喜、激动,由“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加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可知又有这段时间受苦的委屈以及对母亲的思念。第二次流泪是在文章末尾,由后面的“遥望日月山”可知流泪的原因有对家乡、母亲的思念;由“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可知有对母亲送被子的感激;由“打那以后,我换了个人”可知有对自己成长的自豪。效果就是表现赵程皇的成长以及凸显关于成长的主题。高考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专题探究
高考小说阅读中分析和括人物形象是重要考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对考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类试题是对人物形的局部考查,通常就某一细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理人物心的变化过程。
小说说中人物的感态度,是在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梳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是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物的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作为读懂小说的一个切入点,梳理小说中人物情感度的变化,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考点。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访“画儿韩”
邓友梅
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宴。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
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是挺明显的。《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瑞雪图》画年关景象,自然要戴风帽。所以单看小孩,单看背景,都是张择端的;可放一块,就不是张择端画的了。”
大家一片惊叹,甘子千心中也暗自佩服。言毕,画儿韩往画上泼了杯酒,划了根火,当场点着,笑道:“把它烧了罢,省得留在世上害人!”
甘子千越想越不安。那日没有阻止那个不长进的那五把自己仿的画儿拿去作旧、又拿去画儿韩处当了,才落下今日这场无声的奚落。他决定明天一早去访画儿韩,把事儿说破。
第二天甘子千到了画儿韩处。画儿韩才把他让到屋里,却见账房先生满脸慌张地跑进来说:“出事了!有人赎画儿来了!要赎昨天烧的那幅《寒食图》!”
甘子千顾不上规矩礼节,跟着画儿韩到了前柜。只听见那五细声细气地说:“有画儿拿画儿,没画儿呢,咱们找个地方说说……”
甘子千正想找句合适的话劝那五罢手,画儿韩往前一挤说道:“您急呀,我比您还急呢!我算计着一开门你就该来的,怎么到这钟点才来呀,不是赎画吗 拿走!”
那五两手哆哆嗦嗦去接包,“画儿昨天不是烧了吗 ”
画儿韩说:“昨天不烧你今天能来赎吗 你想要,今晚上我再给你作一幅!”
甘子千不敢相信眼前的奇迹。他把视线投在画的左下角,那个拇指印端端印在那里,跟昨天烧的那画一模一样。
甘子千从此处处躲着画儿韩。
北平解放后,甘子千因出身清白贫苦,学习积极,思想进步,当上了书画业领导小组成员。文物书画业要整顿领导班子,有人提出调画儿韩,向甘子千征询意见:“听说他挺有本事,你看咱们用不用他好 ”甘子千思忖:当初自己本没有坑骗他之意,却弄得无法解释;他如果来了,要是说出来……于是他说:“画儿韩做假画出身,还是领导上决定,我没把握。”画儿韩终于没被调用。
一晃三十多年,甘子千也快七十了。当他当选为人民代表时,他给自己算了算账,算算这一辈子对人民对国家做过哪些亏心事,算来算去,算到了画儿韩头上。如今国际市场文物涨价,但文物业的老手死的死、病的病,人手荒成了要害症。而若论识别古画,画儿韩可谓身怀绝技,怎么能不让他发挥才干呢?当初只要自己说“这个人有用”,画儿韩就留下了,可是自己没说。
他决心把画儿韩找回来,把欠债还上。
这一动手找,才发现北京城之大,人口之多,寻人之难!先听说画儿韩在天桥的茶馆烧过锅炉,到那儿一看,茶馆早黄了。又听说画儿韩在金鱼池附近养金鱼,去那儿一问,房子全拆了。找了半个月,走了八处地方,终于听说画儿韩确实健在,有时还到陶然亭附近去。
一清早,甘子千就拄着棍来到了陶然亭。雾蒙蒙的湖园里有跑步的,喊嗓的,遛弯的。他见人就打听,终于找到了画儿韩的好友并被告知,画儿韩脑血栓前天进医院了。
“唉……”甘子千连连叹气。
“他呀,累的,去年检查出脑血管硬化,医生叫他多休息,他反而忙起来了,说祖传识别古画很有点诀窍,想赶紧把它写下来,免得失传。他说,这两年党中央政策好,目前搞‘四化’,他这点本事对国家是有用处的。”那人说,“你是他什么人?能帮帮他吗?”
