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子衿悠我心 子佩悠我思——《诗经·郑风·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中赋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2、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子衿》的音韵美,培养诗歌语感。(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掌握心理描写及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2、品析叠词“青青”“悠悠”,抓住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女主人公思念之深之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诗经》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意象法四、教学过程《子衿》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文,选自《诗经》。(一)导入(2分钟)环节一:教师:我们1班的同学是否知道《关雎》呢?教师:《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今天我们一起以“吟诵”的方式走进《诗经》中另一首描写爱情的《子衿》,看看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板书:《子衿》)环节二:教师朗读《子衿》,特别设计读错调(第三章),故意读得热情洋溢,很是开心,动作夸张。PPT:《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这样的读法符合诗歌的情境/情感吗?学生点评教师。(二)涵咏吟诵 感受音韵美(18分钟)设计目的: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的读的方式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以“吟诵教学法”让学生逐步提升朗读层次。1、学生“音读”(2分钟)(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①学生尝试“音读”《子衿》,小组成员互读互听,把握“音读”要领。(自由诵读)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2、学生“意读”(5分钟)(1)(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诵读要求:读出诗歌的韵律和味道。指定学生诵读,由学生相互评价。(2人个别朗读,说出评价理由)教师: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诗句中间是如何停顿的?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得真好!教师:同一句诗,用不同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来读,会有不一样的味道。《子衿》里应该有什么味道?我们试着用不同的语气来读第三章。教师让学生重点朗读第三章:(对比朗读)“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教师做诵读提示:同一句诗,用不同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来读,寻找最合适的读法,从而理解诗歌的情感。(高亢的、低沉的、欢快的、热烈的、哀伤的、抑扬顿挫的)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让学生演示自己的读法。④交流诵读感受。教师:你觉得读《子衿》需要注意什么?对比区别这几种语气读出来的情感表达有何不同,学生自己谈看法。诵读提示: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音律,读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观察诗歌的特点。对音感强、意感强的句子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的心境读出诗歌的意象,启发学生用抑扬顿挫把诗人的内心思念用声音传达出来。3、教师示范朗读加讲解诗词吟诵技巧(5分钟)设计目的:指导学生掌握吟诵《诗经》的技巧,让他们通过这种读的方式感受诗歌独特的音韵美。吟诵要点:真诚热烈,典雅深情,入短韵长,层层递进。教师范读(教师示范朗读)教师点拨:我们读诗歌,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的读出它的情感韵味。《子衿》每一章的爱情味道是否相同呢?教师:第一章的味道是——甜蜜中有羞涩、微酸要怎么读出羞涩微酸的感觉?全班齐读第一章第二章的味道是——甜蜜中有思念、埋怨第二章情感有没有变化?减少了还是增加了?——增加!(重章叠句的概念引出来!情感层层加深)全班齐读第二章第三章的味道是——甜蜜中有失望、自怜爱之越深,责之越切。。。。。。。。全班齐读第三章《诗经》的平仄起伏、韵脚节奏传达吟诵的高低、轻重、缓急。吟诵技巧——《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全班就着吟诵谱诵读《子衿》。学生“美吟”(6分钟)吟诵要点:真诚热烈,典雅深情,入短韵长,层层递进。设计目的:模仿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进行诗歌吟诵,让学生在吟诵中联想揣摩诗歌,体会意境之美。(播放《子衿》吟诵音频,全班听吟诵,第二遍全班跟着吟诵。)采访学生:你觉得吟诵诗歌和平时的朗读诗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在对比中逐层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三)字斟句酌,品味语言美(15分钟)学生“品读”。诵读要求:字斟句酌,细细揣摩,品出语言中的含蓄美,领略语言的神韵和魅力。1、诗歌语言感彩品味——(5分钟)(1)教师:有人说《诗经·郑风·子衿》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思念,如果让你为思念添加一个修饰语,你会加什么呢?