“能!”
甘子千振作起来。他想应当派人去帮他整理材料;应当在人代会上提一个抢救老人们身上保存的绝技的提案;他还想把自己的存款移到画儿韩的名下,给他治病。他觉着生活总算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向这个世界告别时,可以于心无愧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开眼”“喊嗓”“遛弯”等方言俚语的使用,和对以画儿韩、那五为代表的旧北平城各色人等的描绘,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地域色彩。
B.小说开篇设置“上哪儿去找‘画儿韩’”的悬念,后文却不急于叙述找寻的过程,而是插叙两人的“过节儿”,巧妙地解开悬念,构思精妙。
C.仿作的《寒食图》上“淡淡的拇指指纹印”是一处精巧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甘子千的心理状态,将“烧画”“赎画”两个情节贯穿一气。
D.小说叙述故事的手法高超,例如明写甘子千四处寻访韩画儿,打听到他曾烧过锅炉、养过金鱼,实则将画儿韩一段穷困潦倒的经历补写完整。
2.小说中以仿作的《寒食图》连接情节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甘子千对画儿韩态度的三次转变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连着下了数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山谷间升起薄薄的雾霭,有一处山头上还挂着几道炫炫的彩虹、今天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对这条通往山外的路他早已烂熟于心。他回过头,只看见一车的柴,并没有看见父亲。他再次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原来还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相信不用他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抽在牛身上。他说,响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他想,牛对父亲看来也有感情了。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无缘无故地停了下来。他心里想,父亲没有了,不和父亲在一起,就是不顺。这么想着,再次叹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爹,转弯了。这一说,牛竟然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现在到了转弯,他一言不发,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接下来的路,他和牛就顺畅得多了。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像原来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蓝裤,红红的上衣,两眼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艳的红。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他把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点山货,常带的是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既有点甜,又有点酸。口感好,很开胃。这些小红山果都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带着不为卖钱,而是到山外后,摊在木柴一边,供人品尝。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在摊子前转过来又转过去,盯着红红的山果,问他,卖的 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他看着她,大方地抓起一把,塞到她手里。女人的脸红了一下,就像天又亮了一层。
第二天,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 他说,这个不稀罕,山里有的是,摘都摘不过来,不值钱。她说,山里好吗 他说,很好,什么好吃的都有,红山果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你不觉得枯燥吗 不枯燥,山里有鸟、山鸡、野兔,山溪里还有小鱼小虾小螃蟹,山树上樱桃、葡萄、山检、石榴……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她坐在空空的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红苗说,我想告诉我爹,于是红苗面对群山,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青树说不打明天就没法出山了。红苗说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 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 那可不是。过去我和爹每年都要种下不少树呢!红苗说那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给自己说,转弯,转弯。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而现在,红苗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菜种。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说我想给我爹说说青树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洛阳晚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孤独的牛”像“一个小黑点”与后文对红苗“一抹鲜艳的红”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主人公心境的变化和生活的转变。
B.文中下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技巧上是语带双关,既可以理解为牛在青树提醒下顺畅地走山路,也可以理解为青树人生道路逐渐开始变化。
C.作者用勤恳的牛在熟悉的路上需要提醒才知转弯,意在表达:在熟悉的生活中,人往往也需要外在的提醒和引导,才可能打破僵化思维,走出新路。
D.老牛可看作远山人的象征,它身上既有老一辈勤恳坚韧而顽固保守的性格特征,又有像青树这样年轻一辈人勤劳踏实而主动进取的精神品质。
2.文章除了刻画青树这一形象外,还写了姑娘红苗,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分析红苗这一形象特征。(6分)
3.文章中多次出现“爹,(我)转弯了”,请结合文本试着概述“转弯”的几层意思。(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风雪日月山
李 迪
李老师,我七年前从西北师大毕业,当时有好多地方能签约工作:云南、贵州、宁夏、青海……我挑了又挑,选了青海。
接受我采访、称我李老师的人,名字有点儿怪,叫赵程皇。一个胖胖的甘肃姑娘,老家在张掖。她说自己喝凉水都长肉,说是“胜天半子”拆开重组。我没听明白,她豪爽一笑,天生胖子啊!
我俩谈话的地方叫日月山。这里是青海通往西藏的门户。山之青海这边儿,屹立着中石油的汇源加油站,胖姑娘就在这里当上了一名加油员。
李老师,你可不知道,刚进十月,这里就下雪了。我第一天晚上在站里值班,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我从没有听过这种声音,太恐怖了。老员工说,山口风大,吹到玻璃上就是这声。外面来车了,赶紧出去加油。一推门,风把人往里刮。眼看着离加油机就几步远,愣是过不去。噎一口,喘半天。
我们这里是换界区,车进藏,油就贵了,司机们都铆足劲儿在这儿把油加满。人可老多了。一摸油枪,寒气直接钉进骨头,上牙打下牙,张开嘴都说不出话。宿舍里没火,冻得睡不着。站里的被子又小,盖得了脚,盖不住头;一盖头,脚又露出来。哪儿都冷,哪儿都不舒服。
这时候,我特别想家,想妈,就给妈打电话,说冷,说被子小。妈说,那么多人都在站上干着,你赵程皇不比别人差。你要好好的,坚持就是胜利!
话是这样说,妈不知道,坚持下来有多难啊!
又是一个风雪天,我身上包得跟粽子一样,哆嗦着两手加油。我站在最外面的机子旁,油枪插进油箱里,两眼不由得看看远山,看看雪。老家离青海太远了,得翻过一座大坂山,海拔六千多米。山路崎岖,弯儿又急,开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上能摸到云……
正想着,忽然感觉有人在看我。是的,我能感觉到这个人在看我。
我抬眼望去,不远处有一个身影。
啊,这身影好熟悉!
是谁,是谁?
是妈妈啊!
我顾不上跟司机打招呼就飞奔过去。
妈站在雪地里看着我,佝偻的背上,背着一个打成豆腐块的大号被子!山风吹乱了她过早飘白的头发。
妈妈,妈!
我大声叫着。在奔过去的一瞬间,我发现妈已经把脸上的泪擦干了,只剩下红红的两眼。
妈,您怎么来了?
我想你了,丫头!
妈说完,一把把我抱过来,搂在怀里。我感觉妈的身子在往下沉。让被子压得往下沉。
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
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加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
妈啊,妈,您来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就那么在雪地里站着……
妈说,丫头别哭了,去好好加油,人家等着呢!
妈刚退休,可我觉得她已经老得不行了。我不知道她在风雪里站了多久,身上的衣服全湿了。她本来可以寄钱给我,让我在这儿买被子。可是,她没有寄,也没有打电话说要来送被子,就这样不声不响,在风雪中,翻过大板山,把被子从张掖背了过来。
后来,我才知道,妈从没来过青海,也不知道日月山。从张掖来的客车,都是白天开,晚上到。她为了能在白天赶到加油站,就坐了一辆私家车,本来八九个小时的路,因为风雪,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
妈跟我说,丫头,我们已经陪伴你二十多年,你长大了,从不会走路到会跑,以后的路你要自已走了。有些苦,有些难,是你这辈子必须要经历的。爸妈只能在旁边给你鼓鼓劲儿,就像这样给你送床被子,让你感受到我们永远在你身后。无论遇到什么,你都不能放弃。人生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只要放弃了就归零,就要重新开始!
妈在站里待一天就走了,说怕影响我工作。
跟她分手的时候,我不敢回头,怕回头发现她在看我,我受不了。
打那以后,我换了个人,每天迎着开来的车,离老远就把手高高地举起--
您好,欢迎光临!九十三号油加满吗?九十七号油加满吗?
再苦,再累,我永远微笑着。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为了赶路的人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说到这儿,程皇停了下来,眼里闪着泪,遥望日月山。
我知道,她又想起家,想起了妈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甘肃姑娘赵程皇,并通过写赵程皇笑谈自己“胜天半子”,突出了赵程皇豪爽乐观的性格。
B.小说善于安排伏笔。如前文写“老家离青海太远”,车行八九个小时,下文写母亲“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前呼后应,突出了母亲此行的艰难等。
C.小说语言口语化,富有表现力。如“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突出山风之大,写出心中的恐惧。“路上能摸到云”突出了山路高险。
D.小说构思巧妙。文章采用对话体,既写“我”(李老师)与赵程皇的问答,也写赵程皇与她妈妈的对话,叙事简洁,笔墨集中,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5、“被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