请大家听着小曲,拿起你手中的笔,圈点勾画,写下你对《子衿》中“思念”的理解。(播放《子衿》诗歌伴奏视频)教师总结。 PPT(学生对比齐读PPT)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提升点一:(2)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子衿》里的这种思念是什么颜色的?请大家找一找。(找一个叠词)(8分钟)教师补充:青是凝静的、独立的,是含蓄淡雅,莹透纯净的。所谓“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它便是单纯的象征,它象征着存在与永久。PPT: 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皇甫松《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青的永恒与凝静,使得一切流动的变化都获得停留与凭借。PPT: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阮籍《咏怀》说“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我们在那时光的闪变中乃有了一点常动不息的姿态。PPT: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阮籍《咏怀》二十八首PPT:“青青”——凝静独立 含蓄淡雅 莹透纯净教师总结:那些年,思念是青青的颜色,纯净而青涩,坚定而执着。女孩焦灼的思念被染成了青色——你青青的衣领是我挥之不去的牵挂,你青青的绶带铭刻着我的思念。青,是熙攘人世间最温柔的顾盼,最心照不宣的静美。(3)有一个词表现了这位女子的思念程度有多深?(找一个叠词)(2分钟)生:悠悠教师:悠悠,是一种什么程度的思念。生:悠悠,让思念刻骨铭心生:“悠悠我心”“悠悠我思”,少女的思念深沉缠绵,这普通的衣饰让人念念不忘啊,相思萦绕之情深刻而动人。PPT: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怀人千里思悠悠——赵长卿《浣溪沙》“悠悠”——缠绵深沉 刻骨铭心教师总结: “青青”“悠悠”这两个叠音词听起来十分缠绵婉转,有助于表达内心深深的思念之情。无论哪种思念,都是我们内心最美好的一份情感,因为心中有了思念,就有了牵挂,内心就会更加温润、更加醇厚。(女生齐读《子衿》)设计目的:所有的文学作品包括古诗词都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营造一种意境以宣泄情感的。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欣赏《诗经》尤其要注重品味诗经的语言美。通过品味其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意蕴,启迪学生思维,进而对《诗经》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四)学生“情吟”(3分钟)下面我们男生女生分别吟诵《子衿》。男生第一章,女生第二章,全班第三章和音。(五)学生谈学诗感受(1分钟)提示:本节课学了什么、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得到的启示等。(六)教师小结(1分钟)最美不过《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传唱这一见钟情的美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传送着执着追求的信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传唱着花田月下的相守;“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吟咏着生死不离的誓言。如此纯净的诗歌传送着爱情温润的美好,宛如初开的山花,那么的自然,留下永恒的芬芳。愿课下我们班的孩子多采撷《诗经》的“花蜜”,感受亘古不变的美。(七)课后作业续写两句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八)板书设计《诗经·郑风·子衿》赋比兴子衿——子佩——城阙“青青” “悠悠”思念教学反思:《诗经·郑风·子衿》是我在诗歌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运用“吟诵教学法”进行诗歌教学。一堂语文课应该具有语文味,有“读味”、“写味”“品味”,通过吟诵从读中品,从品中悟,从悟中体会汉语之美。《诗经·郑风·子衿》只有短短50字,言简意丰,语短情长,委婉隽永。要引领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这首爱情诗的意蕴与诗味。从教师故意错读——学生指出,浅层次了解诗歌,再到学生音读——意读————尝试吟诵——品读——唯美吟诵的层层推进,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汉语音韵之美。温儒敏先生说过“诗歌教学应该少朗读多吟诵”,通过创新的“吟诵”教学法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走进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传统的吟诵中“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声处听声,于无情处觅情”,品读出汉语的魅力,品读出诗歌要传达的优美的人性——一位泼辣深情的女子,一股相思萦怀的缠绵,一份挚列醇厚的爱情。“吟诵谱”的设计是本课的亮点,旨在让学生合着谱一起吟诵,加强诗歌音韵美的感受。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诗歌中“青青”、“悠悠”的内涵,让学生们通过思考,对诗歌含义进行批注,通过揣摩思考破解难点。教师通过拓展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用优美汉语描绘的子衿已不再是诗中女子的相思之物,也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热烈浪漫的情怀,让同学们从汉语深处走出了,又用汉语抒发自己的心声,将“子衿”幻化成他们心中对一切美好情感的歌咏,感受到诗意的美好。本课不足之处在于个别问题指向性不够明显,如“女子是有什么样的思念”。需要切合学生特点进行提问,不宜太艰深。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